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潘吉丁在贵州省潘氏联谊会筹备会上的书面发言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点击关闭鉴定图章

加强沟通     密切联系

为开创贵州潘氏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贵州省潘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上的书面发言

2010219日)

      潘吉丁

    尊敬的潘福安馆长,各位宗长,各位宗亲,先生们,女士们:

    今天我们在高原明珠花溪召开贵州省潘氏宗亲联谊会第一次会议,意义非同寻常,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将结束我们贵州潘氏家族一盘散沙的局面,开创共谋发展的先河。今天能有这么多的宗亲远道而来,有42位宗亲参加会议,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说明这次会议筹备是成功的。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山东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潘福安宗亲也千里迢迢,专程赶来参加了会议,给我们这次会议增添了光彩。这次筹备会,得到了启章,伟平,虹池,德富,义昌,薪文,洪仁,仕江宗亲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发义,启平,茂煜,文科等宗亲的帮助,顺利地召开了。茂煜宗亲不仅为这次会议做了很多筹备工作,还给会议捐赠了拉链袋,水性笔,软抄本。当我得知远在深圳的金沙籍的潘远碧宗亲,亲自到火车站将300元钱请别人带来给会议买花的时候,我更是感动不已。今天参加会议的宗亲们大多是第一次相见,以前都是在网上和电话中联系的。但我们毕竟还是走到了一起。因为,大家都一样,都有一种爱族爱家的宗亲情结。这几天,全省各地宗亲纷纷来电询问会议的准备情况。原来以为六盘水和毕节地区没有宗亲参加会议,最后潘方满,潘于昆宗亲还是联系上了而且参加了。省外的宗亲,也不断发来了贺电贺信。给我们发来贺电贺信的有浙江省宗亲潘兰珺,四川潘氏商会会长潘唐华,四川宗亲潘学俊,贵州籍在四川工作的宗亲潘启章,江西寻乌潘氏文化研究会,江西宗亲潘叶金,《潘氏宗亲网》潘喜辉,湖北宗亲潘顺玉,广东广州市潘文光,四川西昌宗亲潘学勤,广西宗亲潘启道,广东宗亲潘伟权,潘松宝等。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贵州潘氏宗亲筹委会,向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贵州潘氏宗亲事业的宗亲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今天想给大家汇报的,是我的潘氏情结和筹建贵州省潘氏宗亲联谊会的历程。

     一、寻根问祖,缅怀祖先

    热爱家乡、热爱家族、热爱民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光荣传统。那年我十七岁,就一个人远离家乡到四川统计学校读书,工作了几年,1994年又到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现在又定居在花溪。背井离乡的生活使我对家乡,对家族有一种思乡念祖的情怀。我用了十年的时间为我的家乡贞丰县鹅田村黄花梨生态示范园奉献了我的青春热血。我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自己的家族,为我们的宗亲,办一点事,那就是把贵州的潘氏家族团聚在一起,共同建设好我们的潘氏家园。因为我们曾经是同一个祖先,我们曾经是同一个血统,我们的存在就是这个家族的延续。一个国家,国和家是密不可分的,国是由很多家组成的,我们潘氏家族也是这个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没有国家的军队,没有国家的行政,我们这个家也是不安全,不稳定的,也谈不上这个家的繁荣。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就曾经对学友们说,一个人,如果不热爱家乡,不热爱民族,也谈不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的这一观点,也得到大家的认同。

    我的宗亲情结也是久远的。小的时候受到我伯父的影响,我伯父叫潘兴荣,也是一位阴阳先生,经常给我讲一些祖上的事。说我的始祖是从江西临江府来的,我们的祖上曾经有人考取过状元。但我们的始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不详,是过了几代人以后才建的墓碑。我也曾经产生过为自己的家族编家谱的念头,也想到过有机会有朝一日到江西,去寻自己的根。因为文革,以及村里发生过火灾,家谱已经失传。我还曾经到自己的老祖坟上,一所一所的考察,想理出它的头绪。后来因为读书和工作很忙,就断断续续了。但我知道,我的祖籍是明朝时的江西临江府。史书说,宋淳化年间在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置军,元升为路,明改为府。江西临江府,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的,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江为临江府治。1912年撤销。贞丰县鹅田村潘氏断代的划分:从始祖到潘世泽至今应该是四百来年第十四代。


