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潘氏起源于姚(舜)姓之说不可信 [复制链接]

1#
              昨天有空,在网上查看了很多关于潘氏起源的文章。其中很多的文章(包括很多宗宗的文章)都认定:舜帝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建都潘都,后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建潘子国,商末周文王灭潘子国,该国国民的子孙以国之潘为姓。

            其实,上述观点只是想当然的事,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舜氏潘姓说应当出自于明朝陈士元的《姓觿•十四寒》,其中称:“《国名记》云古潘国,舜裔,文王诛潘正是也。”

           1《姓觿十四寒》中的潘氏“舜裔”是误读《国名记》原文

          查南宋人罗泌所撰《路史•后纪十一》载:“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潘、饶、番、…….上虞、濮阳、余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这里“潘”与“无锡、巴陵、衡山、长沙”并名,明显说的是地名或地域而非潘氏。

           再看《路史•国名纪丁•有虞氏后》,其原文为:“潘:故县属上谷……贞观改曰妫州,今妫之怀戎,亦曰妫虚。”又: 《路史•国名纪戊•周氏后》说:“潘:《魏土地记》云:‘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潘城是’”。这里的“潘”也指的是地名也不是潘氏。

            明显将《路史》中舜裔居住的潘县(城)说成是潘氏为舜裔后是误读《路史》原文。  

            2、延庆东北之潘都是将今河北省涿鹿县的潘城移花接木的结果

            郦道元《水经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庙。”

         《晋太康地里志》:“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

      上述中,称“舜所都”的潘城其特征是有妫水、歴山、阪泉、舜庙。

           今延庆县有河名妫水河,北京地方史志、延庆县志中,延庆县也有歴山、有阪泉、舜庙。与涿鹿潘城之妫水、歴山、阪泉都有对应河名或地名,于是现在不少学者判断“舜所都”在延庆县东北。

   (1)今延庆县东北之妫水河在长安二年前称清夷水,也不是贞观八年前经过潘县故城的妫水

     尽管河名、地名我们可以随意命名,但它并不能因名称改变而能改变其过去的历史。

            查资料可知,延庆县的妫水河在北魏之前称清夷水或沧河。郦道元《水经注·漯水》:漯水“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漯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这里的“舜所都”潘城不在夷舆县即今延庆县。

     贞观十二年成书的(公元638年)《括地地》载: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舜厘二女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西)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旧唐书地理二》:妫州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按:702年),移治旧清夷军城”。

      因为妫州702年移治怀来县旧清夷军城,清夷水因之被称为妫水。故光绪年间的《怀来县志·山川》“妫水”一条所引《通志》“本古清夷水,今讹为妫河也”。

     由此,虽然今延庆县有妫水河的河名,但这个河并非唐代贞观八年前所说的“源出城中”的潘县故城之妫水。

      (2)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的潘县(城)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的古夷舆县在汉代之前是并列关系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 ,县十五: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莽曰沮阴。泉上,莽曰塞泉。潘(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莽曰树武……居庸(治所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夷舆(治所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 ……涿鹿(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

             这里“潘”、“居庸”、“夷舆”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容被包括关系。自然被称之为“舜所都”的潘县故城也就不会在今延庆县境内。

            3舜的后裔从“舜所都”之潘城迁今陕西兴平北建潘子国难以让人相信

      假定舜在延庆县东北建有“舜都”,那么为什么时候他建的是潘城而不是舜城或者其他的都名。

      假定舜在延庆县东北的“舜都”称潘都是事实,从可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可知,契至汤八迁之地分别为是“砥石、商、商丘、殷、商丘、邺、蕃、毫”,其地名并不相同。那么,舜的后裔从延庆县东北之“潘都”迁陕西兴平北后又为什么建的是“潘子国”,而不是称舜子国或者其他的国名。

     由此,舜建潘都,后裔迁移2000公里之外的陕西兴平北而建潘子国,为什么他们总是离不开潘,延庆舜之潘都迁陕西兴平北而建潘子国会是真的吗?

           4、周文王没有以国为姓的“潘正”其人可杀

     关于“文王诛潘正”的事,见于《荀子•宥坐第二十八》、《孔子家语•始诛第二》、《孔子家语•始诛第二》三书中,为了给代理宰相孔子上朝听政七天杀少正卯提供依据,分别有“文王诛潘止”、“文王诛潘正”、“太公诛潘址”。

      三书中,杀潘的理由是“有异心”。不同的是杀潘者分别为文王、太公,被杀者潘分别是潘止、潘正、潘址(也有为潘阯)。不难看出,这个故事是演绎而形成。

            再查周文王,《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以为师;三十二年西伯帅师伐密;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

          假定舜的后裔在今陕西兴平北建潘子国和周文王灭潘子国都是事实,帝辛三十一年周文王治兵于毕,到帝辛四十一年春去世仅十年时间,他能有“有异心”的潘子国之国民的子孙“潘正”或称“潘止”可杀吗?

          5、  西周时应该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古人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段话告诉我们: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也就是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如此,没有德的人也就应该是没有姓了。

      综上可以推断:舜帝在延庆县东北建潘都移今陕西省兴平北建潘子国而有潘姓不可信。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最后编辑高坡 最后编辑于 2018-05-24 08:10:0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