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寻祖山东武城徐庄地理位置
作者: 潘家山
•
发表于: 2011-02-10 11:55
•
查看: 678
•
回复: 11

潘家山
楼主
2011-02-10 11:55

潘家山
#2
2011-02-10 11:58
1993年10月9日,撤销武城县梁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武城镇。1993年10月27日,撤销武城县鲁权屯乡,设立鲁权屯镇。 1994年11月24日,撤销武城县滕庄乡,设立滕庄镇。 1996年6月3日,撤销武城县祝官屯乡,将原祝官屯乡的祖寨、梁寨、范庄、韩寨、陈衣庄、后王庄、冶庄、前王庄、祝官屯9个行政村划归老城镇管辖;田庄、董白三、徐庄、谭庄、北王庄5个行政村划归甲马营乡管辖,行政区划变更后,老城镇和甲马营乡的行政区域界线以德政发[1996]62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函民字[1996]27号)。 1999年,武城县辖5个镇、8个乡:老城镇、武城镇、四女寺镇、滕庄镇、鲁权屯镇、杨庄乡、李家户乡、马庄乡、大屯乡、董王庄乡、郝王庄乡、蔡村乡、甲马营乡。 2000年5月8日,武城县撤销郝王庄乡、蔡村乡,以原郝王庄乡、蔡村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郝王庄镇,镇人民政府驻原郝王庄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四女寺镇、马庄乡,将原四女寺镇的行政区域和马庄乡的胡家洼、潘庄、代官屯、南郑庄、小史庄、张郭秦、小贾庄、朱庄等8个村划归滕庄镇管辖,将原马庄乡的其它村划归鲁权屯镇管辖;撤销董王庄乡、大屯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武城镇(鲁政函民字[2000]33号)。 2000年,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总人口361179人,各乡镇人口: 武城镇 107450 老城镇 41313 膝庄镇 51678 鲁权屯镇 36484 郝王庄镇 40773 杨庄乡 20232 李家户乡 30282 甲马营乡 3296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8年6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武城县滕庄镇和鲁权屯镇实现合并,原滕庄镇行政区划划入鲁权屯镇管辖,武城县现辖4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 2010年7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武城县甲马营乡和杨庄乡撤乡设镇,武城县现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

潘家山
#3
2011-02-10 11:58
去过武城县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县有三个地名很有意思,县城被称为“新城”,县城东南有个乡镇过去叫旧城,在运河边还有一个老城镇。初到武城的外地人每每被这三个地名搞得不得其解。其实,这三个地名的由来源于武城县治在历史上的多次变迁。 “武城”一名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夏朝,《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战国时期,东武城是赵国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地处赵、齐两国交界的前沿。《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由此可以想见该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时,因赵国境内的山西定襄也有一个武城,故加“东”字予以区别,这是“东武城”最早出现的名称。西汉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东武城属之,为郡辖14县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封济南王刘德为武城侯。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为清河郡所辖六县之一。前秦时,秦王符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县治驻地移至汉信城县旧城(即今南宫县悬空村),撤消在该城治所的清河县,将其县域并入武城县。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旧城复置清河县治所,武城县治所重新迁回今故城县瓦子庄附近。因此处地势低洼,不断雨涝成灾,于唐代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将武城县城治所南移九公里,即今故城县关庙村附近。此时,武城县域包括今故城县南部饶阳店乡、赵行乡以南八个乡,武城县西北部甲马营乡一带,清河县东北部的张宽乡、连庄乡、渡口驿乡等。至宋代大观年间(公元1108年—1109年)运河西决,武城县城被河水淹没,其治所随迁至运河东岸,即今武城县老城镇,自此以后一直未再变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城县政府驻地继续在此设置。1956年3月,武城东邻的恩县撤消,原恩县区域大部分划归武城县,其中包括恩县在明代时期的县治即旧城镇。1965年调整行政区划,经冀鲁两省协商,报请国务院批准,以卫运河为界,河西为河北,河东为山东,将武城县所辖河西部分划归故城县,将故城县所辖河东部分划归武城县。1973年卫运河拓宽,将武城县城向东北方向迁移20公里,重建新县城,即旧城西北1.5公里处。1984年,旧城公社改称武城镇;原县城所在地城关公社改称老城镇;人们到今天还习惯地把新县城称为“新城”。

潘家山
#4
2011-02-10 11:59
武城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四次黄河改道夺卫运河,经武城转天津入渤海,故地貌四周地势较高,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并形成高、坡、洼三种地形。地面高程饮马庄30.5米(以大沽口为基面,下同),胡家洼21.8米,自然坡降为1/6000。武城地处海河水系卫运河流域,县内河流属过境河与季节性间歇河。西北两面有卫运河、四女寺减河,中间六五河贯穿全县;旧城河、六六河、利民河等支流交错,互相连接。武城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冷热干湿区别显著,四季分明,县内气候条件相同。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年均日照2617小时,日照率58%。全县平均无霜期203天。降水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西部、北部居多,东部、南部较少

