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论坛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潘氏宗亲网官网投稿教程及审核要求 [复制链接]

1#

一:潘氏宗亲网投稿教程

1.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pans.cn

如下图展示步骤发稿

注意:

登录账户可以是:论坛账户或官网账户









潘氏宗亲网投稿审核规定:


1、文章标题:力求简洁、原创、新颖、语句通顺、贴合文章主旨,且标题数量在6~25个汉字之间。禁止出现广告类型和特殊符号及敏感性文字。

2、文章要求:不允许直接复制互联网文章,必须为原创或伪原创。

3、文章类型:不限。

4、文章正文:

①正文不允许出现作者单位名称、作者名称、链接、电话等信息;

②文章主旨与标题贴合,内容必须为原创或伪原创:

【所谓原创】即文章中70%的文字都是作者自己编写,互联网不存在内容一致的文章。

【所谓伪原创】即将互联网上的文章进行整合修改,文章第一段(不少于100字)及尾段(不少于80字)原创,内容适当做修改。

③文章长度不可少于500字,主题要贴近本网站内容与“潘氏”相关;文章正文中宜多次且合理地出现重点操作的关键词。

④文章内容不存在做广告的行为和负面消息。

高伪原创文章:

在普通文章审核标准的基础之上,文章全部内容都进行伪原创或原创处理。

原创文章:

在普通文章审核标准的基础之上,全文内容为原创。

5、本站展示文章、图片、视频、声效均来自互联网和作者个人,如有侵权和违规请联系管理员,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资料邮寄地址:
       邮政编码:528415
       联系电话:18925334581
       邮件投稿:webmaster@pans.cn

       腾讯Q Q :28303856 ; 562636188
       文明办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0-22285690

本主题由 管理员 潘仕锋 于 2022/3/30 20:46:01 执行 屏蔽帖子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审稿的速度太慢了、、、、、、、、、
[img]http://img1.5d6d.net/200905/44/62/1937775_1242541293IMrh.jpg[/img]
QQ392199857
[/url]
TOP
3#

审稿的速度太慢了、、、、、、、、、
关注潘氏文化研究,努力为潘氏文化研究作贡献。
TOP
4#
TOP
5#

投稿:【徽州】大阜潘祠:江南潘氏守望的圣殿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0e8c210102wi9e.html
TOP
6#

