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辨 [复制链接]

1#
          2008年第2期《寻根》发表了许竟成、李新堂的《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一文。文章认为:历史上“古潘国三次分封”,“三次分封潘国同为一地”在今固始,“固始是潘氏的发源地”。

    那么,历史上是否有三封潘国的事?所谓“三封潘国”之地是不是在固始?潘氏是不是发源于固始?

   一、“古潘国三次分封”在固始是误读史料的结果

    1、夏代分封潘国在固始是误读《国名纪》原文

    原文摘录:古潘国“东汉,更名为固始”,“古潘国三次分封,第一次在夏代,其君是舜的裔孙。明代陈士元著、今武乐泉译《万姓统(总)谱》据《国名纪》载:‘上古潘国之(君)是舜的后裔。’”

   事实解读查《路史•国名纪丁•有虞氏后》,其原文为:“潘:故县属上谷。《左传》获潘子者,本北燕州。贞观改曰妫州,今妫之怀戎,亦曰妫虚。”。

又:《路史•国名纪戊•周氏后》载:“潘:《魏土地记》云:‘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潘城是’”也。

    由“虞氏后”和“周氏后”之“潘”看,虽让人有这里的“潘”指的是潘氏和潘氏是“虞氏后”、“周氏后”的感觉,但从“潘”故县“属上谷”、“改曰妫州”、“今妫之怀戎”、“下洛城”、“潘城”等看出,文中的“潘”指的是地名或地域,并不是指的潘氏。

    众所周知,古潘县西汉设置,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明显把《国名纪》的西汉潘县当作夏代之封潘国和将其地定位在固始,都是误读《国名纪》原文。

   2商代第二次分封潘国在固始是纯属猜测

    原文摘录潘国第二次分封在商代,其君是商的宗族。《世本》记载:商王的旁支受封于‘番’。‘番’与‘潘’,《左传》与《史记》记载为楚国的同一个邑地”。

   事实解读查《世本》,《居篇》中有殷代有“契居番,昭明居砥石”。

“契居番”的“番”,学术界有今山东滕州说、今河南商丘说、今河南郑州说、在今陕西省华县说,并没有固始说。

    由此,作者又怎么能断定“契居番”就是“商王的旁支受封于‘番’”的。况且“居”与“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契居番”不等于“契封番”。 明显商代第二次分封潘国和其地在固始都是猜测。

     3文王诛固始的潘国“潘止”不存在可能

    原文摘录:古“潘国第三次分封在周代,《荀子·宥坐》‘文王诛潘止’,表明商封潘国已灭,其君被诛杀。”

   事实解读“文王诛潘止”之说见于《荀子•宥坐第二十八》。而《说苑指武篇》为“太公诛潘址”,《孔子家语始诛第二》是“文王诛潘正”。

    上述三说中,“诛”人者分别是文王、太公,被“诛”者又是潘止、潘址、潘正。明显其事故为演绎而成,不能作信史。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也清楚,周文王只是为灭商作了准备,但未及出师就去世了,他又怎么有机会去到固始去诛潘国的潘止呢?

    显然周代第三次分封潘国和其地在固始不能成立。

    二、毕公高之子季孙不可能食采于固始

    原文摘录中华潘氏,是以古潘国而名的姓氏,固始是潘氏的发源地……《元和姓纂》卷四十九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伯季,食采于潘。’是周因旧有潘地而封。”

   事实解读所谓“食采”即古诸侯分封给卿、大夫世禄的地邑。

   《礼记•礼运》也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众所周知,毕公高封于毕,毕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一带。由此,毕公高之后伯季(应为季孙)食采之地自然只能在毕国境内,毕公高也不可能将千里之外的固始分给自己的儿子季孙去食采。

    显然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固始不存在可能。

    三、固始出土鄱子成周”编钟之“鄱子就是潘氏始祖季孙说纯属猜测

    原文摘录:“固始出土潘国编钟铭文‘番子成周择其吉金,自作和钟’。这里的‘番子’,应该是‘伯季’,以文王称‘季孙’,因为只有“伯季”可以在成周洛邑择取吉金‘自作和钟’……‘成周’,是选择吉金制作和钟的地方。”

    事实解读《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告诉我们:“钟铭中的原有人名均被铲掉,再刻上‘鄱子成周’。”

    由原有人名均被铲掉,再刻上‘鄱子成周’”可知,编钟原主人不是“鄱氏”也不是“潘氏”。由此,又怎能断定“成周”就是潘氏始祖季孙“选择吉金制作和钟的地方”呢?

