朱贵安
一、明初大移民
A、明初大移民的原因
综览《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通史》等有关史籍,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元朝统治中国仅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及政治腐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一个野蛮、落后的朝代。到了元中后期时,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的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因丧失土地沦为“流民”。流民的生活,正如张养浩的长诗《哀流民操》所说:“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连年的水、旱、虫、瘟疫灾害,使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为生存,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就是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农民头扎红巾,高举红旗,纷纷起义。其中以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的红巾军影响最大。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率众起义,攻占濠州城,朱元璋于这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邹普胜在蕲水,徐寿辉在黄州,明玉珍在湖北随州,陈友谅在沔阳,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
群雄并起,战火连天。农民流离失所,饱受蹂躏,致使土地荒芜,连陌成阡。大地积骸成丘,千里无人烟。
在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中,朱元璋先后灭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起义军势力。1367年,朱元璋灭东吴后进军中原,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战乱后给社会带来的现状是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满目疮痍,残垣断壁,遍地哀鸿。到处积骸成丘,居民稀少,民不聊生。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深深地了解农民被战乱蹂躏的苦难。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其三为垦田以实中原。奏言中明确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之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入籍之民。”随后,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也奏言朱元璋:“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如是北方“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南方则“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就这样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因而也成了明初大移民集结地。
B、明初大移民组织形式与对象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了苏琦等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移民政策。所谓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明初的大移民,是明统治者组织的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政府行为。
屯田,就是垦荒种田。《明史》卷七十·食货中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
明政府屯田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即军屯、民屯、商屯。
军屯:即在各地卫所组织管理的,由卫所士兵充当主要屯田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卫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负责屯种。
民屯:即移民到田多人少的宽乡屯田,或者招募流民,迁徙犯罪之人屯田,这是明初大规模移民于狭乡之农民到宽乡屯种的主流。移民是屯田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官府强制从生产发达,社会较繁荣的富裕之地迁到贫穷之地,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商屯:是盐商经营的屯田组织,其实质是属于民屯性质的一种屯田形式。明政府实行的“开中法”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沿边各粮仓,即可换取贩卖食盐的执照——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再到指定的地方贩卖。商人为了挣钱,势必长途贩运粮食,路远粮重,难度极大。而明沿边地各处都有荒闲土地,很便于垦植。聪明的商人于是在沿边地雇人开荒种田,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贩盐的盐引,于是商屯兴起。商屯的生产者,是应募、雇用而来的无地农民及流民。
屯田制是政府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的有效形式。这种由政府组织,强令迁移狭乡之民到宽乡垦植生产,对迅速恢复荒芜地区的农业生产,促进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屯田需要大量劳动力,明初是怎样进行大移民的,迁徙的对象是谁呢?
朱元璋是如何进行大移民的,从政治方面看,朱元璋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移民。
一、朱元璋出身贫贱,对地主、豪门大户充满着仇恨,到他登上皇位后,父母兄死时无葬身之地而苦苦哀求于豪门大户的阴影还没有抹除。朱元璋效法刘邦“强本弱末”之术,扫荡豪门大户。朱元璋在大明建立前后,多次迁移豪门富户到狭乡屯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立即将一大批苏杭等地豪门富户迁徙到其家乡凤阳。八年后,洪武七年,再下令将十四万江南富户,强制迁到凤阳。
二、为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采取移民,即对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族群,政府强制迁徙,并分而治之。这样,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故民间又称移民为“赶散”。这也就是清宰相张英始迁祖张贵四、张贵七,一个迁徙到桐城,一个迁徙到潜山的原因吧。
三、战乱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必须化解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劳力资源,这样大移民就应运而生。于是大批大批贫苦而无地的农民或流民,被强制移民到因战乱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狭乡之地。
