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阳羡雁荡潘氏谱序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阳羡雁荡潘氏谱序

潘射头距邑东二十余里。雁荡环其右,横塘贯其左。土地平广,民居稠密。春光明媚,锦浪翻霞;风日晴和,渔歌入律。一溪红蓼,两岸人家。对衡望宇,临流自可观鱼;茅舍竹篱,依水亦成村落。诚不啻秦之陆海,晋之桃园也!夫扶輿,磅礴清淑之气鬱久必发,则为畸人逸士,奇技异能以自显于当时而不能韬晦;而如雁荡潘氏者,适聚族於其间。粤稽潘氏谱牒,以宋检校太师武惠公为第一世,始祖胄出大名;宗开常郡自第九世,彦英公性耽山水,来游宜邑,卜居雁荡;且读且耕大启而宇,克勤克俭长发其祥。自宋迄明,醇儒名宦、高士畸人间世而出,蔓乎尚已!故邑东望族首推潘氏。

序二:

入国朝来,登贤书者接踵而起,游膠痒者分道扬镳,此非特为邦家选,抑亦家乘光也。今夫家乘之兴废不綦重哉!窃惟潘氏,支分派别,源远流长 :或徙居湖  、或徙居和桥,或徙居前亭里,或徙居在城书院巷,而溯其发源之始,葢无不以雁荡为宗,此蓋如山之起脉昆仑,河之发源于星宿,虽万派千枝终归于一脉。使无谱而橐之,将年湮代远,其不至秦越人之相视者几希。辛巳春十九世孙族尊富昌、分尊鸿儒,二十世孙宗子开富创议重修谱牒。爰集族众正权、正山、凤岐、振林、金培、栢川、澍钏等,曰:我谱之作,肇基于宗礼、宗信、宗义三公,再修于仁卿、元卿二公,重修于芳来、芳蓉两公,迄今复五十余载矣。今幸大难削平,重游化日,凡我子孙,依然士食旧德,农服先畴,虽曰我皇上之福泽,谓非祖宗之庇荫乎?然食祖宗之报而示家乘为弁髦,不惟无以阐祖德,并无以联族谊、诒孙谋也,将若何?众佥踊跃听命,悉力捐资,爰搜罗遗谱半属残编,而鸿儒、澍钏悉心体会,补其残缺,虽日夜辛勤未敢稍怠。振林、栢川、正山、金培、正全等合力赞襄,协成善举。阅年馀草稿成,聘余讎对并乞序以弁简端;余谊属同里,不辞谫陋,聊缀数言,未免漏万,姑俟诸君子之笔削云!,

