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我家始祖潘日高公,号泰来”,从大陆内地来海南岛后生下五个绍字辈子,其中有三个绍字辈返回大陆内地,时间大约为1790——1840年,听老辈说是回广东,望名位潘氏宗亲兄弟们多留意!!!感谢各位了!
潘氏宗亲兄弟们,请问在1790—1840年期间是否有叫潘绍武、绍堂、绍名、绍德、绍端等前辈从广东省海南岛返回大陆内地。据说是在广东一带。
如有上面几位长辈的潘氏的后代兄弟。请和我联系。QQ:15075482 邮箱:
panqing99@21cn.com, 电话:13098999383。
寻宗问祖
潘氏宗亲兄弟们,请问在1790—1840年期间是否有叫潘绍武、绍堂、绍名、绍德、绍端等前辈从广东省海南岛返回大陆内地。据说是在广东一带。我家始祖潘日高公,号泰来”,从大陆内地来海南岛后生下五个绍字辈子,其中有三个绍字辈返回大陆内地,时间大约为1790——1840年,听老辈说是回广东,望名位潘氏宗亲兄弟们多留意!!!感谢各位了!
老屋 散文 /
潘乙宁 老屋是一个家族的骄傲,是一族人的寄托。
老屋已有上百年了,在后安镇这个地方很有点声名,主要有三原
因:一是老屋是我们祖上有人中进士之后盖的,屋顶上雕了蛟头,这
在封建时代这只是有功名人家才这样的;二是老屋的每一片瓦都用竹
钉钉住,上百年来没有一片瓦因风吹而变形;三是恢复高考后从这老
屋中走出许多大学生。
我是十几岁搬回老家才第一次对老屋有比较完整的印象的,那时,
老屋有一厢房子已在哪一次运动中被拆了,它给我一种残缺感,仿佛
一个受了伤害的老人,我可以体会到它的庄严和肃穆。我还清楚地记
得第一次走进老屋时的感觉,屋内有点灰暗(但一点也没有感觉到阴
冷),有一种尘封已久的味道。父亲告诉我,这是后安镇最有名的屋
子,也是潘氏一族的精神寄托。在父亲的诉说中我仿佛体会到一个老
人的沧桑心事。我对老屋有了敬畏之心。
老屋顶正中挂着一块匾,匾上雕刻着四个字:
良善可风。据说,
是我们祖上与他人打官司时,与对方手拉手上公堂,在打官司过程中
只求一个“理”字,态度极是谦让。当时的县令便给两家人各赠送了
一块匾。这块匾一直被族人珍藏,直到前几年才拿出来挂上,匾的色
彩依然绚丽,字依然醒目。老人们都说“
良善可风”一直是我们家的
家训,我突然想起家族辈分排列也有四个字:积善之家。我似乎明白
父辈们对“善良”的追求和理解了。
老屋的八仙桌上放着三个瓷器,分别是石榴、香蕉、桃子的形状,
家人给它们美其名曰:金石榴、金芭蕉、金桃子。这三个瓷器和那块
匾一样一直被族人视为传家之宝,只有祭祖时才会拿出来。家人用清
水很细心地洗掉尘埃,态度极是恭敬。有一年,县文化馆的人来要买
这三个瓷器,族人硬是不卖,说卖了对不起祖宗,说不如留着教育子
孙。
我还记得家族在恢复高考后第一位大学生走出老屋大门的情景。
1981年,堂叔考上了中山大学,那天一大早,二公在老屋祭了祖宗后,
送堂叔上学的场面让我激动不已,我下决心有一天也要从这老屋走向
大学。人们从那天开始又记起老屋,记起因中了进士而盖的雕着蛟头
的老屋。镇上的人敬慕地说潘家老屋风水好,出人才,家族人也重新
拾起书香世家的心思,思量如何俭吃省用送小孩上学。老屋成了教育
小孩最感性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东西。
1982年,母亲从老屋门口送我到文昌读书,母亲告诉我一句话,
我们家祖上有过许多读书人,现在也有,妈就想你成读书人。那些年,
由于年少不更事,也调皮过,厌学过,但老屋一直是我无形的动力,
激发我上进。我想家族中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
这老屋是不是进士公盖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老屋因为有了进
士公才有这一百年来家族人对它的敬慕,才会有如此厚实的家风。说
到进士公,我突然想起每年清明到东山岭扫墓的情景。进士公葬在东
山岭,踞半山腰,视野很开阔,可一览半山。墓记上的“成均进士”
字样仍然清楚。每年用红漆临摹那几个字时,内心总觉得有点激动。
那时,族中长辈总是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多出几个大学生。
这样现场说教在老屋是时有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一族人团聚时,
老人总翻出几本我们爱听的老黄历,说几则读书人的故事,好像一本
发黄的教科书,总会让人有不同的收获,这些年,家族中有一些小孩
因读书走出了老屋。
老屋像历尽沧桑的老人,它的包容、古朴及经历正给我们以无言
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