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潘姓中,有一支重要力量,那就是潘家洼。许多潘姓衍生村落,跟它直接相关。
作为农耕时期,历史上的平度地理环境并不优渥,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这导致了大量人口外迁谋生。
尤其在明末,发生了大事件:孔有德登莱之乱,平度地区深受其害。天灾人祸双重因素下,平度大量人民流离失所。
许多潘姓族人的外迁,正是发生在明末这一时期。先从明初说起:
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平定四川。在此之前,四川属于明玉珍的大夏政权的版图。
出于瓦解大夏旧部和军防屯田的考虑,朱元璋把大量四川军户及家属浩浩荡荡迁移到山东及全国其他戍卫地,前后达数万之众。而山东的莱州府一度成为胶东地区川籍移民的中心。莱州府49个村庄都是明确记载源自川籍移民,集中在今平度新河镇,莱州沙河镇附近几十公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度各个源自军户移民的村落应运而生。
潘家洼始祖潘刷马,正是这个来自四川的军户移民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推断,刷马或为其军户职务,或许不是真名。年代久远,后人在创修老影时只依稀记录了其昵称。明朝的确有“洗马”一职,一般服务于卫所首长。其次,潘家洼十里外就是灰埠。灰埠是历史上的驿站,扼守官道,是通牒之要塞。灰埠驿历朝历代都有官马若干及相关公职或军职人员在编。另外,明初四川移民队伍中,有不少色目民族即蒙古和鲜卑等少数民族,明律一律要求他们改汉姓与并汉人通婚,潘刷马亦可能是其原语种名字的汉化音译而来。当然,这一切只是基于还原历史真相的推断,无意戏谑历史或对先人名讳不尊重。
从此,潘家洼作为明初川籍移民村的典型代表,是平度地区主要的川籍移民潘姓发源地之一。后因饥荒歉收、外出谋生,躲避战乱等因素,该村潘姓陆续迁出很多。像笔者一样,如果试图寻根潘家洼的,可以重点关注。有比较明确记录迁出的潘姓有:
1380年,洪武十三年,同村潘健,从潘家洼外迁,建立今天的界山潘家村。
1569年左右,明朝中期,疑似同村潘姓又有迁出,在平度建立另一个村,也叫潘家洼。乾隆年间,改名为今天的棘子嶂。(仅为推断,欢迎棘子嶂的宗亲论证)
1580年,隆庆三年,潘刷马六世孙潘才英,从潘家洼外迁,建立今天的大泽山镇响山潘家村。
1635年左右,崇祯年间,潘家洼又有潘姓外迁,建立今天的新河镇前潘家村。
1650年左右,清朝顺治年间,潘家洼潘析连外迁,建立了今天的东潘家村,与潘家洼一路之隔。(潘析连是平度县志所记载,应该是笔误。笔者在潘家洼的老烙影上看到了八世孙潘折莲,与潘析连,一字形同,一字音同。所以该老祖名讳应该是潘折莲。请东潘家宗亲论证)
如开篇所讲,明末的登莱之乱前后期间,潘家洼和其衍生村落应该有不少潘姓族人,或三三两两,或举家带口,踏上了艰难的外迁之路。数百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平度周边的县市及村落又呈现了生生不息的繁衍景象。比如,平度城子潘姓,比如平度任家洼潘姓。其中城子潘姓老祖潘继元,据考是潘家洼七世孙。还有平度潘家庄,始祖潘风仪于崇祯年间建村,从建村时间和避乱路线来看,该潘姓或与潘家洼一脉亦有渊源。
及至清朝期间,民国期间,潘家洼体系的潘姓族人又有陆续外迁。关东地区,周边县市,不胜枚举。这些中晚期的外迁记录,大多在各自分支会有记载。比较可惜的是,从明初到明末的早期迁移,则线索寥寥,留给后人的往往是只言片语的家族传说。尤其作为发源地的潘家洼,由于历史的动荡和变迁,并无族谱流传,因此无法找到完整的族人姓名体系。
笔者自身是高密西北乡的潘姓,家中族谱于民国九年创修,当时仅记录为“迁自潘家荘子”,又有老人们代代口传“老家潘家洼”等词。老祖名讳,东莱和东明,兄弟二人。岁月漫长,我们已无法真实还原出先祖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踏上谋生之路的,只推断他们出发时或许尚未成年,远处兵荒马乱,沿途草长沟深,他们跌跌撞撞,一路向南。
(以上分享仅为个人整理,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和补充。寻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持续持久的关注。笔者仅希望在通讯交通相对便捷的今天,把老人们口中的祖源地念想力所能及做个论证。目前仍在寻找潘家洼及相关村落的线索,欢迎宗亲与我联系和交流,微信请加pitt0532,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