    番氏文物自西周到战国已屡见不鲜,潘氏人物见于最早记载的是西周未春秋初的晋国潘父。春秋时期的鄱氏文物除“鄱子成周”外,还有桐柏县的 “鄱伯”铜匝、温县的“鄱朔”盟书。上个世纪的统计资料中,潘、番、鄱都是上个世纪客观存在的姓氏。显然将“鄱子成周”编钟之“鄱子”断定为潘氏始祖季孙之说纯属猜测。

    

   结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古潘国“三次分封”和“三次分封”在固始是误读史料、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固始不存在可能、固始出土编钟铭文是鄱子成周”而不是潘子成周”,那么,河南固始是潘氏发源地”的说法还有可信度吗?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7-08 09:18:49
分享 转发
TOP
2#

一1981年1期《文物》发表河南固始侯固堆一号墓发掘简报中已经明确认定“鄱子成周”之名不见于史书记载,但从其名中可知鄱原为国名或邑名,后为楚所灭。入于楚,为楚邑。《春秋左传》即数见“潘子”之名楚将潘子和潘子臣为古潘国文物
二北大考古系博士河南考古学家欧谭生以平阳欧氏博名在新浪博客发表了{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论文中也考证如下1978年3月,河南固始城关镇砖瓦厂发现一座陪葬坑,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和漆木器,其中青铜礼器有九鼎、九钟、八镈、二簠、二壶、二方豆及铜罍、铜盉、铜三足壶各一件。 9件编钟原来也有铭文刻上“鄱子成周”四个字,笔划细而不规整,一望而知系后来补刻上去的。鄱子成周”铭于铜器,表明是编钟、编镩的占有者。这些铜器可能是作为战争的战利品,由鄱子直接掠自他国的,鄱子之鄱,史书有作潘或番三字古音相通。“鄱子成周”之名不见于史书记载,但从其名中可知鄱原为国名或邑名,后为楚所灭。入于楚,为楚邑。《春秋左传》即数见“潘子”之名上述记载称“潘子”、“荡侯”,似乎都表明了他们为楚臣前均为“小国之君”的身份,入楚后皆为大夫,仍就食于故邑。潘国何时亡于楚,史无明文,但潘姓为楚大夫者自鲁文公起即有潘崇、潘虺与潘党父子等数人,皆为楚之重臣或将帅。楚将潘子和潘子臣,分别于公元前529年和公元前504年做了吴军的俘虏。《左传》又日:‘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都’。此言番,番音潘,楚邑名,子臣即其邑大夫也”。我们认为,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关于番,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④,笔者也作过探讨囝。番即鄱或潘。
TOP
3#

          你上面所说“鄱子成周……楚将潘子”等早已讨论过,这里没有再讨论的必要。

    

    《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一文中,核心是:历史上“古潘国三次分封” 都在今固始, “固始是潘氏的发源地”并称“鄱子成周”的“‘番子’,应该是‘伯季’,以文王称‘季孙’”。

        如果你也认为“固始是潘氏的发源地”、这个“鄱子”就是我潘氏始祖“季孙”。我两可以就此继续开展讨论。

        如果你认为固始不是潘氏的发源地,“鄱子”也不是指我潘氏始祖“季孙”,则往下的讨论就没必要了。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7-07 08:55:38
TOP
4#

请你注意了,这个固始出土的“鄱子成周”的“经考古学家认定为{潘子成周},与固始不是潘氏的发源地的观点是两码事,互不相干的。请你不要把两件不相干的论题混在一起!
TOP
5#

     既然你也清楚“固始不是潘氏的发源地”,“鄱子成周”与潘氏的发源地“互不相干”。


    那《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作者的鄱子成周”之“鄱子”“应该是‘伯季’,以文王称‘季孙’的观点是该肯定还是该不否定?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7-09 08:54:57
TOP
6#

