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氏是西周至今客观存在的姓氏
1、西周王朝的重臣中有“番”氏
现可见到的西周番氏青铜器有“番生簋”、“番菊生壶”、“番生鼎”、“番妃鬲”。
“番生簋”铭文说:“丕显皇祖考穆穆克哲厥德……番生不敢弗帅型皇祖考丕显元德,用申恪大命,屏王位……王令司(摄)公族、卿事、太史寮。”
查资料,卿事寮、太史寮是西周中央政府的两大部门。《诗经•十月之交》又说:“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可知番氏一族在西周时得到了王朝的重用。
2、春秋早期信阳的贵族中有番氏
1974年春河南信阳长台关乡甘岸村出土了春秋早期铜器铭文“番子伯酓匜”一件;1979年3月信阳县吴家店乡杨河村出土了春秋早期铭文“番昶伯”铜鼎2件、铜盘1件、铜匜1件;1986年信阳市平桥西5号春秋早期墓葬出土有铭文“番叔口龠”铜壶 l件。
另外,1979年河南潢川县彭店乡出土春秋早期器物“番君伯龙”盘l件;同年河南南阳淅川下寺8号楚墓铭文有“番妃”的“上鄀公簠”l件;2004年5 月河南南阳李八庙村出土春秋中期“番子”铜鼎2件。
上述中,河南信阳的长台关乡甘岸村、吴家店杨河、平桥都出土有番氏春秋早期文物,说明春秋早期信阳的贵族中有番氏。
3、战国时期的楚国封君中有番氏
《古玺汇编》中战国古印有番角、番□。 1979年湖北当阳县金家山 43 号楚墓出土有“番仲戈”青铜器。
1978年发掘的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战国楚墓,由墓中出土简文可知墓主人为邸阳君番胜贞(或番勅贞)。2000年初发掘的距天星观一号墓20余米的天星观2号墓规格也很高,学术界推测墓主可能是邸阳君番胜贞夫人。
据资料,天星观一号墓葬具一椁三棺;墓中七室被盗六室仅存一室仍出土随葬品器物2440余件;出土的各种器类制工精细和造型典雅;简文载有墓主去世时助丧者有“集精尹”、“宰尹”、“集尹墨”、“阳令”、“小司马”等尹级官员;赠赙物品有陶器、车马等贵重物品。这些既展示了墓主人豪门世家的气派,也表明墓主人身份非一般楚贵族所能比。
1987年荆门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了大量子战国竹简。简文记载有“邸阳君之人化公番申”、“左驭番戌”、“番觐(桓)”、“番戌”、“番步”、“番旨”等。经专家学者考证,该墓稍晚于江陵天星观一号墓。
既然天星观一号墓墓主番胜贞受楚国封为邸阳君,包山二号墓简文中又有邸阳君的同氏番申、番戌、番旨等,说明番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一大显赫家族。 4、番氏是汉代文物、人物中习见的姓氏
网名“Jack淡定”在2017年9月13日在“盛世收藏”论坛发布有西汉公元前64年“《元康二年太岁癸丑七月番氏造》”砖图片。(网址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8898-1-1.html)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鲁相韩幼所立的《礼器碑》有捐款人“任城番君举”。古任城在今山东省。
光绪十年浙江绍兴出土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有《番延寿墓莂》,即《番延寿买地砖券》。(见《北山集古录》)
东汉光和四年(181年)的《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中有“尚书郎番寻”。古凉州在今甘肃。
汉代有“番忘之印”、“番年之印”、“番俊私印”、“番贺”印、“番护” 印。
《中华文汇两汉三国文汇 》中有《上书劾朱瑀》的作者番忠。番忠是陕西汉中人。
《史记》上西汉有河东郡(今山西)守番系。《资治通鉴》中东汉有疏勒都尉番辰。古疏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由山东、浙江、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都有番氏,加上五个番氏印章,足以证明番姓是两汉习见的姓氏,也表明了有关番氏最早起源于汉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5、三国后的墓砖、志书中番氏人物屡见不鲜
(1)三国时期的番氏文物与人物
“建中校尉剡县人番亿”砖墓志:东吴太平二年(257年) 砖刻墓志,1988年1月浙江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村大坟山出土。(见《古剡汉六朝画像砖》)
“番氏”墓砖:东吴永安六年(263年)砖墓,1987年浙江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村大坟山出土。(见《古剡汉六朝画像砖》)
“大中番君作”砖文:三国东吴永安元年(258年)八月十日砖文。(见《千甓亭古砖图释》)
“舍人番君作”砖文:三国东吴永安元年(258年)八月十三日砖文。(见《千甓亭古砖图释》)
另外:
1 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10余万片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其中据相关学者对已整理公布的“嘉禾吏民田家莂”资料分析统计,涉及孙吴嘉禾四(235年)、五两年长沙地区143个“丘”、吏民1532户、113个姓氏。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嘉禾吏民田家莂》之“嘉禾吏民田家莂人名索引”,番氏佃田户主共37户,已知居所29户 ,分布17丘,最多之丘在漂寸丘共5户;潘氏78户,已知居所65户 ,分布38丘,最多之丘在弦丘共10户。
《三国志·薛综传 》中吴国有“番歆”和其弟番苗。
上述说明,三国时期的浙江、湖南等地有番氏。
(2)两晋番氏墓砖
“番作”墓砖: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曹家洋村出土西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墓砖文。(见《古剡汉六朝画像砖》)
“番氏造”砖文: 三国东吴太康七年(286年)八月五日砖文。(见网名“石华”《石华轩精选浙东砖铭108品》,网址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8898-1-1.html)