二、江南第一移民圣地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从洪武到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中,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江淮地区。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余万人。
为什么要大量移民到江淮地区?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地区,刘福通、邹普胜、郭子兴、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及朱元璋都各自起兵于自己的家乡。江淮地区一带的群雄并起,使战火燃遍于苏皖湖广地区。十几年间,农民军与元军、农民军之间互相搏杀,从而使该地区同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政府不得不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洪武年间的三十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者竟达二百一十余万人。在这二百一十余万人中,有近百万人是饶州人。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成为江南第一移民聚散地。
瓦屑坝是明初大移民的聚散地,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历史选择了瓦屑坝,记住历史,记住瓦屑坝。
瓦屑坝铭记了大移民的历史,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为何选择这么一个鄱阳湖畔的僻静的小村,作为移民聚散地?笔者认为,选择瓦屑坝为移民聚散地原因有三:其一,饶州是江南富饶之地,这里人口稠密,生产先进,农业发达。多位史学家说到瓦屑坝成为移民聚散地时,都认为这里因免于战乱而人口稠密。元末明初时,长江以北战火纷飞,各地出现土地荒芜,积骸成丘,居民稀少时,而饶州“因为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从而使饶州各县成为狭乡。其二,鄱阳是当年饶州府府治地。移民是朱元璋的重大决策,移民是政府行为,必须由官府办理。鄱阳是饶州府政治中心,政府的行政命令必须通过府再到县。抓住了府,县自然办事。如果各县自行办理移民,不便于组织管理。当年饶州府管辖鄱阳、余干、万年、浮梁等七县,属江浙行省。选择府之治所鄱阳为移民聚散地,是理所当然的事。再从鄱阳地理位置看,鄱阳西濒鄱阳湖,北望长江,南接乐安、信河诸水,沿水路上下可与余干、乐平、鹰潭、南昌及湖北、安徽州县相通。古鄱阳是饶州的水运枢纽,周边县的移民均能乘船直至府治地鄱阳集中。移民在瓦屑坝上船后,即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鄱阳湖,经长江到达湖北、安徽、湖南诸州县。其三、鄱阳县莲湖乡位于县城城西十余里的鄱阳湖区,是个四面环水的孤岛。而瓦屑坝地形又成半岛形状。饶州府各县移民到达瓦屑坝集中,在这个半岛状的瓦屑坝,既能防止移民逃离,又便于府官员来往县城,加强管理及办证迁移。移民们从瓦屑坝乘船,过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过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可到达湖北各府县。瓦屑坝凭着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江南移民聚散地是可以理解的。
A、瓦屑坝移民的史实录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
洪武七年 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 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约5千人到凤阳。
洪武廿一年 迁江西移民30万人到黄州。迁江西移民12.2万人到武昌府。迁江西移民9.1万人德安府。迁江西移民10.7万人到汉阳府、沔阳府。迁江西移民16万人到荆州府。迁江西移民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 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江西饶州、九江府6.5万人到池州府。迁江西饶州府移民约6.4万人到庐州府。
洪武廿五年 迁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24万人到扬州府各县。
洪武卅年 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迁江西移民2.6万人到常德府。迁江西移民1.1万人到岳州府。迁江西移民15.2万人到郴州、永州、衡阳府。迁江西移民9.4万人到宝庆府。迁江西移民15.4万到靖州辰州。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人是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
B、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湘的分布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于是,明初首选往以上地区移民。
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的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
安徽:凤阳 合肥 肥东 肥西 长丰 桐城 潜山 宿松 太湖 安庆 怀宁 枞阳 池州 贵池 青阳 六安 寿县 休宁 黟县 东至 望江 巢湖 芜湖 滁州 含山 舒城
湖北:武汉 黄州 英山 安除 荆州 襄阳 监利 麻城 寿州 襄樊 枝江 仙桃 黄冈 汉阳 武昌 浠水 罗田
湖南:长沙 岳州 衡阳 邵阳 宝庆 零陵 郴州 常德 靖县 辰州 桃源 武陵 岳阳 平江 南县 永州
江苏:扬州 淮安
C、瓦屑坝——移民的血脉源头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族谱是后人记载姓氏世系及同中名人的谱牒,撰修者根据其祖辈传说,写清其姓氏祖先与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地,即所谓“根”。在皖、鄂、苏、湘移民家谱中,保留着较多“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的印痕。
安徽宿松县《宿松县志》载:该县256个氏族,其中182个族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38族。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藏谱36种,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庭有18族,占移民总数50%。在洪武二十四年,安庆府人口有42万,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的20万来自饶州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迁出了三十万饶州人。
安徽桐城有族谱63种,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
湖北东北区136种族谱统计,迁自外省的计125族,其中来自江西的有110族。湖北东南区69种家谱中,外省迁入者63族,其中江西籍49族。
仔细查阅安徽、湖北、湖南一些地方移民的姓氏宗谱,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移民家谱中,都赫然写有“先世居鄱阳瓦屑坝”字样,标明其始迁祖是明初从鄱阳瓦屑坝迁来的。
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清宰相张英:“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城)。”
张英族谱《桐城张氏宗谱》载:“桐之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公贵五公则始迁桐之祖也。”“钟公自鄱阳同迁之,贵一公其后住芜湖,贵七公其后住潜山,俱成望族”。