“鄱子成周”之“鄱子”是胡说,无实据的瞎猜的!左傳又曰「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於是乎遷郢於鄀」。此言番,番音潘,楚邑名,子张闻捷教授认为侯古编钟九件铭文为”番子成周”无凝为另外平阳欧氏在博客发表了{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论文中也讲了即使铭文看成”鄱子成周”但译文也应当译成”潘子成周” 史书有作潘或番三字古音相通。“鄱子成周”之名不见于史书记载,但从其名中可知鄱原为国名或邑名,后为楚所灭。入于楚,为楚邑。《春秋左传》即数见“潘子”之名:臣即其邑之大夫也。<姓解. 一一三. 乙部>记载番国,也作潘、鄱,
TOP
7#

《春秋左传》即数见“潘子”之名:
   鲁昭公12年(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嘉帅师围徐以惧吴。”
   昭公13年(公元前529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按指上文荡侯、潘子等五人)。”
左传》又日:‘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都’。此言番,番音潘,楚邑名
TOP
8#

         什么叫胡说?什么叫瞎说?

    固始侯古堆出土铭文明明是“鄱子成周”你非要说那是“潘子成周”就叫胡说。

   别人给你加了一个鄱氏祖宗你却信以为真拿去到处传播这就是瞎说。


    由“平阳欧氏”新浪博客《〈考古丛谈〉最后定稿》中知:“平阳欧氏”1972年任河南商城县语文、历史教员,1976年后任河南信阳地区文化局文物科长、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平阳欧氏”在其《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告诉我们:他“首次提出这位‘宋景公的妹妹勾郚夫人’就是吴王夫差当太子时‘屯兵守楚’期间的年青夫人”,并 “自始至终参加了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和陪葬坑的全部发掘过程”。

    由上不难看出,是他“首次提出这位‘宋景公的妹妹勾郚夫人’”,并由此断定潘子臣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

    他在《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一文中说:

                 …… 我们认为,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

                其人。

                                 关于番,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笔者也作过探讨。

                番即鄱或潘。楚邑名,就是现在的固始。宋代洪适《隶释》录载汉

                延熹三年的楚相孙叔敖碑云:“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而

                欲有赏,必有潘国,下湿境墒,人所不贪,遂封潘乡,即固始也”。

                碑文指明古潘国即后代的固始县。

                   《吴越春秋》载:吴王闻闾立夫差为太子后,曾“使太子屯兵

                守楚,留止,自治宫室由此可知,夫差“守楚”时期约在公元

              前515年(阖间即位之年,亦即楚昭王即位之年)至公元前495年(阖

              闾死后夫差即位)之间。

     由这段文字不难看出,他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鄱子成周”的主要证据有三:

     一是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

     二是楚相孙叔敖碑的潘国、潘乡“即固始也”;  

    三是夫差曾“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宫室”于固始。

       1、关于平阳欧氏”之潘子臣”就是鄱子成周第一个证据解读

    根据“平阳欧氏”先生文章中的提示,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其发表于《文物》(1980年第1期)的《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一文,文章在谈到孙叔敖的封地时告诉我们:

              古书一般记载孙叔敖之子所封地名寝丘,西汉时名寝

          县,东汉更名固始。这里,古代并没有什么潘国。楚有潘

          氏,但不称潘君。孙叔敖碑所述究竟有何根据?是需要

          讨论的问题。

    明显李学勤先生说的是固始“古代并没有什么潘国”,并没有什么番即鄱或潘。楚邑名,就是现在的固始的说法 。  

         2、关于平阳欧氏”之“潘子臣”就是鄱子成周第二证据解读

    关于郑杰祥先生的考证,平阳欧氏先生在其《豫南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意义》说:

            关于番,郑杰祥同志已经作过考证:宋洪适《隶释》著录的

         汉延熹三年楚相孙叔敖碑云:“……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

         稷,……而欲有赏,必有潘国,下湿?,人所不贪。遂封潘乡,

         即固始也。”

