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论坛首页
资讯
纪念馆
百科
潘氏微博
寻根地图
潘氏QQ群
国学经典
潘氏宗谱
通讯录
订阅
搜索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潘氏论坛
»
寻根问祖
»
湖北潘氏
湖北潘氏文化研究会
»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寻根问祖
天下潘氏
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
潘氏宗祠
潘氏祠堂、族谱资讯
安徽潘氏
皖北潘氏文化研究会
贵州潘氏
贵州潘氏宗亲联谊会
广东潘氏
岭南潘氏荥阳书院
潘氏(广东)宗亲联谊会
深圳潘氏宗亲会
广西潘氏
广西潘氏文化研究会
粤桂边陲潘氏文化研究会
福建潘氏
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
河南潘氏
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
四川潘氏
四川潘氏文化研究会
四川潘氏商会
江西潘氏
江西潘氏文化研究会
湖南潘氏
湖南季孙公(潘氏)文化研究会
湖北潘氏
湖北潘氏文化研究会
浙江潘氏
浙江潘氏文化研究会
温州苍南县潘氏理事委员会
陕西潘氏
山东潘氏
山东潘氏文化研究会
江苏潘氏
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
辽宁潘氏
上海潘氏
黑龙江潘氏
云南潘氏
河北潘氏
北京潘氏
北京潘氏亲友会
重庆潘氏
天津潘氏
海南潘氏
新疆潘氏
西藏潘氏
山西潘氏
青海潘氏
宁夏潘氏
内蒙古潘氏
吉林潘氏
甘肃潘氏
甘肃潘氏文化研究会
港澳台潘氏
香港潘氏文化研究会
世界潘氏宗亲总会(台湾)
新加坡/越南/海外潘氏
南洋潘氏总会(新加坡)
菲律宾潘氏宗亲总会
先祖迁徙
潘氏文化交流
潘氏快讯
潘氏期刊
潘氏宗亲联谊会
班派字辈
潘氏谱牒
潘氏起源
原创诗词
书画交流
宝宝起名
个人形象展示
人物
潘氏百科
休闲娱乐
谈古论今
美图欣赏
影音娱乐
时尚前沿
摄影天地
奇闻杂谈
电脑技术交流
网络游戏、Flash小游戏
风水命理星相八字
潘氏商务资讯
潘氏服务信息
潘氏企业信息
潘氏网站链接(企业网站、个人网站、博客、专题等)
站务管理
意见和建议
本站公告
用户求助
版主会议室
《潘氏宗亲网》发展基金
回收站
返回列表
查看:
2769
|
回复:
0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21519
生日
帖子
193
精华
1
积分
65
金钱
180 潘
威望
111.3 点
荣誉
88.5 点
性别
来自
在线时间
5550
注册时间
2011-05-04
最后登录
2020-12-31
392199857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潘进武
UID
21519
生日
帖子
193
精华
1
积分
65
金钱
180 潘
威望
111.3 点
荣誉
88.5 点
性别
来自
在线时间
5550
注册时间
2011-05-04
最后登录
2020-12-31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26 11:00
|
只看楼主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
流淌着
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分享
转发
[img]http://img1.5d6d.net/200905/44/62/1937775_1242541293IMrh.jpg[/img]
QQ392199857
[/url]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寻根问祖
天下潘氏
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
潘氏宗祠
潘氏祠堂、族谱资讯
安徽潘氏
皖北潘氏文化研究会
贵州潘氏
贵州潘氏宗亲联谊会
广东潘氏
岭南潘氏荥阳书院
潘氏(广东)宗亲联谊会
深圳潘氏宗亲会
广西潘氏
广西潘氏文化研究会
粤桂边陲潘氏文化研究会
福建潘氏
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
河南潘氏
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
四川潘氏
四川潘氏文化研究会
四川潘氏商会
江西潘氏
江西潘氏文化研究会
湖南潘氏
湖南季孙公(潘氏)文化研究会
湖北潘氏
湖北潘氏文化研究会
浙江潘氏
浙江潘氏文化研究会
温州苍南县潘氏理事委员会
陕西潘氏
山东潘氏
山东潘氏文化研究会
江苏潘氏
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
辽宁潘氏
上海潘氏
黑龙江潘氏
云南潘氏
河北潘氏
北京潘氏
北京潘氏亲友会
重庆潘氏
天津潘氏
海南潘氏
新疆潘氏
西藏潘氏
山西潘氏
青海潘氏
宁夏潘氏
内蒙古潘氏
吉林潘氏
甘肃潘氏
甘肃潘氏文化研究会
港澳台潘氏
香港潘氏文化研究会
世界潘氏宗亲总会(台湾)
新加坡/越南/海外潘氏
南洋潘氏总会(新加坡)
菲律宾潘氏宗亲总会
先祖迁徙
潘氏文化交流
潘氏快讯
潘氏期刊
潘氏宗亲联谊会
班派字辈
潘氏谱牒
潘氏起源
原创诗词
书画交流
宝宝起名
个人形象展示
人物
潘氏百科
休闲娱乐
谈古论今
美图欣赏
影音娱乐
时尚前沿
摄影天地
奇闻杂谈
电脑技术交流
网络游戏、Flash小游戏
风水命理星相八字
潘氏商务资讯
潘氏服务信息
潘氏企业信息
潘氏网站链接(企业网站、个人网站、博客、专题等)
站务管理
意见和建议
本站公告
用户求助
版主会议室
《潘氏宗亲网》发展基金
回收站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