   第一代:始祖。我的始祖是在明末清初或者是清朝顺治年间,迁徙到贵州省贞丰县鹅田村的。潘阿究,潘抱播可能是始祖的两个儿子。
我的始祖墓碑上是这样记载的,中间写道祖考潘公之墓,两边写有一付对联始祖流传若瓜瓞,子孙多众似螽斯,是后嗣孙国熊国顺(耆老)国贤国清(绅士)国仁国利国保
国荣国林,文运文光文端文彩文溥文耀光绪三年二月立的墓碑。光绪三年就是1877年。国字辈已经是第八代了。立碑的时间隔始祖的下代抱播的死亡时间,相隔了138年。我的始祖可能是“调北填南”的移民。当时鹅田村是属于广西泗城府安隆长官司,府治在凌云,后来因设永丰州改属贵州。贵州省贞丰县在明清时期也属于广西泗城府,当时的府治在凌云,是雍正五年(1727年)析广西西隆州红水河以北地设永丰州,才划归贵州统辖,嘉庆二年(1797年)才改为贞丰县。我考察了自己始祖的生卒年月,潘启章在研究断代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我相信他的说法。从断代学来考证,按26年为一代,我的始祖可能是1623年前后出生的。1649年正是顺治六年朝廷颁布《垦荒令》的时候,是清代第二次大规模移民的开始。
贞丰县鹅田村潘氏的字辈是:世尚朝国文,洪兴启大成,荣光崇德懋,家运定昌恒,这是请贞丰的王冠群先生编的,后来潘兴爵改为世尚朝国文,洪兴吉庆云,荣光真丕显,克竖定功勋


    第二代:潘抱播,潘卜究。潘抱播和潘卜究可能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当时是一夫多妻。潘抱播,生于己丑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二十八日午时,大限亡于戊午年(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初九日庚时,享年九十岁。孝男卜团,孝孙文斈(学)。墓的两边有付对联:一十四山山拱侯,二十八将将朝迎潘卜究的墓碑是这样写的:
祖考潘卜究真性墓魂位,东来也,原命己丑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辰日辰时生,五十六岁,西去也,大限亡于(乙酉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初十日寅时终。乙寅年二月初一日,孝男阿高,阿何仝立。抱播,在布依语是父亲的意思,卜究,布依语实际上是阿究的父亲。


第三代:潘卜团,潘阿究,潘阿高,潘阿何。潘卜团,生于庚午年(康熙九年,1670年)二月二十三日,殁于乾隆九年(1744年)十一月初七日酉时。妻蒙氏,人称银坛子。阿究,阿高,阿何的生卒年月以及子孙情况需要考证。卜团,布依语意思是阿团的父亲

第四代:潘阿团,潘文斈(学),潘阿响(阿究之子)。潘学文(我伯父传说,潘家有个潘学文,生于康熙辛未年即1691年,卜团之子,可能指的就是文学)。潘阿响(是我伯父传下来的,他说:阿响,是阿究之子,碑已朽)。 今天,我把自己的家史说出来,实际上是因为我也在寻根,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在我的家乡,潘氏家族有三个分支,除了我的始祖以外,应该说还有另外两个始祖。我们村是贞丰县的潘家大村。
    二、通过网络了解潘氏历史,联系各地宗宗

    血缘是根,文化是魂。我为了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也经历了很多艰辛。网络,改变了我寻根难的局面。特别是潘喜辉创办《潘氏宗亲网》六年来,确确实实为潘氏家族做出了贡献。它是我们潘氏交流的平台,联络的纽带。
   在网上,我了解到这些信息:

    明调北征南之说:洪武初年,明太祖从江西、湖广一带集兵十万余人南征,史称调北征南。征南军队在平定云贵后,即在云贵施行"屯田自给",大部兵士在南北盘江流域定居屯田,逐步与当地各民族溶汇,故而有"布依族是调北征南"进入盘江流域的说法。
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始于清初,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江西人则是向西挺进,从而形成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湖广”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及至明代,则基本上辖有两湖地区(即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两省)。