    可知,郑杰祥先生“关于番”的依据也就是“平阳欧氏”先生关的第二证据,即:楚相孙叔敖碑。

   《楚相孙叔敖碑》原文载:“欲有赏,必于藩国……遂封潘乡,潘即固始也。

    你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潘氏南北二大源头说及固始番国(番水)潘水在何处?》一文中说过:“孙叔敖之封邑在安徽省临泉县与固始八竿子都打不到。”

    由此,“平阳欧氏”先生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的第二证据也就不需考证了。  

      3、关于平阳欧氏”之”潘子臣”就是鄱子成周第三证据解读

    查《吴越春秋》原文为:

               十年……(阖闾)立夫差为太子,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

             自治宫室: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版张觉释注《吴越春秋全译》释文为:

              阖闾立夫差为太子,派太子驻扎军队防御楚国,自己

         留下来治理宫殿房屋。在安平里建立了射台,华池在平昌,

         南城宫在长乐里。

    明显,“平阳欧氏”先生将阖闾治理宫殿说成是夫差在固始治理宫殿是误读《吴越春秋》原文。

     4、“平阳欧氏”关于“鄱子成周”的主人说法相互不一

    “平阳欧氏”新浪博客《福建文史丛书〈考古丛谈〉》的“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中又告诉我们:

                出土的编钟,原铭文虽被刮掉,但残留有“鄱子成周”字

            样。关于“鄱子”,《左传》鲁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

            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智、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

            以惧吴。”“潘子”应即“鄱子”,是楚灵王手下的大将。这

            次“围徐以惧吴”的战役发生,正值楚灵王之乱,夏五月癸亥,

            楚灵王“缢于芊,尹申亥氏”。“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获

            其五帅。”“潘子”当是“五帅”之一。人既被获,编钟也就

            被掠去,因此出土编钟上的人名被刮掉,再刻上新主人的名字

            予以取代,也是常有之事。

    鲁昭公十二年即前530年,这里作者说的是“鄱子成周”之“鄱子”是前530年“围徐以惧吴”战役被获的潘子;同时又说潘子“人既被获,编钟也就被掠去,因此出土编钟上的人名被刮掉,再刻上新主人的名字予以取代”。

   由此,“平阳欧氏”先生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又有多大可信度呢?

       5、关于潘子臣

   “平阳欧氏”先生在《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中说:

                   ……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指出:“定六年《左传》:‘四

                 月己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杜()注‘阖庐子,夫差兄,此

                 以为夫差,当为名异而实一人耳’。《左传》又日:‘获潘子臣、

                 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都’。此言番,番音潘,楚邑

                 名,子臣即其邑大夫也”。

     《左传》,关于潘子臣一条原文为:

                  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

              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

     上述中,舟师是水军,繁扬在今新蔡北。这两点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

    由此,既然终累战败楚国水军潘子臣等,接着又是在今新蔡北打败楚陆军。我们有理由相信,终累与楚国水军交战之地应当在淮河。如此,我们就能断定楚国水军潘子臣是固始人?试问明末清初的郑成功曾在台湾作战,其部下在台湾战死或被俘于台湾,我们就能说他是台湾人吗?

         6、张闻捷教授关于侯古一号墓主及年代  

    你在文中曾经多谈到张闻捷教授的观点。那么,张闻捷教授的观点又怎样呢?

    查张闻捷《楚国青铜礼器制度研究》一书,他在《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青铜礼器制度》中说:

                  关于该墓的年代与墓主,学界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多

              数学者主张为春秋晚期宋景公之妹、吴国夫人季子之墓……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战国初年楚国封君的家属之墓,因为墓中出

              土了青铜有铭编钟9件,多将原来人名铲去而改刻上“番子成

              周”四字 ……

                 1、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

                   ……

                  首先来看箍口鼎。……故将其定为战国铜器似应更为合理。

                   ……

                   再来看子母口蹄足盖鼎。……将其年代定为战国初年亦是

               比较合适的。

                  

                  墓中的l件铜…是典型的战国铜器,所以其年代也应更

                接近于战国时期。

                    

