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关于潘氏起源,唐代的《元和姓纂》上有姬姓潘氏说、芈姓潘氏说,宋代后又增加姚(舜)姓潘氏说、炎帝姜姓潘氏说、殷契潘氏说。
上述五说中,按起源地分有古楚国说、北京延庆(潘都)----陕西兴平(潘子国)说、河北南涿鹿县古潘县说、河北南怀来县古潘邑说、陕西咸阳---西安说、河南荥阳姬姓说、河南固始古潘国 说。其中:陕西兴平有姚姓潘氏和姬姓潘氏;怀来县有殷契潘氏和姬姓潘氏;固始有芈姓潘氏和姬姓潘氏;姬姓潘氏有陕西兴平北、陕西咸阳---西安、河南荥阳、河南固始、怀来古。
综合各潘氏起源说,其始祖及其起源地关系如下图:


同为潘姓有五个始祖,同一始祖又有多个起源地,明显存在有不真实和不可相信的成分。
为探讨潘氏起源说中的真伪,笔者特将见到的有代表性、或最早、或不同表述方式的相关文献资料堆积成本文,期以引起相关专家学者和族人对潘氏起源问题的关注。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料书籍浩如烟海,自己所能见到的仅是沧海一粟,加之水平原因,文中差错谬误难免,敬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族人予斧正。
一、关于芈姓潘氏说
(一)主要记载
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二十六桓》在肯定了潘氏为姬姓毕公高之后,又:“(潘)岳《家谱》云:‘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姓,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季孙采食于潘,谬也。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现诸多姓氏书称:“古潘国,在今固始县地”,“楚国吞并潘国后,将其作为一邑,潘邑子孙遂以邑为姓”。“楚成王时,太子商臣的老师潘崇(姓芈,字潘)的后代以先人的字为氏,改姓为潘”。
(二)解读与分析
芈姓潘氏说是唐代之前两个潘氏起源说中之一,足见此说由来以久。但对照史料却是疑点多多。
1、潘崇并不是潘氏最早记载的历史人物
《史记•晋世家》载: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
潘崇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楚世家》。其载为:成王四十六年楚穆王“告其傅潘崇……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
昭侯七年是公元前739年,成王四十六年是公元前626年。既然潘崇之前百余年已有了潘父,潘崇不可能是潘氏的始祖。
另外,郑樵《通志•氏族略》中,潘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说明作者对潘氏起于什么时间和以谁的字为氏都不清楚,他的潘崇为始祖自然只是猜测。
2、唐代碑文明确记载潘崇是姬姓毕公之后
2001年河南洛阳伊川出土了706年时的《大唐故房州刺史潘府君(翔)墓志铭并序》碑,碑文记载“昔我本系,始自文王之少子毕公,则有司徒匡周,大夫霸楚”。
1929年洛阳出土的洛阳县清风里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潘孝长及夫人墓碑,碑文说:潘孝长的先人“司徒佐周,大夫仕楚”。
两碑均早于元和七年(812年) 成书的《元和姓纂•二十六桓》。清代王相《百家姓考略》说:潘氏“周毕公高支子食采于潘,以邑为氏。楚有潘崇,吴有潘璋。”
上述告诉我们:潘崇不是潘氏始祖,而是姬姓毕公之后。
3、潘乾是“潘崇之末绪”不等于潘崇就是潘氏始祖
《潘乾校官碑》铭文的潘乾“盖楚太傅潘崇之末绪”,这是许多学者用于证明潘崇是潘氏始祖的证据。
“末”的解释有树梢之意。“末绪”基本解释为“谓前人遗留的功业”。潘乾“盖楚太傅潘崇之末绪”意思当为潘乾是潘崇的后裔,继承了潘崇遗留的功业。
《全宋文•唐政事堂记》有“因李华之末绪而献文日”。这里的“李华之末绪”,不会有人说李华是李氏的始祖。现在不少地方的《潘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是潘美,相信没有人会说潘氏起源于潘美。
因此,潘乾“潘崇之末绪”不等于说潘崇是潘氏始祖。
4、《潜夫论》的楚公族(或芈姓)中没有潘氏
《潜夫论•志氏姓》载: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於楚,是谓粥熊,又号粥子……公族有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等“皆芈姓也。”其中没有潘氏。
5、并非所有楚国人都是芈姓
据资料,湖北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简文中有“祷番先”、“祷卓公”、“祷惠公”,湖北十里铺镇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祷楚先老僮、祝融、鬻酓(熊)”,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简文记载有墓主悼“楚先”老童、祝融、鬻熊”。
由“祷番先”、“祷卓公”、“祷惠公”和“祷楚先老僮、祝融、鬻酓(熊)”看出,并非所有楚国人都是芈姓之后。因此以潘崇楚国人断定其为芈姓之后是臆断。
6、楚国灭固始的古潘国“潘邑子孙遂以邑为姓”或潘崇后代以潘国其字为氏都不符史实
《括地志》说:“光州固始县,春秋时蓼国。”《嘉靖固始县志•沿革志》载:固始县“春秋为蓼、蒋、黄三国地”。乾隆《固始县志》载:“固始县本名寝,后汉光武帝更今名,其地于周初为蓼国”。康熙《固始县志》载:“固,古蓼国也”。《元和郡县图志》说:“光州固始县,东汉封蓼侯之地,春秋时蓼国,楚并之,今县是也。”
《史记•楚世家》清楚记载:“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
既然固始没有古潘国的记载,楚国灭固始之蓼国之前已有了楚太师潘崇,在潘崇之前又还有了潘父,因此,楚国灭固始的古潘国“潘邑子孙遂以邑为姓”和潘崇后代以潘国其字为氏都不符史实。
二、姚(舜)姓潘氏说
(一)主要出处及记载
明朝陈士元《姓觿•十四寒》:“《国名记》云古潘国,舜裔,文王诛潘正是也。”