    我的始祖与江西清江县(樟树市)的渊源
王守信言;临江居大江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冲。盖诚襟要之地也。清江县附郭。汉豫章郡建成县地(高安)。晋以后因之。唐改建成为高安,而以境内之萧滩为镇(临江),南唐升元二年,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南昌)。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新淦的崇学乡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直属镇南军节度使。境内袁赣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名为清江立县后即以水名县。南唐(952),将高安升为筠州,清江改隶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清江为倚郭望县。北宋治平(1066),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入清江县,县境由三乡增至五乡。元至元十四年(1277),临江军改临江路,清江为上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代府县隶属仍沿明制。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四年,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先后属第一、二行政督察区。193010月至11月,在临江镇建立过县苏维埃政府,属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 1949619,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同年715日迁临江镇,1950327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  195911,改属宜春专员公署。(1978年改称宜春地区行政公署)。  19881026,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消清江县设立樟树市,以原清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樟树市的行政区域。  2000年国务院公文"国函[2000]50"批示同意樟树市为江西直辖。


   我还在网上了解到贵州一些县潘氏的来历
   天柱县的潘氏说:贵州潘氏子孙是从江西南昌朱氏巷来的,黔东南州天柱县邦洞镇鱼塘村、三团村为潘氏子孙聚集地。剑河县的潘氏,也是从天柱搬去的。

    平塘潘严洪说:祖上清朝居住在江西南昌,由于受到旁邻孔家人迫害.其家3子离乡.据说,出走之时,老大姓潘不变.老2改名方.老3改名姓陈,老大这一脉到贵州后定居下来.


    潘文亮说:虽然贵州潘氏大多在明清时期从江西湖南迁入,但到处都有,我这地方就有好几个六七百户人家的大寨子全都是姓潘,有一个在清朝时期就有千户苗寨的大寨子,由于没有其它杂姓,只好开亲,以小自然寨划分派支,互相通婚。


    潘启平说:我们的老祖宗他们是三弟兄在明清时期从湖南常德迁入贵州贵阳的。后来又移居金沙,卫城,兴义,大方,贵阳的桐木岭等地。

镇远松柏洞的宗亲说:我们的老祖宗在明清时期从湖南黔阳中方迁入贵州镇远松柏洞。
明洪武十五年间,贵州凯里、黄平、台江等地发生苗民起义。朱元璋便以平苗为由,委任江北的曹羲公和曹义公来道南方征役。


    潘家七弟兄本是汉族,但为了便于同苗族人民建立友好关系,他们便入乡随俗,同这一带苗族人民一起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开发山区,安居乐业。

    在荔波居住的水族主要有潘姓,居住都比较集中。潘姓主要居住在岜鲜水族乡全境。拉易寨的潘姓水族,相传是由九阡水昔寨迁到了岜鲜,又顺拉先河上,最后迁到了拉易的。上拉力寨的潘姓仍然是水族,摆拉寨是个苗族寨,也变成了苗族。

    安顺城区北街大磨边(即今之市法院门口)有潘姓望族所立石坊一座,书有一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盛况。联云: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我为了寻根,和外地的宗亲进行过联系。潘棠赞在200977在给我的信中讲到:先民南迁的江西潘氏有两支,一支是潘美公支系在九江.瑞昌一带;中牟公支系则在抚州的临川一带,此支系后迁福建长汀三洲潘坊,宋代末年,宋亡帝丧,潘任则碾转江西寻乌项山隐居,为项山开基始祖,本支系只有五修族谱是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的为最完整最可靠的潘氏历史记载.其它则无法寻找宗迹。

