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潘姓源于固始,是不争的史实》考辨 [复制链接]

1#
          2014年4月1日,信阳根亲文化网发表了马世洲先生(2008年12月8日)的文章《潘姓源于固始,是不争的史实》(下称《潘文》),文章观点已见于标题中。

   那么,“潘姓源于固始”果真是“不争的史实”?为此,笔者班门弄斧,草拟拙作与马世洲先生商榷。

   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地“潘”不可能在固始

  《潘文》认为:“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后遂以为姓’”,“潘就是位于今固始县的古番国”。

   1毕公之子季孙食采地潘邑在毕国

   唐《元和姓纂》、北宋官修《广韵》都载:毕公高之子季孙(或曰季伯)“食采于潘,因氏焉 ”。

   众所周知,毕公高与周同姓,封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一带。

   华夫先生主编的《中国名物大典(下)》说:食采“古诸侯分封给卿、大夫世禄的地邑。”  

  既然食采是古诸侯分封给卿、大夫世禄的地邑,毕公高分封给儿子季孙的地邑只能是在毕国,而不是700公里之外的固始。

  2、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地潘邑不可能在固始

  西周未春秋初晋国有潘父,春秋中期楚国有潘崇、楚潘党等,汉初齐国有潘满加。东汉时有潘人由羲陵(治在今湖南溆浦)移到武陵汉寿(今湖南汉寿)。这反映了西周的毕国被西戎所灭后,潘姓人由西向东、向南迁移过程。

  《史记•魏世家》记载:毕公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既然毕公高之后“绝封”,毫无疑问也就包括了季孙这支。毕万受封在晋献公十六年(前651年),比《史记》上晋昭侯七年(前739年)的晋大夫潘父晚了88年,表明毕公高之子季孙受封食采于固始不存在可能。

  二、以“番、鄱、潘相通”解读番、鄱、潘三姓关系不符史实

  “番、鄱、潘相通”、“番国,即鄱国、潘国”、“鄱子成即潘子臣”、 “番叔墓” 即“潘叔墓”这是诸多学者的观点,也是《潘文》关于“潘姓源于固始”基础和核心证据。

   其实,地名与姓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名中的鄱(或潘、番)未必就与鄱或潘、番)氏有关,甘肃的古潘原县与潘氏无关也左证了这一事实。

  古书中,番吾也写作潘吾、鄱阳也写为番阳。如此,如果固始编钟“鄱子成周”之“鄱”作为地名,用番、鄱、潘相通解读没有不妥。但用番、鄱、潘相通解读三氏关系则有悖于传统的姓氏文化观

  1、鄱、番、潘是春秋至今客观存在的姓氏

  鄱氏:已出土鄱氏文物有:春秋时期的桐柏鄱伯匝,固始潘子成周编钟,有鄱朔参加的温县盟书;战国古印有鄱□、信。历史人物有晋代河内高僧鄱姓释慧永。现在的湖北麻城、广西宾阳、费县和湖南新邵、上海宝山、天津北辰等地有鄱氏

  我们有理由相信,鄱伯匝、固始子成周编钟的持有者不可能因为鄱、番、潘相通,将自己的番或潘写(刻)作鄱。

  今固始之地在春秋中、后期属楚国不归晋,鄱朔不可能代表楚国的固始之地参与盟誓;盟誓是庄严而神圣的自我诅咒行为,参盟者鄱朔不可能把“番朔”或“潘朔”写成了“鄱朔”,盟主也不会允许将“番朔”或“潘朔”写成“鄱朔”。

  番氏:自西周番生到春秋中期的番君召,番氏人物屡见于文物中;战国楚简有番乘贞、番戌、番步,古玺有番角、番□;汉代印中有番忘、番年等四人;《资治通鉴》上东汉有都尉番辰,《史记》有河东郡守番系;江西、广西、台湾等省有番氏。

  潘氏:潘氏历史人物除前面说到的潘父、潘崇、潘党、潘满加外,春秋后期有潘子、潘子臣,秦代之前私印有潘可、潘辰、潘臣,汉代后潘氏人物不绝于史书上。今潘氏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和海内外一些国家中。

   2、番氏、潘氏不同源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每个姓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

  潘氏:东汉初王符《潜夫论•五德志》:“姬之别封众多:管……潘……皆姬姓也。”北宋官修《广韵》:“潘,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