     光绪岁次辛巳仲春之吉姻侄副贡生刘维翰顿首拜撰
分享 转发
TOP
2#

[译文]
潘射头村距阳羡县邑东二十余里,雁荡环绕在右边,横塘贯穿于左边。土地平整而广阔,民房布局非常稠密。这里春光明媚,霞光照耀着翻动的波浪。晴朗的天空微风吹来,优雅的渔歌是那么具有音律。溪中长满了红色的水蓼,在溪两岸居住的人们,隔着横穿的水流可望到到对岸高大的房屋,靠近溪边还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那些茅舍和竹篱,在水边自然形成村落。不亚于秦国时期的陆海,晋朝年代的桃花源。此处景色给人一种盘旋升腾、气势磅礴、清和秀美的感觉。这生机勃勃的气势,必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过去有些曾在此居住与世俗不凡的隐逸之士,虽持有奇技异能,可以显现于一时,却不能长久保留根基。只有雁荡的潘氏,能久久聚族而居生活在这里。我考证了这里的潘氏谱牒,是以宋代检校太师武惠公潘美为第一世始祖。其先祖出身名门,原居于大名,子孙发祥于常州府。自第九世彦英公看到这里优雅的环境便迁居来宜兴的雁荡。一边读书,一边耕作,勤劳俭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子孙繁荣昌盛。从宋代至明代的几百年间,潘氏家族中,醇儒名宦,高士畸人,不断涌现。所以说邑东望族应该首推这里的潘氏了。
自本朝以来,有学问、有功名的人接踵而起。外出求学寻找各自发展道路的子孙也很多,这些都是潘氏的骄傲和家族的光荣。今天我们续修家谱不能因为世代的振兴与衰败而不为,应感到责任重大。我们潘氏支系和派别划分源远流长,不论是迁居到湖㳇,迁居到和桥,迁居到前亭里或迁居到城书院巷。追朔其源头,都是以雁荡为宗,这就像山起脉于昆仑,河发源于星宿①一样,纵然是万派千枝,终归于一脉。如果在没有家谱的情况下居住在一起,年代久远又互相不联系,以至其后人之间相见犹如相距遥远的秦国和越国人那样,互不相识。
光绪七年春天(公元1881年),十九世孙族长富昌、分族长鸿儒;二十世孙宗子开富,创议重修谱牒。于是召集众族人正权、正山、凤岐、振林、栢川、澍钏等,查阅了我们的旧谱始修于宗礼、宗义、宗信三公;再修于仁、元卿二公;重修自芳来、芳蓉两公。从上次修谱至今又有五十多年了。今天值得庆幸的是战乱已经停止,重新见到了阳光。凡是我潘氏子孙依然继承旧时家风,务农于先人种过的田地,这虽说是皇上赐给的幸福和恩惠,难道不也是祖德所庇护吗?我们不能光继承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而把家乘看作为可以随意丢掉的毛发。如果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弘扬祖上的功绩,也不好去联系宗亲,不是让子孙笑话吗?现各族人踊跃听命,悉力捐资,虽然所收集到的遗谱,多半属于残篇,但是经澍钏、鸿儒悉心考证,补其残缺,日夜辛勤工作,从来未敢稍怠过。振林、栢川、正山、金培、正全等合力相助,协作完成这一善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草稿,并聘请我来校对,请我作序,还要放在谱的前面。我作为同乡至亲,不怕别人讥笑我写的序简单而粗陋。又因为文字不多,难免会有很多遗漏的地方,有待于各位指导校正。
         光绪七年(1881) 岁次辛巳仲春二月之吉 姻侄副贡生刘维翰顿首拜撰

注:这里的河是指黄河,青海的星宿海为黄河源的说法自古已流传多年。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最后编辑pf83201 最后编辑于 2016-04-16 12:04:30
    TOP
    3#


    TOP
    4#






    TOP
    5#


    TOP
    6#

    雁荡在何处?据颜世珍撰谱序,称其地为“潘华村”,又查百度,潘华村在周处家附近。查周处为“芳桥”人,查宜兴芳桥在“阳山荡”,故推雁荡即为“阳山荡”。与描述和推测相符。而“潘氏子孙亦甚属式微”
    TOP
    7#

    潘射头村原来叫”潘华村”!有一个传说:大塍曹家桥的西面,有个村叫潘华村。相传村的东头有个潘姓人家,家有万贯资产,非常霸道;村西头有个华姓人家,家庭贫穷,却有一个漂亮的姑娘。潘家的儿子看中华家的姑娘,想把她娶回家做妻子。而华家有骨气,死活也不答应。有一天,潘家聚集一帮人,拥到华家抢姑娘,村上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唯有周处爱打抱不平,大吼一声:清平世界,岂容人如此无法无天。潘家的儿子根本不把周处放在眼里,指着周处说道:你是什么东西?识相点莫管闲事!周处一听,怒发冲冠,拿起弓来就是一箭,姓潘人的头上正中一箭。后来为了纪念周处的见义勇为,便称这村为潘射头村了。由于这是一则对潘氏不好的传说,所以一直没有细说。
    最后编辑pf83201 最后编辑于 2017-10-31 17:56:38
    TOP
    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