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
潘氏,系轩辕黄帝二十一世孙季孙公也。据《姓谱》、《元和姓纂》和唐村“潘氏家祠”碑文谱牒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季孙公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四子。据史载:毕公,姓姬名高,周文王十五子,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共同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武王灭商后,派毕公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纣王而受害的臣子,因而受到国人称颂。后封於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毕公高又将第四子荀,号季孙封邑潘地(史载季孙封地“潘”为陕西泮水,渭水畔。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附庸於毕国。其子孙后代就以封邑命氏为潘,季孙被尊为潘氏始祖。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引起菅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原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菅叔、蔡叔等发动叛乱企图复商。周公旦、太公望、毕公高、召公奭等人采取断然措施,在安排好内部事宜的同时,又令季孙公将潘邑东迁到洛阳以东的荥阳,保厘东土,为支援周公东征平叛做准备。在一切准备好后,周公亲自率兵东征平叛。经过三年苦战,杀了武庚和管叔,蔡叔被流放,又降霍叔为庶人,平定了叛乱。季孙公在此次东征平叛中积极配合周公,保厘东郊、寸土未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功勋。
成王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决定改建和重新调整诸侯国,改潘邑为潘国,季孙公因功被封为荥阳侯,在其国就爵称侯,并建成宗庙於荥阳。后裔以商为音,以荥阳为郡,子孙世袭,故我历代潘氏统宗世谱,均称季孙公世居河南省荥阳县安仁乡崇仁里,殁葬金鼎山罗汉献脐形。距今已有三千零五十一年。
季孙公配有两妻,生有五子。原配姜氏生两子即长子居仁、三子居杰,次配僖氏生三子:即次子怛,四子连,五子佶(无嗣)。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潘国被楚国吞并,季孙公十一代孙潘崇为报灭国之仇,在楚卧薪尝胆,助楚成王太子商臣夺位,杀了楚君,受封为楚国大夫。
潘崇 春秋时楚国人。字道安,楚成王时为太子商臣师。成王欲废商臣而更立子职。商臣闻之而未察,问潘崇,崇教以享成王宠姬江芈而勿敬。商臣从之,江芈怒,言宜君王之欲杀商臣而立职。后商臣听崇言,杀成王,自立为穆王(公元前625年),使崇为太师,且掌环列之尹。穆王十年(公元前616年),崇率兵攻麚国,至于锡穴(《左传》文公元年、十一年)。
据《姓氏寻源》的记载:“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崇公为潘姓始祖,”应属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