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越南兄弟發文尋祖

作者: pan_ws 发表于: 2012-04-14 17:22 查看: 219 回复: 2
pan_ws
pan_ws
楼主
2012-04-14 17:22
二房静耕祖迁往钦州的一支后人的线索 (繁體字版附後)
Pan_ws

一、从清末潘斯澜的《潘氏家谱序》中得知,村头有一支族人很久以前迁往钦州,并带走了旧族谱,从此村头潘氏许多年来都没有族谱,直到同治八年斯滢公受堂兄潘斯湖所托,千辛万苦重修了近代的第一本潘世德堂族谱,不过由于无法寻知年代久远的资料,所以之后的数次续修,族谱中失纪的东西很多,关于始祖的来源地也没有留下记录。所以很想寻找这股远赴钦州的族人,希望老族谱中的历史信息能侥幸地遗留下一些。后来在村中听仕六叔记述,说这股族人为二房静耕祖的后代,乃英兄也听说他们在钦州时也建祠供奉静耕祖,村头有族人曾在钦州寻找过他们,但渺无踪迹。于是我就抱着一丝希望,于去年9月份在潘氏宗亲网的广西分论坛上发寻亲贴,附上族谱中关于静耕祖子孙的情况描述,希望广西的宗亲有日能提供该支钦州族人的信息。最近,一位叫潘麒元宗亲很热心地提供了一则越南潘氏宗亲寻祖的消息,该消息发表在潘氏宗亲网海外分论坛上,内容如下:
题目:越南兄弟发文寻祖

潘氏 越南 胡志明市
您好
潘恩先生
我住在越南,很高兴认识你!我工作在越南鞋业越帝公司, 我正在修一卷家谱以传后代,因家谱都是手写我想换为电子档遇到一些困难,不知我们的家谱是否相同,如果相同那就方便得多了,谢谢! 以下一些内文
一世祖讳志安字悦榕
二世祖讳潘杰住前村
 三世祖讳道生住东村
 四世祖讳袁基住受梅
 五世祖荣住乐安生观育观觊观荗
六世祖讳观觊住静耕生广明
七世祖讳广明住德昭生天泽天举天锡天作
八世祖讳天泽住世恩生可和可庄可敬可节
九世祖讳可庄字必萝生守聪守言
十世祖讳守聪字子敏生宜玑宜宗宜秀宜玱
十一世祖宜琇字翰英生兆蛟兆鹗兆鲤兆麟
十二世祖讳兆麟字应祥国初由南板移来钦州八贴浪、配妻黄氏谥慈质生钦宇墓在贴浪那围地名坐西向东。

二、从上文寻祖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1。该支族人确实出自广东西樵百西村头村潘世德堂,很可能就是清光绪年间的潘斯澜在《家谱序》中所提到的那支带走老族谱迁往钦州的族人,当然由于年代久远,老族谱保留至今的可能性不大,而发文寻亲的这位族人如今是生活在邻国越南的南部重镇胡志明市。
2。从寻亲资料可以看出,该支族人迁往钦州的时间为明清交界之际,因为文中描述迁往钦州的为十二世祖兆麟,兆麟公至静耕祖(1414-1491年)之间相隔2百多年,即1644年清朝灭明,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之际,静耕祖的一支后人兆麟公带着家人和族谱,迁往西部钦州,而且带走族谱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担心战乱会波及到南海县西樵地区,如果战况惨烈,极可能会玉石俱焚,所有宗庙及族谱等历史资料都会毁于战火,所有让一支族人把族谱带往山区避开战火,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可惜战乱平息后该支族人大部分都没有重回故乡,一直漂泊在外,村头的潘氏族人也没能再看到明朝时的老族谱。
3。当年能够带走族谱,证明静耕祖这支后人在村中地位相当高,事实上静耕祖的两个孙子在当时村头潘氏家族中学历是最高的,即天泽公为明朝邑庠生,天举公为明朝郡庠生,即俗称的秀才,越南寻亲者的资料显示他是天泽公的子孙。由于同治八年以后的重修族谱对这支族人资料几乎全部失纪,所以说明在明清交界之际,为避战乱离开家乡迁往西部的这支族人数量不少,而且其中有一些人应该是为明朝政府服务的当地官吏。而1644年明灭亡时因拒绝归降满清而归隐山林的的明朝旧臣,确实很多,有些甚至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抗争。
4。根据这位旅居越南的本族后人提供的族谱信息,与我们的近代版族谱比较可以看到一些区别:
一世祖名讳一致,讳志安字悦榕;
二世祖讳潘杰,而村头记为潘祖杰,似多添了一字;
三世祖名讳一致,讳道生号东村;
四世祖讳袁基号受梅,而村头记为讳克基号爱梅,前者显得更有古风;
五世祖讳潘荣号乐安,而村头记作讳潘逸荣号乐蓭;
六至七世的描述与村头新族谱一致;
八至十二世的描述为村头新族谱失纪的部分。
世德堂24传孙 文生 2012-04-13 于广州
联系邮箱為 cuntoucun@126.com