安徽怀宁县陈熙寒编纂的《逸田斋陈氏宗谱》载:“贵一公偕弟贵二公于元末徙于皖怀宁大丰软化乡,尊为怀宁派一世祖。”“瓦屑坝即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今安庆各县诸多族氏先祖均来于此地。”
安徽合肥《郑氏宗谱》·文字号卷一载:“我郑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饶州府鄱阳瓦屑坝,历三十余世。传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迁合肥邑北乡,卜居于斗自镇。”
桐城《璩氏宗谱》载:“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三子,居鄱阳瓦屑坝,洪武六年迁安庆府桐城之西乡。”
李鸿章家族谱《合肥李氏宗谱》载:“吾族李氏本出自许家,许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坝迁往合肥。”许姓过继李姓而改姓李。
《丁氏宗谱》载:“粤嵇,我丁氏之先,隶籍鄱阳县系江西饶州府属焉。”“自文纪公于明初由江西饶州鄱阳县迁肥,卜居西北乡。”
《贾氏宗谱》(棠字号卷一)载:“三始祖之由,源发江西瓦砾坝,迁至庐郡肥邑北乡自龙厂地居住。”
巢湖金家村《金氏宗谱》载:“我金氏一脉,古籍江西瓦西坝地方,继因前元扰乱,迁移水南乡。”
巢湖金牛乡上圩村《郭氏宗谱》载:“明初由江西瓦屑坝迁至肥西郭家山洼。”
……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走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移民后裔续修家谱、认祖归宗者有之,迢迢远归,虔诚拜竭者有之。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恋乡之情,动人心魂,感人肺腑。今年清明节期间,安徽池州一对李姓夫妇,历经周折,寻根到瓦屑坝朱家。夫妇俩冒雨祭拜先祖,他们面对一棵大樟树遗址长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饱含热泪,激情地说:“家,到家了。”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瓦屑坝已成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的根和家的象征,成为明初移民们血脉的源头。
三、挖掘瓦屑坝历史内涵,打造湖城新亮点
A、移民精神
明初大移民是明王朝巩固其统治地位和富民强国的国策。成千上万的移民强忍离别的痛楚而背井离乡,他们在荒芜人烟的异乡,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承担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他们为大明王朝的巩固和强大,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奋斗精神,也就自然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抚今追昔,移民后裔和我们,没有忘记有着顽强生命力,有着质朴信念的先人们,没有忘记他们血液中渗透的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勤劳的品德。
黄冈《黄氏宗谱》迁祖自政公传载:“自政公亦扶老携幼卜居黄冈龙丘之北乡五庶安乡,其间土地平旷,满目荆棘。公于是辟草菜,结茅而居。斯时也,播种之余,无一成之田,无一瓦之覆,环睹萧然,不辟风雨。公昼则作苦田间,夜则执经一卷,怡然自守。”
黄坡《周氏宗谱》外正事实录载:“黄麻各处久经元末大乱,百里无人,草深数尺。我祖至时,挽草为据,辟荆而居。非公斩棘披荆,吾子孙安有乐土。”
《邹氏宗谱》续谱序载:“我迁祖文炳公,当有洪武之初,冒干戈扰攘之险,忘栉风沐雨之劳,斩棘披荆,肇基楚北,胼手胝足,隶籍玉沙。”
黄冈《徐氏宗谱》序载:“洪武戊寅年,三公始迁于楚黄州冈邑,地号玖伍竹林,辟土田,剪荆棘,以立门户。”
枝江县《甘氏宗谱》枝邑隶籍说载:“我祖至时,挽草为据,辟荆而居……开垦之功,犹存口碑。”
……
以上众谱所述,移民们凭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依赖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勤劳的品德,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开创了世人瞩目的业绩,从而铸就的自强不息的“移民精神”,也就载入了民族的史册。“移民精神”要素中涵盖的“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精神,“识大体,顾大局”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奋斗精神,也为我国安置移民,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参考价值。
B、开发瓦屑坝,提升中国湖城·鄱阳知名度
六百余年前,饶州近百万移民从瓦屑坝出发迁徙到湖北、安徽,瓦屑坝成为明初我国两大移民聚散地之一。瓦屑坝记录着大移民的历史,瓦屑坝成了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地。因移民后裔的寻根问祖,瓦屑坝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绪——认宗归宗,寻根问祖、缅怀祖先。延伸而言,这是一种文化,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瓦屑坝是具有古陶遗址和移民后裔寻根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这里有特殊的寻根资源与寻根文化。
挖掘寻根文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变寻根资源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殊力量,这就是我们开发瓦屑坝圣地的目的所在。
瓦屑坝是历史上著名的移民聚散地之一,享有“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的美誉。瓦屑坝是牵动亿万移民后裔历史情感的地方。瓦屑坝移民大迁徙,以及由此而生的寻根问祖,具有极其宝贵的文化与旅游观光价值。为提升湖城旅游文化形象,推动湖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鄱阳县委关于《挖掘瓦屑坝历史内涵,打造根亲文化品牌》的举措是及时的,其意义重大。挖掘瓦屑坝历史内涵,打造根亲文化品牌,其意义有三:其一,开发瓦屑坝是实施中国湖城发展战略的需要。瓦屑坝在中国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广大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情结,也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含金量很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瓦屑坝根亲文化,对于提高“中国湖城”品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开发瓦屑坝是打造特色旅游的需要。瓦屑坝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文化品牌,具有鄱阳湖区其他周边县市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将瓦屑坝打造成寻根文化景区,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文化内涵,凸显我县旅游文化个性。其三、开发瓦屑坝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通过发展瓦屑坝根亲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来鄱阳寻亲访友,从而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到鄱阳,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搭建更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