  番氏:《诗•小雅•十月之交》西周番司徒,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索隐》说:“番维司徒。番,氏也。”《潜夫论•志氏姓》:“御姓,署、番、汤。”《世本》:“殷汤支庶封番,因氏。”《路史》:吴王支庶食采于番,因氏。”《千家姓》:九江族,武帝时有番系。”

  西周的“番菊生壶”、“王作番妃鬲”,学术界考证“番”为氏,妃(已)为姓。又已姓祝融之后,与楚同源。

  由此,虽目前鄱氏起源尚不清楚,但番氏与潘氏并不同源。明显以“番、鄱、潘相通”解读番、鄱、潘三姓关系不符史实。

  三、“潘姓源于固始”之“不争的史实”并不能证明潘氏源于固始

  《潘文》认为:“正史、县志、史料均有记载,出土文物对史书的记载进行了佐证”,潘氏源于固始”是“不争的史实”。

  其实,“潘姓源于固始”说的“不争的史实”并不能证明潘氏源于固始。  

  1、《古今姓氏书辩证》的潘氏一条不能证明“潘姓源于固始”

  《潘文》用于证明“潘姓源于固始”的第一个证据是:“《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八》载:‘潘,出自姬姓,豫章潘氏,南唐散骑常侍处常,生内史舍人佑,今为大族。又潘一作番。’”

  查《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八》“潘”,其原文“潘,一作番”之后接着是“《汉食货志》河东守番系”;卷十二又“番(音婆):汉吴芮初封番君,其支孙氏焉。”这里作者潘、番两姓书写分明,起源也不同。

  大家都知道,豫不在固始;潘处常“幽州人”因父潘贵被刘守光所杀奔南唐;豫章潘氏兴盛于唐代至五代。

  明显《古今姓氏书辩证》的“潘”条并没有涉及固始,并不能证明“潘姓源于固始”。

  2、孙叔敖碑的潘国、潘乡“即固始”说不能证明固始有古潘国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潘乡,又名寝丘邑。即今河南固始县。春秋楚封孙叔敖于此。’” 又:“《嘉靖固始县志》载:“固始县古潘国。”又:“宋洪适《录释》录汉延熹三年(160年)楚相孙叔敖碑铭云:“子辞,父有命,如楚不忘社稷……而欲有赏,必于潘国,下湿土墝埆,人所不贪,遂封潘乡,即固始也。”这是《潘文》用于证明“潘姓源于固始”的第二证据。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所引《嘉靖固始县志》“固始县古潘国”见于《嘉靖固始县志•形勝志》。其原文为“固始古潘国下湿墝埆。(汉孙叔敖庙碑)”,志书作者已指明其来自于《楚相孙叔敖碑》,同时该志《沿革志》中并没有固始为潘国的记载,自然用其证明“潘姓源于固始”没有说服力。

  关于孙叔敖的封地,《列子•说符》、《淮南子•人间训》、《吕氏春秋•异宝》等都说的是在“寝丘”或“寝之丘”。与《楚相孙叔敖碑》作者同一时期的东汉学者应劭(约153-196年)也说 “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

  楚相孙叔敖碑中作者已告诉我们,碑文是“访问国中耆年旧齿”而作,碑立于东汉延熹三年(160年)。可知时距孙叔敖公元前593年去世已750多年。

  碑文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而正史记载孙叔敖蒍氏,名敖,字孙叔。

  碑文称孙叔敖“仕于灵王”,又“继高阳、重黎、五举、子文之统”。事实上楚灵王继位在公元前540年,比孙叔敖公元前593年去世晚53年;《史记·楚世家》上五举(应为伍举)是康王、灵王(?--公元前529年时期的历史人物。明显孙叔敖不可能“仕于灵王”和继五举“之统”。

  有史料可证的孙叔敖碑作者都搞错了,没有史料可证又距孙叔敖去世750多年后“访问国中耆年旧齿”而作的孙叔敖封于潘国、潘乡还能作信史?

