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山西移民可信度有多高?
作者: 中天 | 发布时间: 2010-03-15 20:36 | 查看: 353 | 回复: 1回复列表 (2)

中天
第 1 楼
发表于 2010-03-15 20:36
明初山西移民可信度有多高?
中原的姓氏家谱大都写祖籍山西洪洞。若据此,大部分是山西移民。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河北人口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4030450人,比河南、河北的人口总和还多30万人。有人研究人口变化,得出结论,明初河南有移民迁入120万。还有说移入河南93万,入山东121万人,入河北41万人。山西共移出300万,剩100万。
从山西向外地移民移民的次数,学者们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山东嘉祥县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全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滕县地名办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发现,该县共有自然村1265个,设置时间分别是战国前34个、汉代4个、隋代4个、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新中国建国后26个。从战国至今2000多年中,明代只占260多年,可在明代设置的村庄竟在半数以上,这足以说明当时移民之众。
传说很多,有叶有莄的分析研究也不少,到底山西洪洞移民可信度多高?
有人提出对洪洞移民提出质疑,摘取部分:
-----------
从姓氏分布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北(山东、河北)大规模移民东北,姓氏分布非常相似,然而却很难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华北的情况,袁义达张诚 根据几百年来中国姓氏的变化绘制出的明今人口迁移图与传说大相径庭。
袁义达 张诚还以升为单位分析了人口的群体遗传,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长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云、贵又是一个亲缘系统,长江下游的江浙苏皖(南部)又是一个系统;广东、广西,福建则构成华南系统。
从姓氏的反展变化和遗传的方面,现在都看不出,明朝的移民对华北地区造成的大的变化,因为这个地区宋辽金元和明清姓氏分布没发生太多变化,之前和之后都与西部的晋、陕不同。
现在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在金元时期做官的,自然家谱记得详细,那些没作过官的土著百姓,明清只得假托一个来历,所以出现了地名混乱的情况。
所以,山东地区,特别是中部和东部地区,真实的土著人口应当站到至少 2/3 到 4/5 。这一点,已从遗传学和姓氏分布上得到了一定的佐证。
所谓很多山西洪桐县,云南四川,乃是明代甚至是清代家谱假托的地名,所以会出现地名惊人的相似而且还早不到实际地点。比如刘镛老先生,家谱早已被毁,直到清代做官后重新修的家谱,可信度可见一斑。
“洪洞移民”说在明之前就有渊源,原因未知。
所谓洪洞移民的家谱不可信,具体来源地模糊笼统,修编时间距明初移民时久。
研究人口数量变化存在问题,元末中原战乱与灾荒,减少人口不全为死亡,逃难者数量肯定不少,待灾难过后,返乡人口不可忽略。比如,上世纪上中年代,河南不少逃荒至陕西,后来很多回乡,参见刘震云《温故1942》。请南方朋友帮忙,我想了解现在南方家谱中记载的是元末从中原移去有多少?

憨头惑惑
第 2 楼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