     三、创建QQ群,学习外地经验,筹建贵州潘氏联谊会

这几年,我对潘氏家族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几种渠道,一是通过潘氏宗亲网。以前我也是无意中上了宗亲网的,但它确确实实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只要在地址栏输入潘氏宗亲网,就可以了。二是通过《世界潘氏》杂志。这是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副处长潘立成主编的,办得相当好。三是创建贵州潘氏QQ群,与贵州的宗亲进行联系。我在《潘氏宗亲网》上开辟了《潘氏春秋》的空间,访问的人数是最多的,目前已达13570人。我在宗亲网上看到了我们潘氏家族在荥阳召开世界潘氏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盛况。这个录像是潘熙江摄的,我当时非常激动,晚上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第二天他回了。这是我网上认识的第一个外地宗亲。后来我还知道他是江西的,还请他找他的叔查了家谱,看有没有在清代顺治时迁徙广西的潘氏。当时我就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了贺电,他的堂兄潘基秀也到过荥阳,但我还是半信半疑,此前我也以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那个字是译音。我觉得虽然潘字相同,但没有必要攀龙附凤,我历来是一个强调自我奋斗的人。后来,我订了《世界潘氏》杂志,看到了他的贺电的原文,我真的受到了感染,首先我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他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感情感动了我。一个人,不管身居何处,即使是高官,同样会有一种对家乡,对父母,对家族的深深的眷恋。在网上报刊,又看到了他的祖先是从中国去的潘文壮,潘文节的报道。最后,看到了他的家谱,前半部是中文,后半部是韩文,还看到了福建宗亲访问他家乡的事实,看到了他上任时,韩国潘氏用中文为他写的诗,以及他家族用中文写的墓碑,我确信了他的祖先的确是来自中国,而且来自我们潘氏。韩国潘氏自己也承认,他们的祖辈在江西。我为了建立贵州潘氏组织,早就建起了贵州潘氏QQ群,起初的群名叫《名人精英》,目的是想把潘氏高层次的人聚集在一起,后来又采纳了潘红霞的建议,改名《潘氏春秋》,最后宗亲网发了个通知,说要规范管理,我也顺其自然,听了潘兰珺的意见,改为潘氏QQ19群,也就是贵州潘氏群15018650。在群里,我又认识了潘霄霞。潘兰珺来过贞丰,我们又在深圳和霞姐见面,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所以,贵州潘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之前,请她的妹妹霄焱译成英文,她是不会推辞的。我还请霄焱当了我们贵州潘氏宗亲联谊会的首席翻译。贵州潘氏QQ群成员现在已有165名成员,我还创办了贵阳潘氏群93337649,安顺潘氏群93337832,六盘水毕节潘氏群93337882,遵义铜仁潘氏QQ群6492525298,黔东南潘氏群91171334,黔南潘氏群41413632,黔西南潘氏群48092929,我们贵州潘氏联谊会,就在此基础上建起来的。我也知道,光靠群成员是不行的,但通过他们把信息传到很多不会上网,但对潘氏历史又了解而且又热心潘氏事业的宗亲那里,早晚会争取到他们的加入,那么,这个潘氏联谊会就完善成功。去年国庆,我参加了四川潘氏商会的成立大会,今年元旦,我又参加了深圳《潘氏宗亲网的》迎春茶话会,认识了不少宗亲,积累了一些经验,然后结合贵州实际,根据自己的思路,起草了《贵州潘氏联谊会筹委会》方案。其间,启章宗亲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真的很感激开头时我点到的几位宗亲,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许坚持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这里主持召开这个会议。他们的这种付出,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称颂的。也许我们的家族经历了太久的迁徙,太长的离散,盼相聚盼团圆同样的盼得太久太长。同一个祖先,同一个血统,使我们有同一个梦想。

    四、贵州潘氏联谊会在今后工作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的先民来到贵州几百年,早的有六百多年,晚的也有三四百年,我们的家族能有今天的聚会,即使从不同的地区,即使是不同的民族,我们还是走到了一起,这也是先辈们所企盼的,我们今天是百年梦圆。今天让大家来讨论潘氏宗亲联谊会的方案,从总的情况来看这个组织的成立已经具备了条件。从今天开始,可以宣布贵州潘氏联谊会宣告成立。但我们的班子还只是个临时的班子,是筹备的班子,因为我们的很多机构还不健全和完善。全省还有铜仁地区的宗亲因为没有联系上,很多县的宗亲也没有参加会议。我也只不过是这个班子的临时召集人。我只不过是一个在县份上工作的年轻宗亲,接触面不广,工作能力有限。我当初提议成立这种组织的目的,有自己需要宗亲们帮助寻根的意图,也有想与外界加强联系的动机。凭着自己满腔热情,加上外界的鼓动,就付诸实施了。外省好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宗亲会,特别是参加这次深圳会议以后,很多宗亲都说贵州可以借这个东风,成立自己的组织。我的初衷也是先搭架子,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我将退出这个舞台。在启章,虹池宗亲的感召下,我大胆的公开的提出来。后来,得到了伟平,德富,义昌,薪文,洪仁,仕江宗亲的大力支持,又在启平,茂煜,文科,发义等宗亲的帮助下,初步提出了贵州潘氏联谊会的方案。当我得知山东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潘福安宗亲决定参加这次会议时,我感到这次会议非召开不可了。