“番氏作”砖文:三国东吴 太康八年(287年)岁丁未砖文。(见网名“石华”《石华轩精选浙东砖铭108品》,网址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8898-1-1.html)
“姓番”砖:1990年11月浙江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村出土晋太康十一年(公元290年)墓砖文。(见《古剡汉六朝画像砖》)
“番有言立作”砖:清代出土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墓砖文,出土地点临海双桥即今浙江临海市大洋街道。(见《临海文物志》)
“番文”:清代出土东晋泰宁二年(324年)墓砖文,出土地点今浙江临海市大田街道,(见《临海文物志》)
“郡太守孔县令羊右尉番明年、番同”砖:清代出土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墓砖文,出土地点今浙江临海市大田街道蓝田檀胡岭,(见《临海文物志》)
“番长达”砖:清代出土永和十□墓砖文,出土地点今浙江临海市大田街道蓝田檀胡岭。(见《临海文物志》)
(3)明代番氏人物:
赵端礼《腾越厅志 全》卷七《秩官志题名》中,明朝云南腾冲所有番文泰、番忠。
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5年的《腾冲县志》记载:该县番氏中,打苴区的始祖由南京于“明洪武年间以军职到腾。古永区的始祖是北京顺天府人,明崇祯年间到腾”。这也说明了南京、北京在明代之前有番氏。
(4)清代番氏宗祠、墓志铭、人物
番氏宗祠碑记:在腾冲县玉壁村,嘉庆二十五年立。(见昭通龙云《新纂云南通志》卷99》。
马龙学正番聚堂其奎墓志铭:在腾冲县东山,嘉庆七年壬戌科八月立,(同上》。
番元臣墓志铭:在腾冲县东山,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同上)
番泽纶墓志铭:在腾冲县芹菜塘山。(同上)
赵端礼《腾越厅志 全》中,志书之首《衔名》有“番学敏”;卷十二《人物志选举》有乾隆丁酉年(1777年)科贡“番其奎”,道光四年恩岁贡“番作楫”,咸丰后例贡“番有敏”;卷十三《人物志忠烈》有“番文灼”、“番金玉”、“番小鲜”、“番明佑”。
6、番氏是当代客观存在的姓氏
上个世纪的多方资料显示,云南、河南、江西、广西、广东、贵州、台湾等有番氏。其中:
1995年的《腾冲县志》记载:该县番氏“共2097人”。
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2005年11月《洛宁县志1988-2000》载:全县番氏人口95。
二、 番氏不是潘氏
1、番氏文物不是潘氏文物
尽管汉代以来的一些文献中,确实存在有潘、番、鄱、藩混用现象,如: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简牍中有“库吏潘有”和“库吏番有”、《三国志》中“番阳(县)”写作“潘阳”、《诗经•十月之交》上的“番维司徒”也有写作“潘司徒”。但姓氏是家族的名称和个人的血缘符号,结合“潘”字在战国时期的玺印、陶文中已屡见不鲜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
战国及战国之前的“番”氏青铜器和玺印持有者,不可能将自己的潘氏写作番氏;
三国及三国之后的“番”氏墓志和宗祠碑的撰文者,不可能因他人“番”与“潘”混用而将潘氏墓主和祠族的“潘”写作“番”。
北宋潘美在宋代《武经总要》等中也有写作“藩美”的,而潘美在平南汉时所作《岭南道行营擒刘鋹露布》和《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碑》碑阴上题名均写的是“潘美”而不是“藩美”也左证了这一事实。
2、番氏与潘氏起源不同
(1)从金文上看番氏是已姓之后不是姬姓之后
西周青铜器“番妃鬲”和春秋时期的“上鄀公簠”都有铭文“番妃”。诸多学者考证,金文中的“妃”(也有作“改”),秦代后的经传中写为“己”;按先秦惯例,“番妃”之“番”为氏,“妃”即“己”为姓。
《汉大鄞都永济县太平乡洪道里潘公(庸)墓铭并序》:潘庸“周文王之胤也。” (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6集)
《潘君(择师)莫志铭墓》:“潘,姬姓之别,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食采于潘,遂以为氏”。(见《全宋文》卷6852)
比较可知:番氏是已姓之后,潘氏是姬姓之后。
关于已姓与姬姓:
《国语·晋语四》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依是也。”
《国语·郑语》又说:祝融“其后八姓……己姓昆吾、苏、顾、温、董”。
东汉初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衣氏也”;“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
上述说明,不论是黄帝之后的己姓或是祝融其后的己姓,都不是黄帝之后的姬姓。自然己姓之后的番氏不是姬姓之后的潘氏。
(2)史料中番氏、潘氏起源不相同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上有“番维司徒”,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索隐》说:“番维司徒。番,氏也。”
诸多姓氏书称:番“出自子姓。商汤支庶封番,因以为氏”;又西汉初“吴芮封为番君,支孙因以为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载:“御姓:署、番、汤。”
《潜夫论•五德志》:“姬之别封众多:管……潘……皆姬姓也。”
北宋官修《广韵》:“潘,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
不难看出,虽然史料中番氏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番氏与潘氏起源不同。
综上所述,番氏、潘氏两氏起源不相同,且都是西周至今客观存在的姓氏,自然番氏不是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