   3、以终累“获潘子臣”和夫差“取番”去证明“潘姓源于固始”没有可信度

  《潘文》用于证明“潘姓源于固始”的第三证据是《左传春秋》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史记》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的有关记载。

  《左传春秋》记载:定公六年吴国“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于是乎迁郢于鄀。”

  《史记·伍子胥》记载:楚昭王十二年吴国“夫差将兵伐楚,取番……乃去郢徙于鄀。”。

  比较两记载,前者记事具体,条理清楚,说的是吴国终累获楚舟师(水军)潘子臣等七人,又败楚陵师(陆军)子期又于繁扬(在今河南新蔡北),已是楚迁郢于鄀;后者记载简略含糊,只有吴国夫差“取番”和楚郢徙于鄀,其中没有获潘子臣等七人记载。

  如此,又怎么能断定水军之帅潘子臣与固始有关夫夫“取番”就是固始呢?

  4、将“鄱子”当作“潘子臣”去证明“潘姓源于固始”是猜测

  《潘文》用于证明“潘姓源于固始”的第四证据是:“考古学家、教授欧谭生先生在《吴王夫差夫人墓》文中称:‘鄱,与潘、番相通。’‘鄱子就是潘子臣,是守卫固始(番)的楚国将领。’‘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番就是固始。’”

  由欧谭生先生《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的标题可知,其“鄱子就是潘子臣”、夫差伐楚“取番”“就是固始”的依据是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为“夫差夫人墓”。

  关于固始侯古堆一号墓是楚国墓还是吴国墓、是春秋晚期墓还战国初期墓学术界尚有争论。

  第一、《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告诉我们:据河南医学院初步鉴定该墓主系一岁左右女性……这座墓出土青铜器的形制其时代当在春秋末至战国初年。

《中华文化通志·丧葬陵墓志》说:“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年代属战国早期。”

  何宏波著《先秦玉礼研究·春秋战国的玉礼》中说:“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为战国早期墓葬。

   厦门大学历史系张闻捷副教授在《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考证:该若干铜器的制作年代最晚已到战国初年吴亡之后”。

   查《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元公十五年(前517年)宋元公“入鲁,行道卒,子景公”立。同书《楚世家》夫差取番在公元前504年。

  常识告诉我们,判断古墓下葬时间当以年代最晚的文物为准。既然该墓出土的玉器、青铜器都到战国初年即公元前475年,距宋元公死42年,距夫差取番30年。说明墓中这位30岁左右女性既不是宋景公之妹,也不是夫差夫人

  第二、该墓出土了大量陪葬器物,其中还包括“勾郚夫人”的“铜簋嫁品”。试想夫差携带夫人和大量器物甚至是“铜簋嫁品”外出征战能有多大可信度?即使夫差携带夫人和大量器物甚至是“铜簋嫁品”外出征战一度攻占过这里,其周边仍然属楚国控制范围,吴国夫差夫人能葬于固始?

  第三、欧谭生先生的文章中,还有一个依据是 “《吴越春秋》载:吴王闻闾立夫差为太子后,曾‘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宫室’ …… 估计夫差于公元前504年‘取番’之后,即‘留止’于此,并且‘自治宫室。’”

  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吴越春秋》,其原文为:吴王阖闾“立夫差为太子。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宫室,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

  由“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不难看出,“自治宫室”的是吴王阖闾而非夫差。显然“夫差夫人墓”在固始的说法难以成立。

  明显以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为“夫差夫人墓”得出的“鄱子就是潘子臣”证据不足。因而以“鄱子就是潘子臣”断定“潘姓源于固始”没有可信度

  5、将周代己姓番氏当作周代姬姓潘去证明“潘姓源于固始”其结果不可信

  《潘文》用于证明“潘姓源于固始”的第五大证据为:“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世之先生亦撰文称:‘番,或作潘、鄱。’‘鲁定公六年以后,番国不再现于文献记载。或因番君被俘,番邑为吴所取,使得本来就十分衰弱的附庸番国,再也无法维持其国祀和君统,最终并入了楚国。但番国故城却被延用下来’”

  马世之先生在《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大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九章第十一节“番”中说:“番,或作潘、鄱。周代己姓国。已姓为祝融之后……春秋早期以后,再次徙都,东迁至固始、淮滨山。”

  既然马世之先生说的是固始番国为己姓国,自然番氏也就是己姓之后。由前已知潘氏为姬姓之后。如此,即使番氏确实迁到了个固始有番国,也不能证明姬氏“潘姓源于固始”。

  6、信阳、潢川的番氏文物并不能佐证姬姓“潘氏源于固始”