潘家山
#5
2011-02-10 11:59
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西北隔京杭运河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清河县相望,南连夏津、聊城,东接平原县,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为两省三地六县交汇之地,是鲁冀边界的重要交通枢纽。武城对外交通方便快捷,县城距济南机场约1.5小时车程,距天津海港约2小时车程,距北京约3小时车程,距青岛海港约4小时车程,紧邻京沪、京九两大铁路干线和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德州出口距武城仅5.6公里。105国道、德商一级公路、郑夏公路贯穿南北,临武公路横跨东西。即将开工的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跨越全县大部分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武城成为德州和山东的“西大门”。

潘家山
#6
2011-02-10 12:01
武城地处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汇处,现今仍有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四女寺槐荫清风、窦建德点将台、山西会馆、圣人王道墓、陈公堤、姑嫂坟等文化遗存皆出于运河两岸,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孙伏伽、唐代武状元崔圆、祖孙状元崔岘崔胶、兄弟状元崔昭纬崔昭矩、圣人王道、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等名公巨卿都是武城人。“四女寺的传说”、“武城旋饼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杠舞”和“运河号子”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潘家山
#7
2011-02-10 12:03
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上的武城县是个美丽的弦歌古郡,沉积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这里有许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明清时期武城县就有远近闻名的武城八景,这些景点使来往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大加褒扬,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赋。八景分别为: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桃园春色、柳林秋霁、龙弯烟树、运河风帆、弦歌台榭、唐槐宋杜,后又有原恩县划归来的4个景点是贝野长堤,平沙落雁,漳南月夜,槐荫清风。 一、大寺晚钟:旧县志标明“大寺晚钟”为一景。其蕴意闻大寺钟声可惕励县民勤劳精进、修德之意。大寺(即释迦寺)位于县城东门里,于孔庙东侧,一路之隔。破落庭院,有殿无院墙,殿堂坚固非常。栋梁已旧,雕刻之花鸟虫兽,戏曲传奇,许多故事,仍可见其过去美轮美奂之幻景。寺院有一古槐,树虽苍老,而枝叶扶疏,圆阴覆地。树下高架悬一大钟,附近村民籍此辨别更次。寺东为庞大之水塘,与护城河相连,父老均称为大寺湾,积水终年不涸。炎夏季节,青少年来此戏水,泳罢齐集大槐树下纳凉稍憩,均喜抚敲大钟,声音低沉,隆隆不绝耳,颇能发人深省。清代乾隆时武城知县骆大伟(宣城人)有《大寺晚钟》五言排律赞美诗曰: 山烟澹欲瞑,林际度疏钟。 清梵遥相和,寺门深几重。 鲸音铿碧海,霜信落秋峰。 冉冉风鸣谷,沉沉月照松。 道心生寂历,禅悟待从容。 听罢夜无寐,空阶独倚筇。 二、饶阳古塔:《武城县志》记载,古塔高七层,其制甚古,在城北三十里,有市曰饶阳。《武城县新志》记载,塔建于唐代。塔位于该村西南隅,共七层,青砖平砌而成,高大数丈,底层可容数十人住宿,塔貌古老,仍坚固异常。塔砖稍腐蚀,巍然耸立,塔角悬铃,有殿无锺,风吹无声矣。明代洪武时武城名士王士嘉有诗曰: 浮屠何代建,峭拔入云端。 绝顶登临处,摩娑星斗寒。 清代乾隆时武城县知县骆大伟有五言排律赞曰: 荒寺浮屠旧,摩空势上腾。 房山斜石笋,岱麓远峰棱 洗劫还初地,孤危尚数层。 虚窗云幔护,绝顶鹤巢增。 尘土飞难到,风铃语或冯。 剧知非雁塔,眺望喜同登。 (注1964年区划,饶阳店划归故城县。) 三、桃园春色:清乾隆《武城县志》记载,在甲马营北,春时桃李盛开,芳香袭人,士人呼为小洛阳。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清代诗人邹坤有五言排律《桃园春色》赞曰: 迟日园林好,芳菲满目前。 嫩红花破口,新翠柳垂肩。 