    关于为何尊潘崇为得姓始祖的一点浅见(作者 潘京)
    目前国内外的潘氏家谱,多以“荥阳正派”作为源远流长的标志。然而追本溯源,却有毫不相同的三种说法。其一为来自毕公高之子季孙公说,即季孙公采邑于潘,后国灭,遂以国名为姓;二是姚姓说,指舜时有潘国(在今北京东北),国灭迁陕,有潘地,后得名;三为芈姓说,指得姓源出楚国大夫潘崇。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似都成理,但审慎推论,笔者以为,至少在目前而言,尊楚大夫潘崇为得姓始祖,是较为合宜的。
关于姓的出现,笔者赞同其开始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学界观点,因为在“群婚”时代,姓氏产生还缺乏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偶婚”出现后,为了优生优育,才有了“以别婚姻”设立姓氏的需要。而这一时期,应该对应在炎黄部落兴盛的前后阶段。据《史记 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显然,黄帝“姓公孙”,不仅与同为少典氏之子的炎帝“姜姓”不同,且与其姬姓不同,即便有渊源,也应属于“姬姓”的一个分支。如公孙的姓源,即来自黄帝。从史记撰述的黄帝世系来看,他的二十五子中只有一半多有姓,那其他人又是什么情况呢?笔者认为,能拥有姓,是一种实力和荣誉的象征,他们有的有突出才能,有的跟随黄帝进行征伐、治理国家,因而具有吸引和壮大部族的号召力,而有的则碌碌无为,无法吸引追随者而成为普通的社会一员,以致最终与得姓无缘、默默无闻。所以,那些获得了姓的,应该是有一定影响力,有自己部落,较为强大的黄帝子嗣,只有这样,“姓”别通婚、优生优育以利于部族繁衍,才会成为切实需要。
          本着这样的认识,单以舜的家世进行爬梳,即可得到客观印证。如史记称:“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由此可见,从舜之父瞽叟到穷蝉,数代人因为不够条件,均没有得姓;因此,舜成为帝后,自己的部落即为“有虞”;而参照同为姬姓的黄帝部落,则为“有熊”,喾的氏为“高辛”,尧的则为“陶唐”,等等。
           当然,作为缺乏系统文字记载的夏商周三代,正如一切都还在襁褓期、处于酝酿过程中的事物一样,由于受生产力水平低的限制,加之社会结构并不稳定,姓也还处于一个缓慢的形成期之中,也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如今我国诸多姓氏在逐本探源时,存在诸多分歧。
           那么,对于“毕公高之子季孙公得姓说”和“姚姓说”这两个观点,笔者为何难以认同呢?原因在于,两种说法均“以国得名”或“以地得名”,而这个“国”与“地”,缺乏史实佐证。很多研究潘姓来源的学者认为,“季孙公得姓说”和“姚姓说”都以“潘国”和“食采于潘地”作为潘姓得名的根据,可事实上却并不站得住脚。因为古代的得姓,最初总是以图腾而来,如姜姓,姬姓,有了姓姬、姓姜的人的聚集,才有了姜水、姬水,而并非是有了姜水、姬水之后,才产生了姓。所以,无论“季孙公得姓说”还是“姚姓说”,这种以纪念国家而得姓的说法,仅从说法上便很值得商榷。同时,既然毕公高封于毕原,有潘国,那就应该有据可查,有出土文物可以印证,然而经笔者花费多日查阅《咸阳地名志》、《文物志》、《西安府志》、《兴平县志》、《杨凌》、《三原》、《礼泉》、《泾阳》诸志,却未见有任何潘国的记载;另外,毕公高所封的毕原,在唐以前并不叫毕原,而是有人根据《周书》的一句话,附会改作了毕原,其后,毕原又多次被改名(如石勒时代被改为石安原),在笔者看来,如果毕原就是当时潘国(或潘地)遗址的大致位置,那么至少会在地名、出土文物,甲骨文、石鼓文等方面留有蛛丝马迹,可是,笔者经过实地走访,不仅在毕原(今作咸阳原)一带未有一村一地名“潘”,甚至姓氏亦为少见,更别说文物了。相反,有史书记载的,也曾在毕原之上存在过的古程国却是非常清楚的存在,不仅有遗址、文物出土,甚至翻阅程氏家谱亦能相互映衬;再有如古戈国,也在附近存在过,目前也均有遗址和文物均有出土,甚至时至今日,当地还有非常稳定且具有久远居住史的戈姓人群。因此,究竟有没有毕公高所封的潘国或舜时的潘地,至少在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后,笔者无法证实。
不过,也有人指出:潘国虽不在陕西,但是在河南是一定的。但这也毫无根据。查阅周封“中原百国”资料,并未有潘国一说,却只有番国。该国的位置主要在今天温县、信阳以及固始一带。一些研究者之所以认为有潘国,就因认为“番,也作潘”、认定番是潘的异体字,从而推定番国就是潘国,这种想当然的推断无非谬误罢了。事实上,潘与番并不是一回事。据史书记载,番国国君为已姓,是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后,与楚国同源,后《史记楚世家》载:“吴复伐杨,取番”。其中,杨即杨国,番即番国;而持有“毕公季孙说”观点的人们往往指出,毕公高之子季孙公“至荥阳,有潘邑,后迁固始为潘国”,难道一个固始,竟同时或先后有一个潘国和一个番国?且从目前所能查阅的文献笔者了解到,番国故城遗址早已被发掘,并无任何信息与“潘”相关。《吴太伯世家》记载,“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此时的番国,就是潘崇帮助商臣成为楚穆王灭掉蓼国后而扶持起来的一个小国,倘若番通潘,而番国被吴灭国后,潘姓遂以国名,那么早于楚昭王很久的潘崇之姓又从何而来??还有,作为独立的一个姓氏,番也并不同潘,史籍中记载,汉代的番係,便是河东太守(见史记河渠书),并非潘係。
             同样,就“姚姓”的潘都与潘地之说,笔者也很诧异,因为周时如有潘国,而在帝舜时还有潘国,且潘国又是被灭后由北京西北迁至陕西的,名为潘地,那在《西安府志》中,好歹都应有片言只语提及,不可能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在府志中的相关章节,笔者从未见此地名。故对姚姓说法,在三皇五帝尚未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到底有没有潘国之潘地,我觉得应该从未来考古发现去做判定,不过仅就目前而言,尚缺乏有力的依据。
            当然,很多人关于潘姓的来源,会以《姓簒》为凭,但该书却颇有些不靠谱。如该书说:“卫大夫有县潘氏”,也就是说,卫国大夫有叫县潘氏的,把“县潘”当做了一个复姓。这一点,被后来清代的研究者章履仁抓住了,他在《姓史人物考》中指出,并没有“县潘”这个姓氏,这个姓,是《姓簒》的作者依“卫大夫柳庄卒,君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一文来的,是一种讹误,因为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是裘氏邑名,潘氏乃县名也”。 此外还有,《元和姓纂》载,“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潘为氏,又藩氏”。这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甚至造成了今天藩与潘互混的谬误。毕万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后代被封在魏,遂成为魏姓得姓始祖,此书又说毕万支孙食采于潘,再生出一个潘氏与藩氏,纯为缺乏依据的唐突之辞,而这种谬误,至今还在延续,有书称藩姓是因与潘姓字形相近得来,真是让人费解,要知道,自汉至清之至今,姓藩者见于史籍不是一处两处,这种说法太过牵强。
            正是由于在历史记载和实证两方面笔者都无法认同于“得姓毕公高之季孙公说”和“姚姓说”,故而作权宜论,尊奉楚大夫潘崇为得姓始祖,不可谓不明智。因为潘姓得自芈姓衍化是事实,且潘崇之后的脉络发展清楚、稳定、有序;如潘崇后有潘党,后又有潘乾,有潘岳,有潘美、潘季驯等等,数千年宗族在神州大地上播衍,早已蔚然大观,所以尊来有据;尽管有人会认为晋之潘父也姓潘,且早于潘崇近百年,但是潘父的前承后继在哪里?今天有谁可以站出来说,他有证据证明他的源头归于潘父?在笔者看来,一个姓氏的产生不必在乎早晚,研究者也不必拘泥于非要追到尚不掌握、难以确认的历史年代的某个细节,因为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姓氏也是从开端到不稳定再到稳定,其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枝节,很多变数,但稳定期,却是明晰可见的;如此,在没有更新的历史文献及证据佐证的情况下,尊历史记载详实且迭代清晰的人物为得姓始祖未为不可——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只要看看现存的潘乾碑、潘智昭墓志铭等记载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发现,古时的潘姓后人,在尊奉祖宗源头的看法上,应该是和今天笔者的认识不谋而合的。
TOP
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