    今天,贵州潘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了,它标志着我们贵州潘氏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潘氏历史文化将由一种单一的地区性研究向综合全面的方向转变,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将进一步实现跨地区跨民族的融合。在今后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在寻根问祖的时候,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承认我们在江西虽同宗同源,但各自的始祖有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背景的多样性。有的始祖可能是在明代就来了,有的始祖是清代才来,有的是调北征南时来的,有的始祖是在调北填南时来的,有的始祖来的时候是统帅,有的始祖来的时候是平民。有的支脉的墓碑,家谱脉络清楚,有的分支至今还不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无论是什么情况,我们都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善各自的家谱,因为我们曾经同根同源。

    二是要正确对待我们的潘氏历史。我们潘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也有一些屈辱的过去。我们的家族曾有过一门三宰相,五世八尚书的说法,历史上的潘崇,潘尼,潘岳,潘季驯,潘世恩,潘祖荫,潘振承,以及现代的潘天寿,潘汉年,和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都是我们的骄傲。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文学作品把宋代开国元勋潘美描绘成奸臣,还有小说中的潘金莲,千百年来给潘氏子孙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小说不是历史。实际上,美公是一位南征北战,东征西伐的名将,是开国元勋,太宗庙庭就有美公。《宋史》早有定论:殁后赠中书令,谥武惠,追封郑王,配飨太宗庙庭。宋辽陈家谷之战的历史真相,历史学家已经作出了结论。当时战败,《杨业传》和《续资治通鉴》也作了记载,在陈家谷,由于王侁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导致杨被擒不食三日死。武大郎与潘金莲也只是数百年的冤案,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在1.78以上,算的上伟岸。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这其中另有因由: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还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这些史实,在中央电视台都曾进行过播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公论自有历史学家来评论。我们潘氏家族在宣传方面也做了努力,据潘统英介绍,继潘朝阳开宋元勋《潘美正传》之后,国相先生的60集电视剧已送京审查;潘可权主编的《历史上的潘美》论文集出版。希望我们潘氏宗亲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除了明辨是非以外,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来对待它,它只不过是文学中的故事而已。

    三是我们潘氏家族在相处或者交往的时候,要加强团结,相互合作,在谋求发展的时,要力求做到双赢。我们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要建设好我们的潘氏家园,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靠沿海地区宗亲的帮助。我们的潘氏家族大多居住在发达地区,江浙两广是最多的。潘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有上千万人口,居第三十七位,分布很广,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八省区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69%。我们贵州潘氏家族的很多农家子女都是外出打工的,我们今后还要与沿海地区的潘氏宗亲联谊会加强联系,寻求合作,共同发展。我认识的浙江省在广西创业的潘兰珺,他是温州金乡的,自己搞出了一种药酒,叫大红人酒,现在正寻找合作,如果有感兴趣的,也可以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来合作。前不久,福建泉州的宗亲潘雄辉也到安顺考察房地产开发,也和我联系上了,但当时我联系不上安顺的宗亲,所以没有接头。我说的意思是,我们和沿海地区宗亲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今后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沿海之所以比我们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利用当年出去 “闯关东,下南洋的华人华侨的资金。今天,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我们在沿海地区宗亲的资金,来开发我们丰富的资源。另外,我们贵州内部,各地区的宗亲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我们就会发展得更快。我们建立这个组织,就要发挥它牵线搭桥的作用。

