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潘氏的起源以及潘仕成简介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转自: http://user.qzone.qq.com/174944#!app=2&via=QZ.HashRefresh&pos=1297174191

福建潘氏先祖唐朝东齐太守潘源将军(河南省固始县人),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随开漳圣祖陈元光将军入闽平乱,其子孙定居福建泉州潘山,潘源之子潘殷任湖州别驾(官名,为州刺史的佐吏),潘殷之孙潘武原为古田令,定居福建兴化(即今之莆田),潘武之子潘崇胤为唐朝太仆寺少卿,崇胤子潘承叙为北燕检校司徒迁居北燕(即今之北京),承叙子潘处常为南唐文明殿学士,处常次子潘佑为南唐太师,三子潘美佐宋南征北战,为宋朝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潘佑因直言进谏,被南唐李后主赐死,时年三十六岁。直至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江南,敬潘佑之忠,录用潘佑四个儿子于朝堂,长子潘文焕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次子潘文振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三子文节、四子文壮迁居高丽国,报效高丽国王。后文振与文焕佥认先君仕南唐位极人臣至太师,伴君如虎,因直谏而不得善终,故生退意,辞官归隐闽南。文焕居福州苦参高州(即今福州义序),文振归隐福州瓜山(即今闽侯南通),两地子孙近万人。

    由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迁居江西饶州,其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公元818年,潘源的漳浦后裔潘存实进士及第,官迁户部侍郎,成为漳州第一个京官。潘氏家族自古十分崇尚文功武德,后世子孙散布开来。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潘存实)第九世潘诒徽因避仇而携家眷回漳州龙溪定居,为潘厝开基祖。

传至第十七世潘启(又名潘振承),勤劳好学,敢为人先,后辍学学会航海和经商,曾3次到吕宋与西班牙人做生意,深通夷语,并于1744年在广州创办同文行,由海商转为行商,开始与英国、瑞典等国东印度公司贸易,逐渐成为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首富。《法国杂志》称潘启是十八世纪世界首富。1760年,潘启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即行商首领,1813年以后称为“总商”)。潘启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购地约20公顷,修宅第、建祠堂,并将建筑群落一带命名为“龙溪乡”。当时,广州有同文街、栖栅街、龙溪首约、龙溪二约等地名。1788年,潘振承辞世,归葬潘厝的覆鼎山(今灿坤工业园内)。潘启的三子潘有勋回乡独自发展。其余潘氏后裔均在广州继续发展。潘启的四子潘有度、孙潘正炜相继掌管同文(孚)行,并成为广州十三行总商。广州十三行存在85年,潘启(振承)祖孙三代任行商首领达39年。


    在广州的潘氏后裔中,第十八世潘长耀创建丽泉行,也是广州十三行著名的行商。潘长耀在广州的庭院占地面积很大,外商称之为“宫殿式的住宅和花园”,被中国恳业银行摄入1931年版的一元银币。第二十世潘仕成组建同孚茶行,是广州十三行后期最有名的行商。在鸦片战争期间,潘仕成办起印刷厂,刊刻许多图书,还兴建造船厂、火药厂,捐银助军,铸造各种射程大炮40尊,仿造美国战船4艘,成功研制水雷,招募乡勇,协助清政府抗击英国侵略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民间早期 “洋务运动” 的倡导人和实践者。许多学者认为,潘仕成既经商又从政,一生业绩为普通商贾所难得、学者所不能、官员所莫及。

