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潘惟正是“柴荣后代”之说纯属猜测 [复制链接]

1#
        2019年11月5日,“开心阁主人”先生在“上虞论坛”发表了《崧厦清潘是周世宗柴荣后代1考》(下称《清潘考》)。文章依据《默记》和有关明代族谱的考证而认定:潘惟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
        事实上,潘惟正是柴荣后代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
         一、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证据凿凿
        1、潘惟正是潘美之子正史记载清楚

     《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有五子,分别为: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熙。宋代《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二》中说 :大中符八年(1015年)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定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令赡给诸房……,十余年中,亦有余羡……(潘)美孙卫尉寺丞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
      《名臣碑传琬琰集》、《东都事略》、《名臣氏族言行类稿》、《宋会要辑稿》也有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说法。
       上述史载凿凿,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柴荣的后代”。
       2、《默记》的“惟正者”世宗之子说法明显存在史实错误
       潘惟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说法见于《默记》上。文中说:“艺祖(宋太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天清,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 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 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
       这段记载明显存在有两个错误:
       第一、《默记》潘美收养世宗之子改名潘惟正说法不可作信史
       首先,《默记》的宫人所抱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下落已明没有改潘氏  
      《默记》中明确说的宫人所抱是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众所周知,世宗之子封纪王的是柴熙谨,封蕲王的是柴熙诲。
       关于柴熙诲:有关《卢氏家谱》记载,蕲王柴熙诲被卢琰领养,改姓为卢。因而潘美抱养的也就是纪王柴熙谨。对此,《清潘考》也告诉我们:宋太祖“把纪王柴熙谨赐给潘美做儿子。蕲王柴熙诲,据《卢氏家谱》记载,被卢琰领养,改姓为卢,改名卢璇,并把女儿嫁给他,成为浙江九支卢中的一支”。
       关于纪王柴熙谨:《宋史.本纪》记载,乾德二年(964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二年(964年)“戊申,周纪王希(熙)谨卒”;《五代史》载“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卒”。
         可知纪王柴熙谨于乾德二年(964年)去世,而且当时皇帝赵匡胤为他停止视朝。
         前引《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二》中,潘惟正大中符八年(1015年)六月时才去世“十余年”,比纪王熙谨去世晚了近四十年。明显《默记》的潘美收养世宗之为子“其后名惟正”不符史实,自然《清潘考》的“惟正为柴荣之子”说法不成立。
        其次,世宗七子下落清楚无改潘姓者  
        再查新、旧《五代史》,柴荣生有七子,前三子被汉隐帝所杀,四子周恭帝宗训开宝八年(973年)去世于房州,周纪王熙谨乾德二年(964年)十月去世,只有“熙让、熙诲不知所终”。
         前面已述,柴熙诲被卢琰领养,改姓为卢。实际“不知所终”就是熙让。
《焦作柴氏宗谱》和柴道琳先生等的《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介绍,“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谱》中还说“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
          柴存才、柴有才、柴千军《柴氏潭腿拳与少林拳关系之探究》一文也说: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此拳为柴氏家传拳,柴氏通背拳传承人清朝时期获皇封武略骑尉。
        由此,世宗七子均全部下落都已清楚,并没有改为潘氏的。这也佐证了《默记》潘美收养世宗之子“惟正者,是也”和王巩《随手杂录》改“名惟吉”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潘夙是潘惟吉之后而非潘惟正之后
        2003年洛阳孟津县地区出土了《宋潘承裕及夫人王氏墓志》,据墓志载:墓主潘承裕,父潘惟吉。承裕有子六人,其中长子是潘夙,次子是潘震,其季四人皆早世。
         明显《默记》的“名夙者,乃其(潘惟正)后”说法错误。
         二、明抄本《潘氏族谱》潘惟正“其为柴姓”之说没有可信度
       《清潘考》认定“潘惟正是柴荣后代是真的”的另一证据是明抄本《潘氏族谱》。
         据《清潘考》文介绍,该《潘氏族谱》有潘烨《重修族谱序》的考证,考证说:“宋太宗朝,保宁军节度使潘惟正,实郑王潘美养子,故从其姓。金华宗简公,祧祀始于郑王。三世祖默成先生,以时无考,故以从姓者为始。今按宋史,周恭帝元年,宋太祖入围,以世宗一子赐美,养如己子,从姓命名,惟正者是也。以此观之,南渡时,宋史未行,默成公阙疑,其为柴姓也明矣。厥后次子衍公第四孙宗简公,始迁金华,盖为别子之例也。”
        按此考证,潘惟正官至保宁军节度使,其“次子”衍公生宗简公始迁金华,“默成先生”潘良贵是潘惟正后裔也姓柴。
       1、潘惟正官至保宁军节度使不存在可能
        关于潘惟正,《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宋史.潘美》等都说的是官“西京作坊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咸平二年(999年)十二月四日,阁门副使潘惟正、客省使王继英、昭宣使李神福等随“真宗幸澶州”。
          西京作坊使宋初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
合门副使武臣阶官,属横班使臣,品秩视员外郎 (六品)。
         宋代节度使一般从二品官,阁门副使、西京作坊都是六品官。由大中符八年(1015年)六月潘惟正已去世“十余年”可以推定,咸平二年(999年)为阁门副使的他到去世不可能超过五年。五年中由阁门副使升至保宁军节度使不存在可能。
           2、潘宗简之父是潘衍公的说法可信度不高
          查《潘默成公文集》卷二《年谱》,其载:潘良贵曾祖“曾祖介(也有书为玠),妣倪氏,祖父宗简,妣马氏,父祖仁,妣祝氏”。可知宗简之父是潘介(或玠)而不是潘衍。
           3、潘良贵是潘惟正后裔也姓柴的说法纯属猜测
           第一、由前已知,周世宗七子均有下落,其中并没有改为潘姓的,自然潘烨《重修族谱序》的“南渡时,宋史未行,默成公(潘良贵)阙疑,其为柴姓也明”之考证纯属猜测。
          第二、明代浙江金华的潘希曾(1476—1532)公著有《竹涧集》。该书巻五的《双溪潘氏宗谱记》说:“宋南渡初,金华称三潘焉:待制曰清潘,驸马曰贵潘,半州君曰富潘”。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金华府志》第二十五卷中的《遗事·默成遗迹》一条中,收录了潘良贵裔孙潘时举关于金华“三潘”之所自来的记载。他在族谱中说:“吾乡之潘有三,为金华著姓。其二来自括苍,其一来自开封。自括之竹溪来者,田宅甲一郡,仕亦至从橐,而卒以富掩乡人之口。自开封来者乃宋勋臣节度使郑王潘美之后,尚主随驾南渡,贵倾一时,所居日画堂,在城之西偏,人以贵潘目之。余先世亦来自括,至高大父默成先生(潘良贵),以少年登高科,历显仕立朝,著大节,廉介自持,家无余蓄,里闻称为清潘。三潘鼎峙,距今子孙各有存者,然而富不能以常富,贵不能以长贵.惟清以遗子孙者则自若也。”
          由上可知:浙江金华“三潘”中,“贵潘”是在南渡(公元1127年)时从开封徒迁到金华的,这支“自开封来者乃宋勋臣节度使郑王潘美之后”;“清潘”来自括苍,是潘良贵一支;“富潘”来“自括之竹溪”。显然《清潘考》推断的“富潘、贵潘其实皆为潘美后代”和明抄本《潘氏族谱》的潘良贵是潘惟正之说法也只是猜测。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22-01-11 10:29:33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