    四是我们的班子成员要加强团结,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我们年轻的宗亲,经验不足,资历浅,对家族历史了解不多,但年富力强,有在网上办公的能力。年纪大点的宗亲,对家谱,家史比较了解,但有的又不会上网。所以说,老中青三结合是搞好我们潘氏宗亲事业的一个有效办法。我想说的是,我们这是群众性组织,只要热心宗亲事业,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对家族历史比较了解的,都可以进入这个班子。当然,能争取一些有地位有名望包括企业家作为名誉会长,顾问之类更好,但要征得他们的同意或者你认为他不反对,不要一厢情愿。要知道,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官员企业家们也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三个臭皮匠,相当一个诸葛亮,我相信我们也同样会把工作干好。他们不出面,并不等于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也许是有工作忙的原因,也有怕别人说的顾虑。但大家都明白,无论是工作或者处世,每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家族,老乡,同学的支持,因为这些是最可靠的社会关系。我来贵阳过年的时候,在安顺认识了在厦门读华侨大学的潘震宗亲,我也是这样对他说的。

    五是要转变角色,摆正位置,工作到位。我们的班子组成人员,包括各组的组成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既然我们成立的是全省宗亲的联谊会,说话办事,就要为全省的潘氏宗亲着想,而不能只局限在你那个地方,那个分支。联络组要联络的是全省的宗亲,我们要编的家谱也是全省各地潘氏的家谱。在编家谱的时候,有的连始祖都没有考察好的,也不要生拉活扯,能理清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要摆正位子,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是自己管的工作,就要努力去完成,不是自己管的,不懂的,不要去指手画脚,凌驾于别人之上。谦虚是一种美德,夜郎自大只会给人留以笑柄。当然,自己会的,也不要缩手缩脚,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工作到位,就是分给自己的任务,要努力去完成,不要事事推给分管的人去做,分管的人也要把关。

    六是希望在今后开展学术交流工作时,要求同存异。在学术方面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工作中的争论是正常的,但不能搞人身攻击。我从网上了解,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但多少年来,在我们潘氏家族内部,还是有一些争议,有的说潘氏有三支,我认为这种争论是正常的。在我们贵州的潘氏家族内部,将来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同样也会有很多争议,我认为也是正常的。我同样希望贵州潘氏出现更多的组织,希望有贵州潘氏文化研究会,贵州潘氏商会的出现。但希望大家能够和平共处,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要有相互取代的目的。我们的联谊会,主要就是联谊,突出的是宗亲的友谊。

    七是要做好一些认识上有不同看法宗亲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编家谱 ,是教育部,文化部提倡的,编家史不是搞非法活动。大家要以平常人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问题。有的人一听说开宗亲会,就联想到我们要为潘美平反。有的人听说开宗亲会,就觉得别人会不会认为搞宗族势力,没有那回事。以前,我们潘家编家谱的时候,张居正还写过序呢。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历史的三大组成部分,所以说编家谱也是天经地义的。

    五、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贵州潘氏宗亲联谊会的工作

    一是要吸纳热心宗亲事业,了解潘氏历史的宗亲进入领导班子,明确各组的负责人。

    二是要做好五一贵州省潘氏宗亲联谊会的各种筹备工作。今天的会议,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筹备“五一”的 贵州省潘氏宗亲联谊会的活动。我们准备定在5月1日 报到,5月2日 开会。工作分工,在方案上讲清楚了,请各位分工管的自己去搞方案,最后通过邮箱发给我审一下就可以了,我的邮箱是panjidin@yahoo.com.cn

     三是要做好编写《贵州潘氏家谱》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编写《贵州潘氏字辈》,《贵州潘氏迁徙史》,《贵州潘氏名录》。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各地宗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办《贵州潘氏》内部刊物,在条件成熟时办《贵州潘氏宗亲网》。

    五是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在贵阳租房办公。

    六是在条件成熟时再建贵州潘氏文化研究会和贵州潘氏商会。

    六、关于《贵州潘氏联谊会筹委会》方案几处修改的说明

    为了搞好商务工作,我把“捐赠组”改为“商务组”:负责创办和扶持省内潘氏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接搞好省外宗亲到省内进行的商务考察工作;为省内潘氏村庄搞好农特产品的促销工作;负责筹备成立贵州潘氏商会。有关捐赠工作划给财务组来负责。在工作职责方面,联络组加了“搞好潘氏劳务输出和管理工作”的内容,文史组加了一条“负责筹备成立贵州潘氏文化研究会”的内容在组织管理方面,最后加了“年终实行考评制,除了名誉会长,顾问不进行考评外,会长,副会长,的考评工作,请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各组的正副组长参加;正副秘书长和各组正副组长的考评,请各组的成员参加;考评为合格以上的,继续担任,考评为不合格的,自动离职,重新推选新人担任”的内容。我们这个方案可能还要通过多次修改完善,我们只能说,争取在“五一”以前,拿出一个比较满意的方案,给大家修正。我们目前最紧迫的,是需要各地县推荐出精兵强将,来充实各组的人员,没有精干的队伍,这种庞大的工程是无法完成的。特别是文史组的工作,还要充实大量的行家里手,分工还要更细。通过分工协作,做一些编写家谱的前期工作。班子成员也要充实。