    1820年10月底,潘正炜的父亲、著名的洋商领袖潘有度(潘振承之四子,外国商人称潘启官二世)去世。他曾是最富有的洋商。潘有度希望儿子在仕途上发展,无意培养儿子从事商业。他去世时有四个儿二子已成年,长子正亨拒任洋商,要求将同孚行的行号转让给其堂兄正威(即亭官,其祖父振联是正炜祖父振承的三弟,英文名称为Poninqu或inqu),但遭清当局断然拒绝,洋商无辞退自由。次子正纲的性格不宜任洋商,三子正常已于1812年离世,四子正炜本欲向仕途发展,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并成为副贡生卫,家人均不愿充任洋商。同孚行继承人安排处于难产。同孚行在潘有度去世后的一个贸易季度(1821年)没有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交易,由于当局的催迫,时年为30岁的正炜只得身不由己走上商途,由于他从来没有在商行工作过,接任洋商时,只得请了比他年长20多岁的正威(1838年去世,墓志记述享年70岁)暂掌管涉外商务。正威是怡怡堂的创始人,著名富商潘仕成的父亲。据陈其锟撰墓志铭记载:潘正威,字琼侯,一字梅亭。闽同安人。少有大志,尝(曾)从军台湾,病归,遂适粤,著籍番禺,人武庠。秋赋,再蹶弃去,习桑孔,家益饶。奉封翁及太夫人于粤,得其欢心。昆季十四人,资以婚配。鞠诸侄甚厚。生平朴实,与人交,重然诺。于同安宗祠置尝产。岁棂,出粟赈乡人,量口授食,全活甚众,岁终不能举火者,朋给之。其好善多类此。其曾孙潘仪增著作《澄园笔记》记述潘正威晚年颐养六松园时,景会楼落成。赋《述怀》两律刻石东壁,以垂训子孙。其诗有云:奢侈从来因富贵,骄淫容易堕饥寒。又云:缩食节衣长饱暖,清心贫欲自期颐。在18世纪90年代末,潘正威已活跃于广州商场,但他不是洋商,他以三叔潘长耀(字昆水)的丽泉行行照作掩护,与东印度公司进行交易。1801年,当潘长耀被卷入他所承保东印度公司喇必臣船的英商走私羽纱48疋案件,被海关监督佶山借口勒索,为此,正威被潘长耀派到澳门向英公司大班求援。1809年,即同文行中断经营后的第二年,他曾申请担任洋商未被当局准许。他处事谨慎,使正炜接任同孚行的经营能平稳举步。

    依潘福粲《番禺龙溪潘氏族谱》,潘正威为潘有量的次子,字琼侯,号梅亭。由闽人粤.为怡怡堂始祖,当年潘正炜继任同孚行洋商后,由于他不通外文,所有涉外的事件全由亭官处理。由于外国人来往的对象为亭官,加上潘正炜、潘正威读音相仿,因此许多西文的著述常常误以潘正威为潘启官三世,其实并不正确。潘正威卒于1838年11月20 日,墓志记为70岁。其妻则以75岁高龄卒于1843年。潘正威的儿子即赫赫有名的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


     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畲,少有大志,好学习。由于家道富裕,潘仕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及长,就到广州十三行行商捐建的文澜书院学习,并于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副榜贡生,时年28岁。当时,他已步父亲潘正威的后尘,涉及商业贸易,积蓄颇丰,且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期间,他以商人的身份捐资赈灾,获得清道光皇帝钦赐举人,由此而声名鹊起,“海内人士争延访之,以不识其人为憾”。潘仕成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良好的信誉和人际关系,使他在商业领域和政治仕途方面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潘仕成的父亲潘正威曾经向清政府申请成为洋商,但没有得到批准,就经常以堂叔潘长耀的丽泉行为掩护,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入行贸易,盈利较好。由于不是洋商,因此,潘正威每年都可以比洋商节省5.5万两税银,长久下去,为潘仕成留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1808年同文行歇业后,潘振承的儿子潘有度迫于清政府的压力,于1815年注册成立同孚行,再次成为洋商。作为侄子,潘正威也常往同孚行帮堂叔的忙,以致于1820年潘有度死后,潘有度的长子潘正亨想把同孚行转让给堂兄潘正威。但潘有度的第四子潘正炜最终担起重任,主理同孚行。正是潘正威的帮忙,潘正炜才能平稳举步地经营同孚行。而此时,潘正威也开始带次子潘仕成涉足商业,并慢慢把所有的商务都交给潘仕成去打理。潘仕成在父亲潘正威的指点下,继续经营盐、茶、木材生意。

