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名的传说与潘仙观词

作者: 碧海诚峰 | 发布时间: 2010-03-29 13:20 | 查看: 564 | 回复: 1
回复列表 (2)
碧海诚峰
碧海诚峰
第 1 楼
发表于 2010-03-29 13:20

传说,广东省广州,古时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衣,骑着五色羊,带着每茎六穗的稻谷,来到越秀山上的楚庭(亭),口称“愿此闤阓,永无饥荒”,随即腾空而去。留下的五只羊则变化为石。故广州又有“羊城”、“穗城”之称。无独有偶。位于粤西的茂名,其地名的得来,同样与传说中的仙人有关。

传说,西晋末,在今高州一带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学易明诗,治病救人,后得道成仙,于西山(今观山)驾石船飞升仙游而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活动过的地方叫茂名。历史上的潘州、茂名县,今天茂名市名的由来,无不陈陈相因,与他有关。明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志》记载有:“晋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土奕棋,立观久之。道士曰:‘子亦识此否?’对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士可其说。因语之曰:‘子顶骨贯生门,命轮齐曰月,脑血未减,心影不偏,修炼则可轻举。’授以黄精不死之方。遂于东山炼丹而上升。”“后千有余年,孔镛来守高凉”,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笔架山,因而在笔架山上创建了一座“潘仙亭”,以资纪异。并赋《石船丹灶》诗曰:共说丹砂可驻颜,仙翁何不久人间?石船藓合年年在,丹灶云封日月闲。亭宇已成新岁月,乾坤犹自旧江山。我来欲问长生诀,辽鹤何时海上还。

明成化元年(1465年),任高州知府的孔镛还撰了《潘仙坡记》,立于“高凉郡东”,说“潘茂名学仙炼丹于此,尚存石船丹灶,今蔽于榛秽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县胥学韶曾于此建“仙迹亭”。明崇祯十年(1637年),知府姚继舜更辟坡扩亭。亭首有丹灶遗迹,土微突起而坚硬,有二穴,穴口大如盆。据说,穴洞若被坭土杂物填塞,次日晨则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后废,换以砖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高约九尺,宽约六尺。丹灶旁有一大石块,以砖砌基础承了起来。那便是石船的遗迹。今高州城东门冼太庙左右仍有潘仙祠。丹灶已毁。明代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有诗咏潘茂名在潘坡炼丹的《潘坡丹灶》:地有东郊胜,溪山信可夸。偶来因问俗,何意觅仙家。 洞倚千寻古,炉蒸五尺霞。至今流水上,时或见桃花。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志士写的《广东新语》卷五“石语”篇,记载有石船: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两端微起若荷花叶。长八尺有半,广四尺。又有石篙一,在云炉洞,长二丈许。相传为潘茂名真人遗物。予有《石船铭》云:至人餐石,以刚为柔。至人乘石,以沉为浮。风将气御,水以神游。鞭蕖一瓣,泛泛如舟。 虚无之滓,为尔长留。屈大匀又有《后高凉曲》咏“潘仙石船”:不见仙人驾石船,鉴江秋水正连天。石篙撑折三千丈,愁绝蓬莱路渺然。石船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面目渐起变化。后被托儿所埋于地下,在建新楼时挖起破碎。现仅存一碎块,长约二尺,宽约一尺余,置于冼夫人庙门阶前。

“潘坡丹灶”和“石船苍藓”,是旧“高凉八景”中的两景。历代不少骚人墨客,对石船丹灶曾留有吟咏。如明郑阜义诗:仙家鸡犬去无存,丹灶空余火不煴。万古灵踪何处觅,淡烟荒草暗孤村。短棹孤帆远远开,潘仙何处问蓬莱。如今化作沧浪右,春雨年年长绿苔。相传潘茂名提炼丹膏时,对水要求十分讲究,为此,他在他的草药种植园内(今高州城东门外的荖园村)开凿一口水井,让它与龙山水脉相通,使井内流出的都是龙涎之泉,专作炼丹之用。宋《太平寰宇记》有载:“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这,与诸水异。力士奏取其水归朝。”

传说潘茂名上东山取药,下潘坡炼丹时,烟通鉴江西岸观山上的玉井则为白烟,烟通观山稍北一里仙算岭上的金井则为黄烟。观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飞升处,故又名升真冈。“山旧有升真观,既圮,石香炉犹存。”明太守张邦伊即其遗址建观山寺。寺右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固井堙,久沦榛莽。崇祯二年(1629年),邑人李为相睿复,构亭于其侧,以志灵迹”(见《茂名县志稿(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观山之东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清高州府蒋应泰有《观山怀潘仙诗》等,雷州参将潘拱宸也有《观山有怀潘仙诗》,均见于旧《高州府志》或《茂名县志》。与观山隔江相对,有“仙易亭”,亦是纪念潘仙的遗迹,今已不存。清阮元监修的《广东通志》,对仙人潘茂名也有记述。
潘文光
潘文光
第 2 楼
发表于 2010-03-29 21:31

谢谢分享~~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