现在学者以此为依据,演变出了舜建潘都(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迁今陕西兴平北建立潘子国,周文王所灭潘子国,其子孙以国为潘姓。也有说文王封其孙季伯于潘子国,后迁今河南固始县建潘国,春秋时灭于楚为潘邑,子孙以邑而为潘氏。”
(二)分析与解读
1、《姓觿》的“《国名记》云古潘国,舜裔,文王诛潘正是也”是误读原文
查《路史•后纪十一》,其原文为:“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潘、饶、番、傅、邹、息、有、何、母、辕、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文中虽有“潘”、“番”皆舜“其裔”,但 “潘”、“番”与“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名并列,说明这里的“潘”指的是地域而不是姓氏。本卷罗列的几十个姓氏中没有潘氏也证明了这一点。
查《路史•国名纪丁•有虞氏后》,其原文有:“潘:故县属上谷。《左传》获潘子者,本北燕州。贞观改曰妫州,今妫之怀戎,亦曰妫虚。” 又:“长沙:今岳之沂江,潭之益阳,梁之重华县有重华城,一号虞帝城,记为帝都。非”。《路史•国名纪戊•周氏后》又说:“潘:《魏土地记》云:‘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潘城是’”也。
这里的“虞氏后”和“周氏后”之“潘”,虽也让人有都指潘氏的感觉,但从潘“故县属上谷”贞观“改曰妫州”和“长沙:今岳之沂江……梁之重华县有重华城”看,文中的“潘”也同长沙一样指的是地域并不是指姓氏。
因此,把地名(或地域)的“潘”认定为潘氏不合原意。
2、传说中的舜都之地潘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
郦道元(约470—527)《水经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关于潘县与潘城的地理位置: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其中有沮阳、潘、居庸、夷舆、涿鹿、且居、茹、下落等“县十五”。张烈主编《汉书注释》(第二册)注:上谷郡潘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居庸“治所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夷舆“治所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且居“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西”,下落“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
范晔《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三》:“潘永元十一年(按:99年)复”。当时有八城:沮阳、潘、宁、广宁、居庸、雊瞀、涿鹿、下落。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广宁郡故属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居。统县三……下洛、潘、涿鹿。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怀戎 ,后汉潘县,属上谷郡。北齐改为怀戎。妫水经其中,州所治也。
新《涿鹿县志》载:“现潘县古城西城墙100米,断垣残壁,依稀可见。
《太平寰宇记•延庆右卫》引皇甫谧的话:“舜都蒲阪,或以为潘……北魏也亦潘县,属广宁郡,太和十六年,祭舜于广宁,以舜都潘也。后周始改怀戎县”。
上述说明:潘城也就是舜的都城之地在今涿鹿县内在今延庆县境内。
3、舜都之地的潘城在今延庆县东北是对涿鹿县潘城相关记载误读的结果
《括地志•妫州•怀戎》:“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 又潘“今妫州城是也”;《太平寰宇记•怀戎•历山》:“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晋太康地里志》上有“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轩辕“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上述怀戎潘城相关的妫水、西北三十里有历山、轩辕与炎帝交战“阪泉”, 在今延庆都也能一一找到对应:
延庆今河名妫水河;光绪五年《延庆州志•山川》“历山在延庆州西北三十里”;《延庆州志•山川》:阪山“在延庆州城北十五里。相传轩辕与炎帝战于此”。这为潘都在延庆提供了依据。其实:
(1)延庆的妫水北魏时期称清夷水。
郦道元(约470—527)《水经注•漯水》:漯水“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漯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
《旧唐书地理二》:妫州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按:702年),移治旧清夷军城”。“怀戎后汉潘县,属上谷郡。北齐改为怀戎。妫水经其中,州所治也。”
《明史•地理志》:“隆庆元年改曰延庆州……东北有妫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于桑乾河。”
光绪年间席之瓒纂《怀来县志•山川》“妫水”一条所引《通志》“本古清夷水,今讹为妫河也”。
明显今延庆县内的妫水河在北魏时期称清夷水。
(2)以延庆历山定位舜都之地古潘城的位置明显不妥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漯水》: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也有“下洛城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北宋李昉等的《太平御览》和南宋罗泌《路史•余论七》也有相同说法。