  此时,广州十三行已经面临发展困境,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改变与中国贸易逆差的地位,大量向中国倾销毒品鸦片,并派军舰押运,还经常渗透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为防英军侵略,时任两广总督林则徐大力加强海防。潘仕成开始把业务转向承办清政府的海防军工,遂成巨富但他轻财好义,乐施社会公益事业,为京城、广东等地多次捐资赈灾,最多一次捐银1.3万两;后来,他又捐资1.35万两白银抢修广州贡院,新建院舍565间,并出资铺设广州小北门至白云山的石路等。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伍崇曜、潘仕成捐资重修赤岗、琶洲两塔。


  潘正炜由于积极抗英,使同孚行难于继续与英国商人做生意,决定歇业退出洋商行列。1842年,潘仕成承接堂叔同孚行的名号,组建同孚茶行,走上更加辉煌的商业贸易之路。

  由于熟知夷务,又与洋人建好,潘仕成成为清政府广东官员处理对外事务的顾问,经常间接参与外交事务。1844年,腐败的清政府与美国在澳门进行外交交涉,签订不平等的《望厦条约》,潘仕成以在籍道员的身份参与了这次事件的处理;同年,腐败的清政府与法国政府于广州黄埔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潘仕成也参与接待法国大使,出色地完成清政府首席谈判代表耆英交给的任务,得到耆英的肯定:“布政使衔即选道潘仕成,认识夷情,通达事体,勷办夷务。半年以来,于一切驾驭机宜均能得其窥要,复两次随往澳门,屡见夷酋,设法羁縻,不遗全力”。潘仕成最后一次接受公命是陪同钦差大臣花沙纳等往江苏上海与美法代表举行洋税章程谈判,同英、美、法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例》。

  此后,他“回而养疴里门,不复出”,先后5次辞去道光皇帝的委命,逐渐淡出政坛。由于参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潘仕成观清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的报国之志无法施展,科技创新无法在全国推广,使潘仕成开始转向缄默沉静和保守,引起清政府的猜疑,导致政治失势;也由于抗击外来侵略,使潘仕成失去外商客户,加上清政府及其腐败官员的连年敲诈勒索,导致潘仕成“晚岁困盐车至破其家”,馆园及财产被抄没入官,最终落魄而死。纵看潘仕成一生,其业绩为普通商贾所难得、学者所不能、官员所莫及。
    


    海山仙馆原名荔香园,是潘仕成耗尽心血建成的私人豪宅。园内仿江南园林,建有眉轩、雪阁、小玲珑室、文海楼等。此外,潘仕成还在海山仙馆内收藏了大量古玩文物,其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画有“粤东第一”之称。许多风流名士都为其浓郁的岭南园林特色和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所折服。在极盛之时,海山仙馆甚至一度成为广东清朝高级官员非正式接见欧美外交使者和商人的场所。据说他当时拥有的财富超过白银2000万两(相当于40亿人民币,道光年间国库年收入才4000万两,同治年间国库年收入6000万两)……他有五十个妻子和八十个仆人婢女,还不算三十多名花匠和杂役。


《海山仙馆丛帖》中的《尺素遗芬》四卷共刻石五十八版,所镌刻的书迹是潘仕成集历年故交知友的亲笔信札,由他的儿子潘桂、潘国荣(按年代推算应该不是潘仕成儿子,可能是侄子)校勘,选择其中已辞世的摹勒上石,从咸丰丁巳(1857年)至同治甲子(1864年),历时八年完成。


