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红蝇赶散”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一位朋友说,他们原非当地人士,祖先是“红蝇赶散”从苏州逃来的。他讲起“红蝇赶散”挺怕人的,说那红头苍蝇漫天飞着,见人就叮,人若被叮了十死八九,所以苏州人纷纷往北方的海边逃难。
以后再听到这类传说便留了神,才知道我们这里的居民,祖先遭受“红蝇赶散”的竟是非常之多,分布的也很广泛,几乎平原、山村、海岛处处有之。在说法上也稍有区别,有的还叫“ 红君赶散”、“红蜂赶散”、“红鹰赶散”……。除了口头流传,家谱中往往也有记载。东海县张湾乡朱姓紫阳堂家谱中说,他们这一族是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被“红君赶散”,由苏州阊门专朱巷迁到新坝的。傅姓尊儒堂家谱中说,他们祖先是清朝顺治末年,遇“红蝇赶散”的天灾,从山西洪洞县迁到东海琅琊。更有奇者,山东省沂水县有四五十种家谱记载是由海州迁去的,其中一部分还提到海州也发生过这种“赶散”的事件。
显然,历史上确曾有过一次什么可怕的事件,使许多外地人从江南、山西等地逃到了海州,海州又有人逃到了山东。然而查一下正史和州志,又都不见记载,这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凡是天灾人祸,大至战争、瘟疫、洪水、地震,小至冰雹、严寒、大风、久雨等,都会记入“灾异门”内,为何如此规模的灾难反而会被史家所忽略?
在没有文献可以证明的情况下,只有返回来研究民间的传说与族谱,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无迹可寻。
——所有的传说和记载都是“红×赶散”,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其中的“蝇”、“君”、“鹰”、“蜂”土语发音近似,可知源出于一。离奇的是从未见到对此四个字有任何解释,这就意味着不是不好解释,而是不敢解释;不是遗漏不写,而是不敢写。他们有忌讳,并且忌讳非常大。
——传说中他们大多说是由苏州阊门被赶来,地域具体而肯定。云台山区与东海县的人还讲,祖先离开苏州时,将小趾剁了一刀,便于日后亲人互相辨认,所以后代的小趾甲都是两爿的。当然,剁坏小趾决不会遗传给后代,但这个传说的本身,却显示了那些逃离苏州的百姓,心头窝了多么大的怨愤,如果仅仅是自然灾害,用不着动那么大的肝火。
——有些传说与张士诚有关,说他兵败时在破庙中被人砍死,尸体腐败生出许多红蝇,红蝇见人就咬,咬到便死。
——有一些记载叫“洪武赶散”。山东沂水县籰庄胡氏家谱记载:“原籍海东黄泥岭,明洪武‘洪军赶散’,居兰山第一峪。”沂水县夏庄高氏家谱记载:“我高氏始祖海东野鹊窠人也,前明之初避洪军迁居夏庄。”由此可见,前面提到的朱氏家谱中的“红君赶散”,可能与“洪军赶散”、“洪君赶散”全是一回事。
把这些民间传说、家谱记载联贯起来,再与正史相对照,便可以约略见到一些眉目。
原来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人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皖北,东到大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今苏州市),多次与朱元璋激烈交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自缢身死。
朱元璋因攻打平江损失惨重,便把对张士诚的满腔怒火,全发泄到平江百姓的身上,下令将平江最繁华的阊门一带的住户,全部赶往北方荒凉的海边熬盐。传说朱元璋还恶狠狠地讲,你们不是都跟着私盐贩子(张士诚)跑吗,我现在就叫你尝尝熬盐的滋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惯舒服日月的平江百姓到了海边,生活一落千丈,苦不堪言,无异是充军发配。他们明面上只能说“洪武赶散”、“洪君赶散”,而背地里却咒骂朱洪武是红蝇、红蜂。后代以讹传讹,就出现了“红蝇赶散”和“红蜂赶散”等可怕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