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冤屈潘金莲
—清河县实地历史调查
( 潘建民 潘中天)
[size=10.5pt][/size]
潘,祖先赋予我们的姓氏。
千百年来潘氏子孙秉承着先辈们耕读传家,忠诚报国的光荣传统。在炎黄文化的长河中,书写着自己厚重忠贤的历史。
自西周季孙公挥戈鏖战牧野,历春秋楚相潘崇,西晋文豪潘岳,宋朝开国大将潘美,明代治河功臣潘季驯,大清史学修撰潘来。至共和国英雄汉年。三千年历史,代代不乏贤达志士。
潘,我们的姓。
爱她如同爱护我们的脸面和眼睛一样。不容任何人歪曲和诽谤,泼污涂垢!
然而却有被历史上的一些文人墨客恶意扭曲。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就是被施耐庵完全歪曲了女性代表人物。
在2009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武松兄弟与清河县的历史调查之后,世人对《水浒传》中人物的真实性,开始了重新的认识。
作为潘氏子孙,我们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于2010年4月15日河南省潘氏宗亲会代表潘建民、潘中天、潘晨等一行驱车四百多公里,来到河北省清河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和清河县政协领导及当地史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再一次证明了武植和潘金莲是被文学演绎严重歪曲了的历史人物。
一、访武植后人,明历史真相。
4月15日下午两点,建民一行四人来到清河县武松中路的武植祠堂。武氏祠被郁郁葱葱的小松柏环抱,给人一种历史真实难改,生命之树常青的象征.
武植的第24世孙武书常接待并介绍了有关武植的真实历史情况。
武植的第24世孙武书常接待并介绍了有关武植的真实历史情况。
1、关于武大郎(武植)和潘金莲
清河县城东四公里武家那村,绿树红墙掩映之下,一座风格古朴的院落,
就是武植祠和武植古墓。在墓前修建碑楼,碑上写道: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的第24世孙武书常介绍说:
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开时,发现楠木悬棺。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以上,从根本上否定了施耐庵笔下的 “三寸丁,谷树皮”形象。
始迁祖武大郎一开始迁过来之后,就在我们邻村潘家的染坊里当学徒。他不怕吃苦,吃苦耐劳。白天学习染布的手艺,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他习文练武。在习文练武和学徒过程中,他刻苦认真,比较用功,也比较灵活,所以这就得到了潘家老板的赏识,就把他们家的大家闺秀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当然武大郎也不负众望,进京赶考,一举取得了进士的资格,才到了山东聊城地区的阳谷县做了县令。
由此,我们知道:
⑴ 真实的武大郎并非《水浒传》里所编造的“三寸丁、谷树皮”。而是身高一米八的英俊青年。
⑵ 真实的武大郎更不是卖炊饼的货郎。而是文武清廉阳谷知县。
⑶ 《水浒传》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并非是武大郎的真实形象。
我们一行专程拜访了清河县黄金庄的潘氏后人潘福顺,在潘福顺家里看到了珍藏七百多年的传世《潘氏家谱》中记载:始迁祖彦宾,明永乐戊子科乡试授直隶松江通判。可见当地潘氏家族在明初的确是一个大户人家,至于潘金莲是不是黄金庄的潘氏之后,潘氏家谱中没有记载(因为古时女子不入家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