据称,1820-1830年,十三行的中和行潘文涛(又作潘国荣),仁和行的潘文海(又作潘世荣),两人为亲兄弟。还有个潘普书据称也是潘仕成儿子。


法国摄影家于勒·埃及尔在中法《黄埔条约》谈判期间在澳门认识了广州富商潘仕成(海山仙馆主人)。在中国期间,于勒·埃及尔曾应邀到潘仕成的别墅“海山仙馆”作客,为这座名园留下了三幅珍贵照片,同时还为潘仕成、潘仕成的母亲、潘仕成的姐姐,以及他的孩子和其他家人拍摄了数张珍贵的照片。 根据于勒·埃及尔日记《中国之旅》(Voyage En Chine,1843--1846)的摘录资料,人物应该是奶妈或女仆与潘仕成的三个儿子的合影。一方面这两位妇女衣着普通,也就是于勒·埃及尔日记中所述的“保姆”,另一方面,当天埃及尔拜访的时候,首先拍摄了潘仕成的母亲,其后主人的太太婉言谢绝了拍照。所以照片中的两个大人应该是奶妈或女仆。


1844年夏,钦差大臣耆英率团到澳门与美国及法国进行“中美望夏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谈判,那丧权辱国的条款刚刚签完,耆英便携其手下潘仕成、黄恩彤等到妈阁山游玩,潘仕成在山崖上遗下墨跡:
  “欹石如伏虎,奔濤有怒龍,偶攜一樽酒,來聽數聲鐘。”





     一生显赫的潘仕成,晚年却横遭变故,落魄而死。1871年因经济拮据,67岁的潘仕成甚至将《佩文韵府》的木刻版抵押给山西某票号来支撑局面,继而又将位于十七甫的故宅(杨巷附近)以3.8万两银子的价钱售出。而见证潘仕成飞黄腾达和穷困潦倒的海山仙馆也在1873年被查抄,在满目衰草、颓圮残垣里,饱经变故的老人凄凉死去。荔湾区政协文史写作小组成员高宇连表示,他的祖父是潘仕成后来被抄家时的目击者。当时他祖父经营柴业,柴艇湾泊在荔枝湾涌口,曾听到海山仙馆被抄家时一片呼喝和啼哭声。事后得知官方发给每个婢仆白银十元作遣散费,其中有些无家可归的妇女还嫁给了附近的乡民。可见潘家被抄属实,境况凄凉。


据称:同治季年,潘仕成亏公帑三百万,没产入官,是园遂由南海县收管。园价昂,一时不能售,乃用开彩法售之,券共三万条,每条银币三角,既开彩,为香山一蒙师冯某所得。冯某骤得巨产,咨意嫖赌,全园不能即鬻,则零碎拆售,先售陈设古玩器物,次售假山石,次拆门窗,次锯树,未一二年,则全园已犂为田,惟颓垣败瓦,犹约略可数,得彩者已潦倒死矣。当时有人将"海山仙馆"四字拆开,三点水是"三",两个山重叠是"出",所以解释为:--每人出三官食(每人出银钱3个,款归官府饱食)。







    至于石牌潘氏,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广东南雄人潘思诚考取进士,后逃亡到广州。其五世孙潘克常从番禺化龙镇细墟携子潘宗胪迁居珠村。在珠村,潘克常再娶妻赵氏,生3子。长子潘南岳,字粤邹,后迁居棠下上社,成为上社潘氏基祖。二子潘清旒后迁居石牌,成为石牌潘氏基祖。三子潘长吉后迁居沐陂,成为沐陂潘氏基祖。因此,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潘姓奉为共祖。



以上资料摘自互联网,以纪念潘氏先人

最后编辑潘文光 最后编辑于 2012-09-08 12:13:16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潘文光 于 2012/9/6 13:02:1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DSC01417.JPG (, 下载次数:0)

(2012/9/6 12:56:21 上传)

EXIF信息

DSC01417.JPG

最后编辑潘文光 最后编辑于 2012-09-06 12:56: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