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欢迎回家!安徽潘氏宗亲群欢迎你:90990635 [复制链接]

1#

请回家



   为了满足宗亲们需要!群主携手潘氏宗亲网创立安徽潘氏宗亲群,让更多异国他乡的安徽宗亲,找到一个家。可以寻根问祖。本群从创立以来一直遵循“潘氏宗亲网管理组”管理制度。以宗亲“权利”出发,认真服务宗亲。 安徽本宗亲加入,本群名额有限请速加.

群规
本群是 ,团结友爱, 爱国爱党爱群 ,不得议论政治,不得辱骂宗亲,不得发淫秽文字和照片,不得刷屏、广告,外部链接!
发现一律请出本群!希望各位宗亲配合!

群主:潘仕锋(562636188) 管理员:潘喜辉、潘期金
投诉建议(督导):pan@pans.cn

提示:
1000人超级群!希望大家相互转告!是安徽的宗亲请他们回家!安徽潘氏宗亲群号【90990635】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news 于 2021/3/22 10:51:5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学习的窗口;
    家是交流的平台,家是至亲的享受。

    真心希望还没有加入安徽潘氏宗亲总群90990635 的省内宗亲们,早日入住家成员行列。

    一个姓氏,一个古老传承;

    一个姓氏,一个精彩传奇。

    一个省份的宗亲群,一群可爱可亲的潘氏人们;

    一个省份的宗亲群,一个地方的姓氏荣誉集体;

      一个省份的宗亲群,没有您的加入她不够完美;

    一个省份的宗亲群,没有你的加入她欠缺味道。

      恳请浏览过的宗亲们,请您转告您身边或您认识的安徽同宗一声,就算是功劳一件了。谢谢您!
    TOP
    3#

    感谢期金宗亲支持……………………
    TOP
    4#

    我也看看,了解了解。谢谢了。
    TOP
    5#

    感谢宗亲   咋就是不批准我加入呢
    TOP
    6#

    我也看看,了解了解。谢谢了
    TOP
    7#

    安徽潘氏宗亲群:谢谢你们。
    哪位亲们能告诉我,我们是明洪武6年(600多年前)从望江县铁井栏乡到广东惠州平海城从军的,荥阳堂,望知情者联系我,13809665104潘汉明。望江县已没有铁井栏乡此地名,但600年以上的潘氏在哪?
    TOP
    8#

