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家访谈 “书法家应有艺术自省与自新的内视主动” 特约记者 潘...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名家访谈]                         “书法家应有艺术自省与自新的内视主动”
                                                 ---对当代著名实力派书法家綦霏先生的一次难忘访谈

                                      特约记者 潘文选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书法家綦霏先生既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挚友。在我的人生征途中,师既为航标灯,又为共济者,给予了我莫大勇气和动力,使我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十一”长假,去看望綦霏先生,我们说文论道,畅谈人生,洋溢在无比喜悦之中。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在学生时代就受到先生的教诲和影响,向先生学习,坚持习练书法。先生的书法犹如千年老松,遒劲有力,洒脱自如,内里透出一股坚韧茁壮与蓬勃奋发的精神力量,让人不得不折服。扎实的书法艺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先生得知我练书法,经常对我细心指导和检查。可以说,每一次进步都是他先生影响和教诲的结果。

       问:“书法失去了个性,乃艺术价值的自斨。没有风格,或者个性凸显不强,证明生命底片曝光不足”。这是您在1993年出版的《綦霏行书字帖》中说过的话,这话说得太深刻了。”
      綦霏先生:纵观中国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不难发现一条规律:从形式上看都是汉文字符号,从内容上看却是在表现书法家个人的情愫,从字体结构、气韵章法上,可以看出书法家个性、品行、修养在特定时代气息下的鲜明烙印—— 每一个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都是其心灵、个性、气度、生命的展示。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不能只追随别人的影子,必须有自己的风格。我反复讲,风格就是特点,就是个性,是一个书法家所追求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每一个爱好书法的人都应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但,艺术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便就能具有的,它需要持续、大胆地创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必须广泛汲取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经过艰苦的、反复的书法实践,深入思考,不断蜕变,方可逐渐形成,欲速则不达。功力是时间和汗水的结晶。古人云:“平整宜从唐入手,风云可向魏晋寻。临摹须走蚯蚓道,博览犹似蜜蜂身。”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早年从欧赵入手,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小楷《道德经》、钟绍京《灵飞经》用功最多,继而溯源“二王”诸体,到近年精研魏碑,遍临古今碑帖,博取众家之长,然后从结构、用笔、结体、布局、意境等诸要素上尝试变化,经过多年努力初露端倪。当然,艺无止境。我认为“失去个性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一个书法家,应有艺术破立上的自觉,力求作品能够凸显鲜明的个性,就是说这幅作品是“你”的,而非“他”的。这是我一直探索与追求的终极目标。
       检视自己的书法历程,感觉早期的作品有一些个性,但仍然不够,需要继续深化、提升,因为书法艺术永无止境。书法爱好者包括书法家,应当一生都具有艺术自省与自新的内视主动,否则你很难长足发展。几年前,我对自己的书法实践主动进行了回望和反思,发现作品过于妍丽,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太漂亮”,还缺少一点粗朴和雄浑,骨质不够。由此,我想到了魏碑,决定从这里撷取养料。近年来一头扎进了魏碑的海洋,从加大临摹、研读、体悟《郑文公上碑》入手,用心揣摩用笔结体,章法布局,在此基础上取法《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孙秋生造像》等北碑及六朝墓志代表作,心追手摹,临池不辍,书法开始向着朴茂、沉雄挺进,感觉书法特色越来越鲜明,目前看已收到初步效果。我倾心的就是保持书法形式的流畅、干净、秀亮,同时具备质朴、浑穆、雄强和斩截。今后,这方面还要下更多功夫和心力,期望能够不断获得更大超越。
       问:“观赏您的书法作品,率真古朴、遒劲有力、洒脱自如,洋溢着‘书卷气’。作品除了具有功力之外,还有令人品之不尽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与您具有深厚的文学、文化素养密不可分吧?”
        綦霏先生:“功夫在诗外。”书法艺术需要综合修养的支撑,不能就练字而练字,否则就成“写字匠”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历代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就可以发现,历代书法艺术大师们的文学修养在其修养的知识结构中所占据的比例是极其重要的,像王羲之、虞世南、苏轼、黄庭坚、赵孟頫、郑板桥以及现代和当代的启功、欧阳中石等许多著名书法家,他们既是书法艺术的大师,也是极富文学、文化修养的巨匠、学者。黄庭坚在评苏轼书法时认为:“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可以说,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学修养,字里行间要透露出“书卷气”是毫无可能的,这也是功力难以替代的。
       从年轻时我就一直喜爱文学、文化、历史,并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这些其实就是“营养液”和维生素,它为我书法艺术的提高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没有它们的滋养,对某一种碑帖的理解力也不一定达到那么深,对一副字或者一副画的理解、欣赏也不会有那么精到的把握。这是我自己的深切体会。现在,仍然喜欢读一些古代文学、典籍诗词,不断地为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说白了,在个人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有这些就是起到渗透、支撑、烘托和影响的作用,根本目的是助力凝练书法艺术这个“核”。
      问:“在书法临习过程中,许多爱好者经常遇到一些困惑,如笔锋运用等,您能否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綦霏先生:要学书法,就得打基础,苦练则是必修功。首先要从临帖开始,临写实践是基础,而关键是多读、勤思、深悟、细究。在读、写、改的过程中,力求达到“写一次进一步”之效。在大量的临写中更多地训练理解能力与书写能力,不断追求“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变化。要过好“八关”,即中锋关、侧锋关、藏锋关、提按关、转折关、疾徐关、大小关和轻重关,以上诸要素不是孤独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气韵和意境也很重要,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展开谈了。只有在临写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很好地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出高水平的作品。
        问:“您曾说过‘前行的路上,书法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性格的指向,是心弦的弹拨,是人生的交响。’有这样的心态和执著,您一定会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綦霏先生:我自己总结了一句话,即“铁杵终有成针日,阳光总在风雨后”。可以说,前行的路上,书法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探索,已成一种必然;奋斗,我们别无选择。每一个有志书法艺术的人,都应确立自己的高远目标,坚持艺术的自觉,不断审视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永不止步。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綦霏先生对书法文化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令我尊慕追随,我要学习他的严谨、勤勉和博学,力求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有更大提高。(原载2014年第10期《中国收藏智库》杂志)