西樵百西村头村潘氏探源网 http://blog.sina.com.cn/siyuanzu
(点击下划线网址部分可直接进入探源网主页)


-------------------------------------------------

(繁體字版)
二房靜耕祖遷往欽州的一支後人的線索
Pan_ws
一、從清末潘斯瀾的《潘氏家譜序》中得知,村頭有一支族人很久以前遷往欽州,並帶走了舊族譜,從此村頭潘氏許多年來都沒有族譜,直到同治八年斯瀅公受堂兄潘斯湖所托,千辛萬苦重修了近代的第一本潘世德堂族譜,不過由於無法尋知年代久遠的資料,所以之後的數次續修,族譜中失紀的東西很多,關於始祖的來源地也沒有留下記錄。所以很想尋找這股遠赴欽州的族人,希望老族譜中的歷史資訊能僥倖地遺留下一些。後來在村中聽仕六叔記述,說這股族人為二房靜耕祖的後代,乃英兄也聽說他們在欽州時也建祠供奉靜耕祖,村頭有族人曾在欽州尋找過他們,但渺無蹤跡。於是我就抱著一絲希望,於去年9月份在潘氏宗親網的廣西分論壇上發尋親貼,附上族譜中關於靜耕祖子孫的情況描述,希望廣西的宗親有日能提供該支欽州族人的資訊。最近,一位叫潘麒元的宗親很熱心地提供了一則越南潘氏宗親尋祖的消息,該消息發表在潘氏宗親網海外分論壇上,內容如下:
題目:越南兄弟發文尋祖
潘氏 越南 胡志明市
您好
潘恩先生
我住在越南,很高興認識你!我工作在越南鞋業越帝公司, 我正在修一卷家譜以傳後代,因家譜都是手寫我想換為電子檔遇到一些困難,不知我們的家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那就方便得多了,謝謝! 以下一些內文 :
一世祖諱志安字悅榕
二世祖諱潘傑住前村
 三世祖諱道生住東村
 四世祖諱袁基住受梅
 五世祖榮住樂安生觀育觀覬觀荗
六世祖諱觀覬住靜耕生廣明
七世祖諱廣明住德昭生天澤天舉天錫天作
八世祖諱天澤住世恩生可和可莊可敬可節
九世祖諱可莊字必蘿生守聰守言
十世祖諱守聰字子敏生宜璣宜宗宜秀宜瑲
十一世祖宜琇字翰英生兆蛟兆鶚兆鯉兆麟
十二世祖諱兆麟字應祥國初由南板移來欽州八貼浪、配妻黃氏諡慈質生欽宇墓在貼浪那圍地名坐西向東。
二、從上文尋祖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資訊:
1。該支族人確實出自廣東西樵百西村頭村潘世德堂,很可能就是清光緒年間的潘斯瀾在《家譜序》中所提到的那支帶走老族譜遷往欽州的族人,當然由於年代久遠,老族譜保留至今的可能性不大,而發文尋親的這位族人如今是生活在鄰國越南的南部重鎮胡志明市。
2。從尋親資料可以看出,該支族人遷往欽州的時間為明清交界之際,因為文中描述遷往欽州的為十二世祖兆麟,兆麟公至靜耕祖(1414-1491年)之間相隔2百多年,即1644年清朝滅明,天下大亂,改朝換代之際,靜耕祖的一支後人兆麟公帶著家人和族譜,遷往西部欽州,而且帶走族譜的原因極有可能是擔心戰亂會波及到南海縣西樵地區,如果戰況慘烈,極可能會玉石俱焚,所有宗廟及族譜等歷史資料都會毀於戰火,所有讓一支族人把族譜帶往山區避開戰火,確實是一種明智之舉,可惜戰亂平息後該支族人大部分都沒有重回故鄉,一直漂泊在外,村頭的潘氏族人也沒能再看到明朝时的老族譜。