蝶翅香尘染,莺歌晓树传。 晴光舒绣陌,淑气霭遥天。 共醉黄垆酒,高吟白玉鞭。 仙家知不远,身在武陵边。 又有清代诗人苏凌云诗曰: 疑云疑锦绘春风,和露和香醉软红, 欲向九重瞻早色,一枝先探洛阳中。 四、柳林秋霁:清乾隆《武城县志》曰:柳林秋霁即城南河浒,旧为柳林铺也。清代武城知县唐廷贶有五言排律《柳林秋霁》赞曰: 堤柳阳初散,晴空雾乍开。 蒹葭含宿润,原野净纤埃。 坐听寒蝉噪,遥看塞雁来。 林间疏叶下,天外远砧催。 云敛山客度,风轻水面洄。 不辞延矗久,屐齿印莓苔。 五、龙湾烟树:明史《武城县志》载,龙湾烟树在河东,明时于此设有大龙湾等铺。烟雾缭绕,绿树成荫,景色秀丽。现龙湾村地处武城县新县城西10公里,有一庞大的县级粮食市场,处于临清至德州的要道,十分繁华。清代诗人钟华有五言排律诗曰: 嘉树郁葱葱,轻烟罩白龙。 叶深疑雨暗,枝密带云封。 鸟雀群栖惯,樵苏少经容。 粘天青盖洄,西岸翠帷重。 摇拽当青诏,婆娑想碧峰。 到来幽意惬,不惜日高春。 六、运河风帆:在武城县东北五十里水程的郑口,南北粮船官舫往来不断,帆樯浮动,来往船只扬帆竞流,如一字雁阵,风景不亚吴楚。清朝诗人米璋(武城人)有五言排律赞曰: 盈盈春涨满,习习好风生。 估客摊钱戏,皇华衣绣行。 鸥凫分上下,帆席任纵横。 落影遮堤柳,排空喷海鲸。 坐看新月涌,来趁早潮平。 欲借扶摇势,蓬莱计几程。 七、弦歌台榭:《山东省武城县新志》记载,弦歌台榭高九尺,方圆数百坪。上有子游(言偃武城宰)祠,创始不可考,在旧县(今城西)十里许子游庙村,有石碑,亦乾隆三年知县胡良显立。相传弦歌台榭为孔子大弟子子游在此教书育人的场所。子游祠殿堂五间,后有寝堂,殿堂及东西庑为教室,弦歌台榭为学生活动场所。弦歌台榭北为行杖里村,相传是子游为武城宰时曾杖不规之人于此,后因以名其里(旧县志),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湖南人,天顺进士,吏部尚书)过子游祠有“武城怀古”,诗曰: 野堠东连鲁,荒城北带河。 远山藏雨暗,老树得霜多。 古邑今如此,贫民奈尔何。 使舟栖泊近,侧耳听弦歌。 八、唐槐宋杜(旧志谓古木凌霄):《武城县志》记载:唐槐宋杜位于县城西八里齐庄村之玉皇庙前,有古树二株,一槐一杜。槐为唐朝所栽,杜则系宋时所种。槐须五人环抱,高十数丈,在平原地带有此巨树实为罕见,亦为一大奇观。树根部交叠,弯曲纵横,犹如蟠龙。根底一洞,伏巨蛙如碗,全身白色,天将雨则鸣,盛暑村人树下纳凉往往见之。杜梨树异常高大,惟亦需数人合抱,枝叶繁茂,开花时尤美。花朵大于一般杜树之花,远看一片粉白,近闻清香宜人,结果累累,密如串珠,树龄数百年仍如此繁茂,景观实不多见。武城诗人齐凤德有《古木凌霄》七言诗一首云: 卫河之西村偏东,苍翠重叠接云烟。 是何树木饶古意,槐杜分列王殿前。 村中父老尚有知,相见依依话当年。 槐植唐代贞观世,杜生宋朝南渡间。 九、平沙落雁:《恩县志》记载,在县西二十里的东沙河古代称屯氏别河,因鸿雁时常聚集沙滩芦苇间,故名。明代嘉靖年间的恩县名士,时任河南参政的左杰,有五言排律赞美诗《平沙落雁》一首: 郊原闲眺望,层沙郁分披, 嗷嗷集鸿雁,肃肃振羽仪。 衔芦惯避险,来往亦知期, 不惜双翮冷,但悲物候移。 所志在寥廓,宁畏网罗欺。 徘徊云汉上,逍遥湘水湄。 寄言野田雀,无用苦猜疑。 另有清雍正时恩县知县陈学海七律一首: 浩荡晴川胜入瀛,来宾雁陈落沙平。 芦花滩上开新径,野水矶边笃旧盟。 夜月离离关塞梦,秋风瑟瑟楚江情。 渔人切莫吹茄叶,怕动乡心返故城。 十、漳南夜月:《恩县志》称,在县西北六十里漳南镇,有土阜丈余,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俗传为刘黑闼起兵台,因台的四周被水环绕,每至月末的夜晚,无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实为一大奇观。明代河南参政左杰有五言排律诗赞曰: 皎皎中天月,扬辉照高楼, 漳南水乡地,超旷仍清幽。 每逢三五夕,圆影早已浮。 蟾光凝五魄,桂华缀金瓯。 吟眺当及时,驰光不可留。 虚盈有定理,万古同一秋。 晕落还复生,安用淮王谋。 谦谦乃贞吉,履满增殷忧。 清代恩县知县陈学海亦有七律诗《漳南月夜》赞云: 漳南泽畔产明沙,晦朔光腾胜月华。 不惹痴仙来捉影,但容骚客去乘槎。 春江白练浮云魄,秋浦苍烟带晚霞。 黑闼台空人不见,至今徒自怨哀笳。 十一、槐荫清风(又名四女遗槐):《恩县志》记载,在县西北五十里四女树(今四女寺)镇。相传,槐树为汉代傅氏四姊妹超升前亲手所植。四槐于寺前亭亭玉立,株株枝繁叶茂。花开时节,清风徐来,沁人心脾。明代恩县名士,河南参政左杰有五律诗《槐荫清风》云: 水绕千家市,庭留四女槐。 青云连叶密,淑气促花开。 日晚玄蝉集,秋深鸟鹊来。 西风几摇落,根干尚堪栽。 十二、贝野长堤:即陈公堤,在武城县东部,为宋代河南滑县知州陈尧佐筑之,以障黄河之水西溢,故名陈公堤。自河南滑州至山东千乘全长一千多里,贯武城全境。远望势若长虹,尤为壮观。清代雍正时恩县知县陈学海有诗《贝野长堤》曰: 望人修堤一带迷,造堤人去柳成蹊。 烟连秀野千家麦,势障黄河万倾泥。 草长平湖春浪阔,渔归小艇夕阳低, 苍桑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