                  最后必须认识到,墓中的铜器并非是一时制作而成的……

              判断该墓的下葬时间,自当以年代最晚的铜器为准。

                   ……

                  3.侯古堆一号墓墓主身份推断

                  固始地区远离吴国都城姑苏达千里之遥,又是吴、楚两国

              交战的必经之途,国君之夫人随军远征的情况便已是极为罕见,

              又将其葬于这边远、反复易手之地,如何保证其日后不被楚人

              所掘呢?此种结论于情于理都甚有违和之处,而且也难以解释

              墓中编钟将原有人名铲去而补刻上‘番子成周’的现象……

              更为关键的是,墓中若干铜器的制作年代最晚已到战国初年吴

              亡之后……

                  若季子为吴王阖闾之夫人,则其下葬年代当在506Bc505Bc

               年阖闾伐楚途中,但吴太子终累擒拿潘子臣是在504BC,试问又

               如何将此时得到的番子之器放人墓中呢?如季子为吴王夫差夫人,

               则此时固始一带可能已被楚国复占,且吴国重心已转向越国和争

               霸中原,无任何文献资料表明夫差曾率军深入到此地。

                 ……


                最后值得补充的一点是,在该墓主室内还发现有……这也

            进一步证明此墓为楚人墓葬之说。”

    如此,张闻捷教授的观点能作为“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的证据吗?



[/fon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7-13 12:36:36
TOP
9#


你好宗亲!你的《潘美祖籍在金华之商榷》一文已发表在《江苏潘氏》四期,因没有你的联系方式,事前没来得及征求你的意见,请见谅。请把你的通讯地址及电话号码发我,以便邮寄。
TOP
10#

联系电话:13952133836
TOP
11#

      谢谢潘广洲宗亲。     我的地址及电话将另行告知。
TOP
12#

今天又看到高坡为一己之私,截取平阳欧氏局部文章来段章取义地弯曲原文的意思来迎合自己不正确观点了,即然高坡企图用平阳欧氏的文章截图来证明他什么观点!那我就用平阳欧氏完整的文章截图来和大家共同来看平阳欧氏原文的真实意思吧!
平阳欧氏完整的文章中一个地方写明鄱字在史书上也写作潘番!三个字古音是相通的!第二个地方写明鄱子实为左传记载中的潘子!!第三个地方写明著名教授李学勤等人考证过古代番就是潘,楚邑名就在固始!平阳欧氏在这里又写明古潘国即是后来的固始县!各位即然高坡认为平阳欧氏的文章观点是正确的!那我就顺从他高坡先生的意思也用平阳欧氏的文章来证实高坡宗亲这下总满意而无话说了吧?
TOP
13#

     到底是谁在“为一己之私”不要过早下决论。

    

    “平阳欧氏”先生文章中说“关于番,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原文见“郑杰祥:《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文物》19799期。李学勤:《论江淮间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801期。”

      你看看《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和《论江淮间新出土的青铜器》原文不?

     郑杰祥先生《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的“番”依据是什么?

     李学勤先生《论江淮间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没有番即潘国在固始?

    

另外,你再看“平阳欧氏”新浪博客的《寝丘考》,固始何时有过潘国?为什么该文最后是“古番国故城遗址应更名为战国楚寝丘遗址”?

TOP
14#

那你认为番不是潘,季孙公被封在河北而非河南,你的依据是什么?
平阳欧氏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附图) (2009-02-16 11:09:5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论文1981年1期《文物》发表了《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关于墓主人和墓葬年代问题,“鄱子成周”铭于铜器,表明是编钟、编镩的占有者。这些铜器可能是作为战争的战利品,由鄱子直接掠自他国的,鄱子之鄱,史书有作潘或番三字古音相通。“鄱子成周”之名不见于史书记载,但从其名中可知鄱原为国名或邑名,后为楚所灭。入于楚,为楚邑。《春秋左传》即数见“潘子”之名:
   鲁昭公12年(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嘉帅师围徐以惧吴。”上述记载称“潘子”、“荡侯”,似乎都表明了他们为楚臣前均为“小国之君”的身份,入楚后皆为大夫,仍就食于故邑。潘国何时亡于楚
关于番,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④,笔者也作过探讨囝。番即鄱或潘。楚邑名,就是现在的固始。固始和信阳地区陆续出土了几批“番”国铜器,证明番国在春秋早期即已存在,后来为楚所并,遂成楚邑。
TOP
15#