              《中国收藏智库》启用当代著名书法家綦霏先生题写的新刊名并对其重点报道

       2014年10月27日,《中国收藏智库》杂志社邀请书法家綦霏先生为该杂志题写刊名,并对其书法成就予以重点跟踪报道、推介。
       綦霏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实力派书法家,艺术家,在文学、书画等诸领域造诣颇深。他1966年3月出生于山东青岛,现任中华民族复兴力量联合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中华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的书法从欧赵入手,继而溯源二王,精研魏碑,形成雄强斩截、洗练俊美的独特风格。作品曾在《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羲之书画报》等100余家报刊杂志上多次刊载。2009年以来,《中国民族书画》、《红旗画刊》等国家重点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网、新浪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分别以专栏、专版推介,部分作品被德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国际友人收藏。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家作品集》、《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书画收藏大典》等多种典籍。近年来,他的作品被国家有关部委、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收藏。2014年8月,《传奇人物》杂志曾邀请綦霏先生题写新刊名并入选封面人物。他的书法艺术必将在今后业内市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原载2014年第10期《中国收藏智库》)
最后编辑野墨 最后编辑于 2014-12-18 17:46:36
分享 转发
TOP
2#

作为该版版主,深感责任重大!愿尽心付出,与广大书画宗亲爱好者,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这篇访谈,是我采访老师的,对 “书法家应有艺术自省与自新的内视主动”,理解很深,受益匪浅!建议宗亲书画爱好者,也看看这篇文字,或许从中得到收获,以便艺术水平有更大的提高!潘文选与诸宗亲共勉!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