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潘姓“地望”
有周代殷,为加强王朝统治而完善了分封制度,以京畿为中心划分势力范围:甸服、侯服、卫服,要服,荒服,层层拱卫,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依功计赏,分封采邑,各诸侯依制立国,由子弟贵戚担任卿、大夫、士等职,至春秋时期慢慢形成了氏姓文化,也是门阀士族的开端。门阀政治至东汉时期成型,至魏晋发挥到了极致:只问家世,不论才能;至唐宋以科举取士,才慢慢的取代了门阀政治,但是世族观念的标示仍缠绕在人们心头。唐朝李林甫虽居相位却不入士流,因此心怀怨气,在修订在《氏族志》时一把火将老的氏志烧毁(李林甫可以说是中国姓氏文化史上的一个罪人),北宋初期,钱塘书生编制启蒙教材《百家姓》,头四个氏是“赵钱孙李”,赵是大宋国姓,钱是吴越国姓,孙是钱氏正妃之姓,李是南唐李氏国姓。同时也注明姓氏的地望。如“潘”备注“荥阳郡”。指的就是西晋时期姓氏显著之郡望。
周康王时期毕公高之幼子季孙公随父镇守成周,保斄东土,因功受封,食邑于荥阳潘水流域而得姓,潘国大概没落于西周晚期,后世子孙于是散落各地,最有名的就是后来担任楚国太师的潘崇以及潘尪、潘党。到西晋时期世居荥阳的潘岳、潘尼为一代文学之领袖而名载史册,荥阳郡更成为我潘氏标志地。尼公的孙子做了广宗太守,裔孙大宋开国元勋潘美(季孙公后七十世左右裔孙)世居河北大名(属广宗),后世子孙蕃昌,于是美公一支便有以广宗为地望的,所以实际意义上的潘氏地望之地还是应该是荥阳,广宗(只能作为美公一支的地望)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潘姓地望。
潘启道--广西 2013-9-5 11:19:54
呵呵,我的看法,“广宗郡”是荥阳第40世祖潘尼公的孙子潘才当广宗太守,即在那里定居开基繁衍。由于人口发展很快,财富及官场上都出了不少名人,影响很大,后世子孙就把他们这一支叫作“广宗郡”。和“河南郡”一样,他应该是“荥阳郡”的一个分支,虽然都叫“郡”,但一个是源,一个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