      1、不要误导。季孙公既不封于在河北也不封于河南


    2郑杰祥先生《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的“番”依据《楚相孙叔敖碑》即:孙叔敖封于潘国。(你去看其原文)。

     对此,你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潘氏南北二大源头说及固始番国(番水)潘水在何处?》一文中说过:“孙叔敖之封邑在安徽省临泉县与固始八竿子都打不到。”

       由此,郑杰祥先生的观点与你的观点相左,不应该再讨论

    3“平阳欧氏”所称李学勤先生考证潘即番在固始。事实上李学勤先生说的是:固始“这里,古代并没有什么潘国”。(见下图)


    4、关于“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

     州来在哪些里?州来今安徽凤台,距固始城直线距离近250里(下图)。固始250里以外有潘氏的“潘子”活动,能证明固始就是潘国?现在北京有潘氏,后人能说北京就是潘国。




    

    5 平阳欧氏”先是在《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告诉我们:他“首次提出这位‘宋景公的妹妹勾郚夫人’就是吴王夫差当太子时‘屯兵守楚’期间的年青夫人”,并认定潘子臣“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潘、番、鄱相通,潘国在固始。

    而在后来的《寝丘考》中又说是“古番国故城遗址应更名为战国楚寝丘遗址”(见后图)

     本文中中古番国故城遗址”应更名“寝丘遗址”、时间由原来所说春秋晚期变为“战国”时期,原因为什么?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7-18 17:45:29
TOP
16#

[转载]寝丘考 (2014-03-23 19:25:30)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寝丘考作者:咸吃萝卜淡操心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均把寝丘注为:“在河南沈丘县东南,接安徽阜阳县界。”实则不然。

    《史记·滑稽列传》:“寝丘(徐广曰:在固始。)[正义]:今光州固始县,本寝丘邑也。《吕氏春秋》云:楚孙叔敖有功于国,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欲封我,我辞不受。我死必封汝,汝无受利地。荆楚间有寝丘者,其为地不利,而前有妒谷(今城南黄天涧桃花坞水库),后有戾丘(今城北丘坡),其名恶可长有也。其子从之。楚功臣封二世而收,唯寝丘不夺也。”

    《前汉书·地理志》:“寝,应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唐《括地志》:“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县界。”

    明嘉靖《固始县志》:固始“春秋为蓼、蒋、黄三国地。楚庄王“以其地封孙叔敖之子侨,是为寝丘。”“侨,叔敖子也,楚庄王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光武建武二年,封臧宫为期思侯,三年,改寝为固始县,封李通为侯。”固始“县治四隅,山阜环叠,其坚如陵,谓之固陵,坚固初始,又谓之固始。”

    清乾隆《光州志》:“固始,周蒋国,《左传》所谓凡、蒋、邢、茅,周公之胤是也。《路史》云,先伯后侯爵,楚灭之,改为期思,封其大夫复遂为期思公,又分其地封孙叔敖之子,是为寝丘。又为古蓼国(固始东北蓼城岗,即古蓼国)。秦属九江郡。汉平九江王英布,封贲赫为期思侯,始置寝、期思二县,属汝南郡。光武改寝为固始。”

    因此,东汉光武帝改称固始前,汉初为寝、期思二县,战国末期秦将王翦派蒙恬战于寝,即此也。春秋时为蓼、蒋、黄三国地。为此,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固始番国故城年代从春秋到汉初,应包括春秋古番国蓼国、战国楚寝丘、汉初寝县故城遗址。从宣传的角度,古番国故城遗址应更名为战国楚寝丘遗址。

(原著:歐潭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aowantongou)
TOP
17#

    1、他的上述考证上固始什么时间设为潘国?
   2、为什么“古番国故城遗址”应更名“寝丘遗址”?
   2、为什么
时间上由原来春秋晚期变为“战国”时期?
TOP
18#

《前汉书·地理志》:“寝,应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唐《括地志》:“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县界。”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古地名随时代更变之事多如牛毛!上海市境也是由松江府更变的!
TOP
19#


        平阳欧氏先生《 寝丘考》最后一句古番国故城遗址应更名为战国楚寝丘遗址这是什么意思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7-19 17:39:15
TOP
20#

《前汉书·地理志》:“寝,应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这是什么意思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