3。當年能夠帶走族譜,證明靜耕祖這支後人在村中地位相當高,事實上靜耕祖的兩個孫子在當時村頭潘氏家族中學歷是最高的,即天澤公為明朝邑庠生,天舉公為明朝郡庠生,即俗稱的秀才,越南尋親者的資料顯示他是天澤公的子孫。由於同治八年以後的重修族譜對這支族人資料幾乎全部失紀,所以說明在明清交界之際,為避戰亂離開家鄉遷往西部的這支族人數量不少,而且其中有一些人應該是為明朝政府服務的當地官吏。而1644年明滅亡時因拒絕歸降滿清而歸隱山林的的明朝舊臣,確實很多,有些甚至參與了反清複明的抗爭。
4。根據這位旅居越南的本族後人提供的族譜資訊,與我們的近代版族譜比較可以看到一些區別:
一世祖名諱一致,諱志安字悅榕;
二世祖諱潘傑,而村頭記為潘祖傑,似多添了一字;
三世祖名諱一致,諱道生號東村;
四世祖諱袁基號受梅,而村頭記為諱克基號愛梅,前者顯得更有古風;
五世祖諱潘榮號樂安,而村頭記作諱潘逸榮號樂蓭;
六至七世的描述與村頭新族譜一致;
八至十二世的描述為村頭新族譜失紀的部分。
世德堂24傳孫 文生 2012-04-13 于廣州
聯繫郵箱為 cuntoucun@126.com
西樵村頭村潘氏探源網 http://blog.sina.com.cn/siyuanzu
(點擊下劃線网址部分可直接進入西樵村頭村潘氏探源網主頁)
pan_ws
pan_ws
#2
2012-04-14 22:56
(注:1644年清兵占领北京,推翻明朝建立满清政府,1649年清朝任命尚可喜为平南王,命其带兵南征广东。1650年2月,清兵开始围攻广州城,激战九个月,广州城破。清兵屠城十二天,广州城前后几十里范围数十万人被屠杀,全城仅留下一些僧人收集和焚烧死者,场面十分惨烈。)

==================================

(注:1644年清兵佔領北京,推翻明朝建立滿清政府,1649年清朝任命尚可喜為平南王,命其帶兵南征廣東。1650年2月,清兵開始圍攻廣州城,激戰九個月,廣州城破。清兵屠城十二天,廣州城前後幾十裏範圍數十萬人被屠殺,全城僅留下一些僧人收集和焚燒死者,場面十分慘烈。)
pan_ws
pan_ws
#3
2012-04-15 21:31
寻祖的越南族人说到“十二世祖諱兆麟字應祥國初由南板移來欽州八貼浪”,其中“国初”是指清朝初年,与清初1650年清兵在广州大屠杀的时间有些吻合,1644年清朝在北京正式立国。而“移来欽州八貼浪”中,据说贴浪在钦州城西南方约180公里的位置,即今天越南境内,在明朝时,越南北部属于中国的管辖范围。 Pan_ws 2012-04-1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