    神秘的“红蝇赶散”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一位朋友说,他们原非当地人士,祖先是“红蝇赶散”从苏州逃来的。他讲起“红蝇赶散”挺怕人的,说那红头苍蝇漫天飞着,见人就叮,人若被叮了十死八九,所以苏州人纷纷往北方的海边逃难。
    以后再听到这类传说便留了神,才知道我们这里的居民,祖先遭受“红蝇赶散”的竟是非常之多,分布的也很广泛,几乎平原、山村、海岛处处有之。在说法上也稍有区别,有的还叫“ 红君赶散”、“红蜂赶散”、“红鹰赶散”……。除了口头流传,家谱中往往也有记载。东海县张湾乡朱姓紫阳堂家谱中说,他们这一族是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被“红君赶散”,由苏州阊门专朱巷迁到新坝的。傅姓尊儒堂家谱中说,他们祖先是清朝顺治末年,遇“红蝇赶散”的天灾,从山西洪洞县迁到东海琅琊。更有奇者,山东省沂水县有四五十种家谱记载是由海州迁去的,其中一部分还提到海州也发生过这种“赶散”的事件。
    显然,历史上确曾有过一次什么可怕的事件,使许多外地人从江南、山西等地逃到了海州,海州又有人逃到了山东。然而查一下正史和州志,又都不见记载,这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凡是天灾人祸,大至战争、瘟疫、洪水、地震,小至冰雹、严寒、大风、久雨等,都会记入“灾异门”内,为何如此规模的灾难反而会被史家所忽略?
    在没有文献可以证明的情况下,只有返回来研究民间的传说与族谱,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无迹可寻。
    ——所有的传说和记载都是“红×赶散”,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其中的“蝇”、“君”、“鹰”、“蜂”土语发音近似,可知源出于一。离奇的是从未见到对此四个字有任何解释,这就意味着不是不好解释,而是不敢解释;不是遗漏不写,而是不敢写。他们有忌讳,并且忌讳非常大。
    ——传说中他们大多说是由苏州阊门被赶来,地域具体而肯定。云台山区与东海县的人还讲,祖先离开苏州时,将小趾剁了一刀,便于日后亲人互相辨认,所以后代的小趾甲都是两爿的。当然,剁坏小趾决不会遗传给后代,但这个传说的本身,却显示了那些逃离苏州的百姓,心头窝了多么大的怨愤,如果仅仅是自然灾害,用不着动那么大的肝火。
    ——有些传说与张士诚有关,说他兵败时在破庙中被人砍死,尸体腐败生出许多红蝇,红蝇见人就咬,咬到便死。
    ——有一些记载叫“洪武赶散”。山东沂水县籰庄胡氏家谱记载:“原籍海东黄泥岭,明洪武‘洪军赶散’,居兰山第一峪。”沂水县夏庄高氏家谱记载:“我高氏始祖海东野鹊窠人也,前明之初避洪军迁居夏庄。”由此可见,前面提到的朱氏家谱中的“红君赶散”,可能与“洪军赶散”、“洪君赶散”全是一回事。
    把这些民间传说、家谱记载联贯起来,再与正史相对照,便可以约略见到一些眉目。
    原来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人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皖北,东到大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今苏州市),多次与朱元璋激烈交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自缢身死。
    朱元璋因攻打平江损失惨重,便把对张士诚的满腔怒火,全发泄到平江百姓的身上,下令将平江最繁华的阊门一带的住户,全部赶往北方荒凉的海边熬盐。传说朱元璋还恶狠狠地讲,你们不是都跟着私盐贩子(张士诚)跑吗,我现在就叫你尝尝熬盐的滋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惯舒服日月的平江百姓到了海边,生活一落千丈,苦不堪言,无异是充军发配。他们明面上只能说“洪武赶散”、“洪君赶散”,而背地里却咒骂朱洪武是红蝇、红蜂。后代以讹传讹,就出现了“红蝇赶散”和“红蜂赶散”等可怕的故事了。
    TOP
    9#

    本人现住江苏省沭阳县,这支潘姓以十字镇学宜村为主,也有散落其他乡镇。学宜村原名三家村,主要由潘,徐,卢三姓构成,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徐学宜,随改名为学宜村。据老人传讲,第十一世祖来自安徽徽州北门昭潘一支,由红蝇赶散来到沭阳,十一世祖为银匠,会打制银器,带二子,后安家于此。觉得这里生活还好过,几年之后回徽州带徐,卢两人到沭。徐,卢两姓人口与潘姓差不多,发展很快,随将此地称三家村。
    TOP
    10#

    兆,乃十六世祖。
    TOP
    11#

    2004年,以兆为十六世,向上续多为口传,向下续谱中记载详细。续用字为“兆川道培业,方成(盛)志良泽,孝实传家远,民和庆同福,儒雅恭贤尚,奋发更有杰”。
    TOP
    12#

    兆川道培业为老谱徽州那用字。烦请知情宗亲交流。qq275396003,邮箱为qq邮箱
    TOP
    13#

    我是安徽六安霍邱县的!我父亲是会字辈我是春字辈,儿子是明字辈!后面就不知道了,哪位知道告诉我一下
    TOP
    14#

    我也是荥阳堂下的子孙,我现组建了一个微信群:13695790859,加入注明:潘家人
    TOP
    15#

    欢迎加入微信群
    QQ:1835269688,微信:shengyoupan,微博:友益论谈,今日头条:友益论谈,一点号:友益论谈,大鱼号:友益论谈,欢迎关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