潘家山
#8
2011-02-10 12:56
相传“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三户姓徐、贾、张的。徐氏建庙,张氏修道,贾氏打井。原名徐贾庄,因贾氏绝后,改称徐庄。德州市武城县甲马营乡

潘家山
#9
2011-02-10 13:07
清乾隆《武城县志》记载,在甲马营北,春时桃李盛开,芳香袭人,士人呼为小洛阳。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清代诗人邹坤有五言排律《桃园春色》赞曰:
迟日园林好,芳菲满目前。
嫩红花破口,新翠柳垂肩。
蝶翅香尘染,莺歌晓树传。
晴光舒绣陌,淑气霭遥天。
共醉黄垆酒,高吟白玉鞭。
仙家知不远,身在武陵边。
又有清代诗人苏凌云诗曰:
疑云疑锦绘春风,和露和香醉软红,
欲向九重瞻早色,一枝先探洛阳中。
每遇花开,朵朵桃花挂满露珠,朝来花、霞相映,晶莹闪亮,煞是好瞧。有诗赞曰:
云空露滴桃园曙,袂拂金茎野日红,
润裳芳菲明瑞蔼,清浮冶艳依东风。
朱叶满树歌齐苑,玉液倾怀忆汉宫。
湛湛琼浆花下湿,河阳佳兴凡人同。
迟日园林好,芳菲满目前。
嫩红花破口,新翠柳垂肩。
蝶翅香尘染,莺歌晓树传。
晴光舒绣陌,淑气霭遥天。
共醉黄垆酒,高吟白玉鞭。
仙家知不远,身在武陵边。
又有清代诗人苏凌云诗曰:
疑云疑锦绘春风,和露和香醉软红,
欲向九重瞻早色,一枝先探洛阳中。
每遇花开,朵朵桃花挂满露珠,朝来花、霞相映,晶莹闪亮,煞是好瞧。有诗赞曰:
云空露滴桃园曙,袂拂金茎野日红,
润裳芳菲明瑞蔼,清浮冶艳依东风。
朱叶满树歌齐苑,玉液倾怀忆汉宫。
湛湛琼浆花下湿,河阳佳兴凡人同。

潘家山
#10
2011-02-10 13:20
明代南京户部尚书李廷相,明代河南濮州(今河南濮阳)人,字梦弼,弘治进士,官至尚书,善诗文、好藏书、卒谥文敏。路过武城县甲马营时作诗曰:
《过甲马营有感》
甲马营中秋气高,赵家南渡火光销。
桓曹只解窥神器,天子元来自有谣。
《过甲马营有感》
甲马营中秋气高,赵家南渡火光销。
桓曹只解窥神器,天子元来自有谣。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