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胡说?什么叫瞎说? 固始侯古堆出土铭文明明是“鄱子成周”你非要说那是“潘子成周”就叫胡说。
别人给你加了一个“鄱氏”祖宗你却信以为真拿去到处传播这就是瞎说。
由“平阳欧氏”新浪博客《〈考古丛谈〉最后定稿》中知:“平阳欧氏”1972年任河南商城县语文、历史教员,1976年后任河南信阳地区文化局文物科长、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平阳欧氏”在其《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告诉我们:他“首次提出这位‘宋景公的妹妹勾郚夫人’就是吴王夫差当太子时‘屯兵守楚’期间的年青夫人”,并 “自始至终参加了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和陪葬坑的全部发掘过程”。
由上不难看出,是他“首次提出这位‘宋景公的妹妹勾郚夫人’”,并由此断定潘子臣“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
他在《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一文中说:
…… 我们认为,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
其人。
关于番,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笔者也作过探讨。
番即鄱或潘。楚邑名,就是现在的固始。宋代洪适《隶释》录载汉
延熹三年的楚相孙叔敖碑云:“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而
欲有赏,必有潘国,下湿境墒,人所不贪,遂封潘乡,即固始也”。
碑文指明古潘国即后代的固始县。
《吴越春秋》载:吴王闻闾立夫差为太子后,曾“使太子屯兵
守楚,留止,自治宫室”。由此可知,夫差“守楚”时期约在公元
前515年(阖间即位之年,亦即楚昭王即位之年)至公元前495年(阖
闾死后夫差即位)之间。
由这段文字不难看出,他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鄱子成周”的主要证据有三:
一是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
二是楚相孙叔敖碑的潘国、潘乡“即固始也”;
三是夫差曾“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宫室”于固始。
1、关于“平阳欧氏”之“潘子臣”就是“鄱子成周”的第一个证据解读
根据“平阳欧氏”先生文章中的提示,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其发表于《文物》(1980年第1期)的《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一文,文章在谈到孙叔敖的封地时告诉我们:
古书一般记载孙叔敖之子所封地名寝丘,西汉时名寝
县,东汉更名固始。这里,古代并没有什么潘国。楚有潘
氏,但不称潘君。孙叔敖碑所述究竟有何根据?是需要
讨论的问题。
明显李学勤先生说的是固始“古代并没有什么潘国”,并没有什么“番即鄱或潘。楚邑名,就是现在的固始”的说法 。
2、关于“平阳欧氏”之“潘子臣”就是“鄱子成周”的第二证据解读
关于郑杰祥先生的考证,平阳欧氏先生在其《豫南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意义》说:
关于番,郑杰祥同志已经作过考证:宋洪适《隶释》著录的
汉延熹三年楚相孙叔敖碑云:“……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
稷,……而欲有赏,必有潘国,下湿?,人所不贪。遂封潘乡,
即固始也。”
可知,郑杰祥先生“关于番”的依据也就是“平阳欧氏”先生关的第二证据,即:楚相孙叔敖碑。
《楚相孙叔敖碑》原文载:“欲有赏,必于藩国……遂封潘乡,潘即固始也。”
你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潘氏南北二大源头说及固始番国(番水)潘水在何处?》一文中说过:“孙叔敖之封邑在安徽省临泉县与固始八竿子都打不到。”
由此,“平阳欧氏”先生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的第二证据也就不需考证了。
3、关于“平阳欧氏”之”潘子臣”就是“鄱子成周”的第三证据解读
查《吴越春秋》原文为:
十年……(阖闾)立夫差为太子,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
自治宫室: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版张觉释注《吴越春秋全译》释文为:
阖闾立夫差为太子,派太子驻扎军队防御楚国,自己
留下来治理宫殿房屋。在安平里建立了射台,华池在平昌,
南城宫在长乐里。
明显,“平阳欧氏”先生将阖闾治理宫殿说成是夫差在固始治理宫殿是误读《吴越春秋》原文。
4、“平阳欧氏”关于“鄱子成周”的主人说法相互不一
“平阳欧氏”新浪博客《福建文史丛书〈考古丛谈〉》的“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中又告诉我们:
出土的编钟,原铭文虽被刮掉,但残留有“鄱子成周”字
样。关于“鄱子”,《左传》鲁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
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智、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
以惧吴。”“潘子”应即“鄱子”,是楚灵王手下的大将。这
次“围徐以惧吴”的战役发生,正值楚灵王之乱,夏五月癸亥,
楚灵王“缢于芊,尹申亥氏”。“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获
其五帅。”“潘子”当是“五帅”之一。人既被获,编钟也就
被掠去,因此出土编钟上的人名被刮掉,再刻上新主人的名字
予以取代,也是常有之事。
鲁昭公十二年即前530年,这里作者说的是“鄱子成周”之“鄱子”是前530年“围徐以惧吴”战役被获的潘子;同时又说潘子“人既被获,编钟也就被掠去,因此出土编钟上的人名被刮掉,再刻上新主人的名字予以取代”。
由此,“平阳欧氏”先生的“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又有多大可信度呢?