    各位宗亲,历史上的潘氏家族也算是名门望族,但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演变,我们却面临着落伍的危险。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崇山峻岭的贵州,由于交通不便,先民们长期与世隔绝。饥饿、贫困长期困扰着潘氏子孙。解放以后,贵州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政策也惠及了我们潘氏百姓,但我们与外界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时代在赋予我们振兴家族的重任。现实决定,我们只能做这个家族的奠基者,只能做铺路石。因此,我们必须精诚团结,必须众志成城,必须整合我们的力量,去拓展我们潘氏家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用我们的双手去改变这落后的面貌,用我们的智慧去建设我们潘氏的美好家园。


         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对的地方,请宗亲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已有2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最后编辑潘吉丁 最后编辑于 2010-03-01 13:53:42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潘文光 于 2010/2/22 22:20:39 执行 鉴定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贞丰双乳峰
    TOP
    2#

    赞吉丁宗亲的言行和构思

    吉丁宗亲:
        你好!我已经认真阅读过你起草的筹备书的内容了!看了之后心里感觉很高兴很高兴的!从里面的内容可能看出你是一位愿意献出自已一生精力热心于潘氏家族事业的热血男儿!你考虑的范围很广、说的也很实在,从你的言词里可以看得出你的心是很热的、言是实的、行是正的、力是大的!!!在此衷心祝愿你工作顺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TOP
    3#

    欢迎参加贵州省潘氏宗亲会的“五一”活动

    欢迎参加贵州省潘氏宗亲会的“五一”活动
    贞丰双乳峰
    TOP
    4#

    贵州潘氏在腾飞

    贵州潘氏在吉丁宗亲的积极努力下开始腾飞了。希望吉丁宗亲大力协助寻找在贵州的潘任公的后裔,如有发现请联系:一,江西寻乌的潘棠赞(手机:15970872019;QQ:754285722   好人一生平安);二,四川德阳的潘世伟(手机:13183999171;QQ:909300989);  我们将感激不尽,谢谢!
    TOP
    5#

    我们想请江西宗亲在会上介绍迁徙情况

    我这支多半是任公后代,但还想进一步找临江府证实。我们在“五一”活动有个重要议程,就是想请江西的宗亲介绍迁徙情况,你能来吗?贵州潘氏对江西潘氏感兴趣,因为路太远,很多人都想了解江西潘氏的迁徙情况。
    贞丰双乳峰
    TOP
    6#

    回吉丁宗亲

    吉丁宗亲:你好!
          感谢你的盛情邀请,因为路远,可能难以成行,请你们给予谅解。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用书面形式向你们介绍一下潘任公后裔的迁徙情况。另外请你告诉我你的详细通讯地址,我们可以把1995年10月版的寻乌《潘氏族谱》(卷一复印件件)寄一册给你们作一参考。谢谢!  寻乌潘棠赞,联系电话:15970872019
    TOP
    7#

    请江西棠赞宗亲作书面发言

    将书面材料寄给我打印,在会上发。我的邮箱是panjidin@yahoo.com.cn
    贞丰双乳峰
    TOP
    8#

    吉丁宗亲:你好!
               我是贵州铜仁石阡的潘氏一族,共三个老祖,分布在一个县城的,听祖上说我们的祖籍是江西临江府朱氏巷,很高兴能够了解到这个网站,感谢宗亲们所做的工作,也希望在以后大家多交流,我们现有的字辈是:朝、景、子、汉、廷………………德、泽、永、遐、昌。共17个字辈,有几个忘了,看有那支族人与之相同。加强联系,感谢吉丁宗亲对潘氏联合会所做的工作。
    TOP
    9#

    家门,我也住花溪,希望有机会拜访你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