明显宋人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怀戎•历山》所引《后魏舆地图风土记》的“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的“潘城西北三十里”是“潘城西北三里”之误。自然以其误读的“潘城西北三十里”历山对应“历山在延庆州西北三十里”得出的舜都(潘城)也在延庆的推断只能是错误的。
也有文章说:“《太平环宇记》卷七十一妫州怀柔县:‘历山……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并以怀柔县为参照点,认定延庆之东北有古潘城。
查《太平环宇记》中原文为妫州“怀戎县”而不是“怀柔县”。自然以怀柔县的西北三十里去定位潘城位置也是错误的。
(3)唐之前古文献记载轩辕与炎帝之战在涿鹿县阪泉而不是延庆的阪山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轩辕“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大戴礼•五帝德》: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晋太康地里志》:“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
《括地志•妫州•怀戎县》: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六里。
上述说明唐代之前诸书中,轩辕与炎帝之战的地点阪泉,其地在今涿鹿县之东南。明显《大明一统志•隆庆州》和清代《延庆州志•山川》的轩辕与炎帝交战在延庆“阪山”的说法只是猜测。
(4)以新妫州当作旧妫州去确定舜都之潘城位置只能是错误结果
有学者说:“古怀戎即今怀来县(其旧城已没入官厅水库)”,“唐《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妫州怀戊县东五十六里’……按旧城计,正是延庆上下阪泉一带”。
其实, 妫州有旧妫州和新妫州。《旧唐书地理二》已清楚记载,妫州在长安二年(702年) “移治旧清夷军城”,也就是今怀来县(其旧城)内。
《括地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比妫州州治东移早60年。可以肯定,《括地志》所说潘城、妫水、歴山、阪泉等的参照点妫州城是东移前的旧妫州,而不是成书60年后东移到了清夷军城的新妫州城。
新、旧妫州城相距100多里。以东移了的新妫州州治(古怀来城)为坐标,以《括地志》上旧妫州的记载为参数定位炎黄之战的阪泉位置,这明显是错误的。况且以新妫州城为坐标,《括地志》上“东五十六里”的阪泉也不在今延庆境内。
如此,尽管古潘县的区域有可能包括了今怀来县的部分,但毫无疑问,以定位错误的阪泉得出来的舜都其地的潘城在今延庆县的结果也只能是错误的。
4、舜建立潘都的提法值得商榷
第一、生于东汉的皇甫谧著有《帝王世纪》,该书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根据唐代《尚书正义》、《周易正义》等等书编辑整理而成,其中有“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的说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第四卷对在“河水“过蒲坂县西”一条中注的为“皇甫谧日: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瀵者也”。
《说文解字全注》中有“瀵源皆潜相通。按地理志上谷郡潘县。师古普半反。全氏祖望据水经注河水过蒲阪下、引帝王世纪曰:‘舜都蒲阪,或言都平阳及瀵。’正前志潘当作瀵”。
比较可以推断,《帝王世纪》原文为“舜所都…….或言平阳及瀵者也”,由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漯水》里有漯水“北迳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又这个“舜所都”之地汉代设为潘县,后人在编辑整理《帝王世纪》时就将“瀵”变为了“潘”。
第二、《正义》引《括地志》说:“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潘,今妫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是也。”表明所谓“舜所都”蒲阪、平阳、瀵(潘),说的是舜的都城在蒲阪、平阳、潘城(县),而不是说舜的都城名叫蒲阪、平阳、瀵(潘)城。
5、延庆古潘都迁陕西兴平北建古潘子国没有可信度
延庆有古潘都和陕西兴平北之有潘子国都不见有史料记载。
据相关资料,夏都邑有阳城、晋阳、斟鄩、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洛阳九地。殷人都邑蕃(作亳)、砥、商丘、相、有(易)、嚣、邢、庇、奄、殷。
夏、殷的都邑在迁移后并不相同。假定舜帝在延庆确有古潘都,数百年的时间其后裔由东向西迁移千多公里,“整个部落迁至今陕西兴平北”再建与“潘”相关的“潘子国”,这会是真的吗?
6、文王诛潘正纯属虚构
不少姓氏专著或文章谈及舜姓潘氏时称:潘子国“被周文王所灭,其国民之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杀的潘正此国人”。
其实,周文王杀潘正的故事纯属虚构: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诛少正卯……周文王诛潘止”。
《说苑指武篇》:孔子是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太公诛潘址”。
《孔子家语始诛第二》:孔子为鲁司寇又摄行相事“诛大夫少正卯……文王诛潘正”。
早期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书并没有“文王诛潘正”记载,三书中,杀潘者分别为文王、太公;被杀者又分别为潘止、潘址、潘正。其故事为演绎形成的痕迹非常明显。因而没有史料可证的“文王诛潘正”没有可信度。况且孔子“诛少正卯”的事故自宋代以来多有争议。
查史料,周文王是在帝辛三十一年“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四十一年春去世。假定陕西兴平北确有被文王所灭的潘子国且其后国民也以潘为姓,周文王“得吕尚(太公)以为师”仅十年就去世了,周文王会有以潘国为姓的潘国后裔潘正可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