5、关于潘子臣
“平阳欧氏”先生在《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中说:
……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指出:“定六年《左传》:‘四
月己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杜(预)注‘阖庐子,夫差兄,此
以为夫差,当为名异而实一人耳’。《左传》又日:‘获潘子臣、
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都’。此言番,番音潘,楚邑
名,子臣即其邑大夫也”。
查《左传》,关于潘子臣一条原文为:
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
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
上述中,舟师是水军,繁扬在今新蔡北。这两点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
由此,既然终累战败楚国水军潘子臣等,接着又是在今新蔡北打败楚陆军。我们有理由相信,终累与楚国水军交战之地应当在淮河。如此,我们就能断定楚国水军潘子臣是固始人?试问明末清初的郑成功曾在台湾作战,其部下在台湾战死或被俘于台湾,我们就能说他是台湾人吗?
6、张闻捷教授关于侯古一号墓主及年代
你在文中曾经多谈到了张闻捷教授的观点。那么,张闻捷教授的观点又怎样呢?
查张闻捷《楚国青铜礼器制度研究》一书,他在《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青铜礼器制度》中说:
关于该墓的年代与墓主,学界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多
数学者主张为春秋晚期宋景公之妹、吴国夫人季子之墓……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战国初年楚国封君的家属之墓,因为墓中出
土了青铜有铭编钟9件,多将原来人名铲去而改刻上“番子成
周”四字 ……
1、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
……
首先来看箍口鼎。……故将其定为战国铜器似应更为合理。
……
再来看子母口蹄足盖鼎。……将其年代定为战国初年亦是
比较合适的。
……
墓中的l件铜罍……是典型的战国铜器,所以其年代也应更
接近于战国时期。
……
最后必须认识到,墓中的铜器并非是一时制作而成的……
判断该墓的下葬时间,自当以年代最晚的铜器为准。
……
3.侯古堆一号墓墓主身份推断
固始地区远离吴国都城姑苏达千里之遥,又是吴、楚两国
交战的必经之途,国君之夫人随军远征的情况便已是极为罕见,
又将其葬于这边远、反复易手之地,如何保证其日后不被楚人
所掘呢?此种结论于情于理都甚有违和之处,而且也难以解释
墓中编钟将原有人名铲去而补刻上‘番子成周’的现象……
更为关键的是,墓中若干铜器的制作年代最晚已到战国初年吴
亡之后……
若季子为吴王阖闾之夫人,则其下葬年代当在506Bc一505Bc
年阖闾伐楚途中,但吴太子终累擒拿潘子臣是在504BC,试问又
如何将此时得到的番子之器放人墓中呢?如季子为吴王夫差夫人,
则此时固始一带可能已被楚国复占,且吴国重心已转向越国和争
霸中原,无任何文献资料表明夫差曾率军深入到此地。
……
最后值得补充的一点是,在该墓主室内还发现有……这也
进一步证明此墓为楚人墓葬之说。”
如此,张闻捷教授的观点能作为“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的证据吗?
[/f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