  《潘文》称:“潘氏源于固始”,正史、县志、史料均有记载”,信阳、潢川、固始等地“出土文物对史书的记载进行了佐证”。

  番氏文物已见于世的近二十件。西周的番菊生壶、春秋早期信阳番子伯匜和番叔壶、春秋中期潢川番君伯龙鼎、春秋未战国初当阳的番仲戈,一脉相承都写的是“番”而不是“潘”,固始出土的编钟刻的是“鄱”不是“番”。

  马世之先生在《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第九章第十一节中就说:“从番菊生壶与王作番妃鬲,获知番国族姓为‘妃’即‘己’。”

  也有诸多学者考证,番氏“为远古己姓祝融氏之后”,“与楚同源”、“春秋早期南迁”固始。

  既然番氏为已姓之后,假定其迁于固始是事实,其起源也与姬姓之潘氏有别,明显信阳、潢川的番国文物并不能佐证“潘氏起源于固始”。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08:22:37
分享 转发
TOP
2#

支持潘德富先生的观点。马世洲是一个胡扯专家。
TOP
3#

谢谢“攀登”先生的支持。遗憾的是竟然也有潘氏族人去认番氏已姓为祖。
TOP
4#

回复 2楼攀登的帖子

全世界公认潘氏历来只有从黄帝到一高阳帝再到一后稷再到一周文王再到一季孙公这唯一起源和世系及祖先,根本没有祝融这一支世系之说!而潘氏祝融之后纯粹胡说!遗憾的是竟然也有后稷之后周文王的子孙去认祝融和鬻熊为老祖宗呢!
最后编辑潘明山 最后编辑于 2017-06-03 14:27:09
TOP
5#

       国语》记载,祝融之后八姓,其中有“已”、“芈”。 故有祝融之后“已姓小国,与楚国同源”的说法。

       你在讨论中(见截图)称:“番国,也作潘、鄱,周代己姓小国,,与楚国同源……迁到河南固始……进入春秋中期以后……楚穆王的老师潘崇”。                
         是谁“认祝融和鬻熊为老祖宗”不是很清楚吗?
        既然你也清楚“潘氏祝融之后纯粹胡说”。如此,你的“番国……与楚国同源……楚穆王的老师潘崇”是否可信,还需要讨论吗?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6-04 15:21:25
TOP
6#

本人家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潘家村,现村中一千三百多人,百分之九十七姓潘,听父辈说我们这一支潘姓从河北枣强迁徙而来,祖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我想考证我们是潘姓始祖的哪一分支,何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河北枣强,又是何时从枣强迁徙到现住地的,恳请知道的同族告知!
TOP
7#

           据资料介绍,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达18次之多(明洪武年间10次、乐年间8次)。其中直接涉及真定、大名、北京的达8次。
        故我以为,仅凭山西洪洞大槐树→河北枣强→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还很难找到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的你支始祖是谁。
         还望能提供更具体一些资料为是。
TOP
8#

回复 6楼独行客的帖子

  宗亲您好!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有大潘家、小潘家两个村吧?
TOP
9#

建林宗亲好。你支先祖是否也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的?
TOP
10#

回复 7楼高坡的帖子

你在你的大作{舜都潘氏说不可信]中说过: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舜帝在延庆东北建有潘都不能成立,潘都之潘地迁“今陕西兴平北”建有潘子国不能让人相信,这就说明周朝季孙公受封前陕西境内并无什么潘地潘国潘城潘水等等存在的,那种以季孙公受封前毕国境内有古潘地存在为由做出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我很支持你这个理论!另外你在你又一大作{潘氏起源考实}中讲到了潘氏是姬姓之后而非舜姓之后。并又讲了在姓氏文化著作中《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八•桓韵》:潘,出自姬姓……又潘,一作番,你这不就是自己都承认了潘姓又读写作番姓吗?而固始一带出土了大批古番国文物,你现在却不承认固始古城是我季孙公后代在迁途中重建的古潘国的众多城邦之一,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TOP
11#

这是同一个问题的第四次粘贴。怨不重复。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7-08-25 12:02:35
TOP
12#

你的结论依据不能令人信服!怎能不让人追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