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萌(今深圳万丰村)潘氏

作者: 潘喜辉 | 发布时间: 2010-02-08 00:58 | 查看: 614 | 回复: 3
回复列表 (4)
潘喜辉
潘喜辉
第 1 楼
发表于 2010-02-08 00:58

  沙井的北部原是一片港灣,茅洲河從這裏注入合瀾海,海水直達大鐘山(今萬豐大邊山)的山脚下,是天然的避風港,很多祖籍爲陽江、番禺、順德、南海等地的蛋民到此躲避臺風,這裏逐漸成了蛋家人的聚居場所,人們稱它爲蛋家萌。

  蛋家即是蛋民,又被稱爲“龍户”或“艇户”,他們以船爲家,在港灣和江河沿岸過着捕魚及航海的水上生活。在鹽民的眼裏,這些人就像他們測試鹽滷的鷄蛋,長年累月浮於海上的,故被稱爲蛋民。人類學證實,蛋家人不屬於一個獨立民族,是南方歷代流散入江海里的人群逐步融合演變而成,是一個複合體,經民族識别被確定爲漢族,改稱水上居民。蛋家不被陸地的居民所接受,白天可以上岸出售魚蝦,晚上是要回到船上睡覺的。由於許多蛋民到岸上固定的場地出售魚蝦,一時間成爲了遠近聞名的海鮮市場,叫蛋家萌墟。

  元代,從南方元朗的屏山一支鄧姓的人家看中了這個風水寶地,遷到這裏定居。這支鄧姓是元朗一帶的名門望族。據《鄧氏族譜》記載,鄧符協於宋雍熙乙酉二年登進士,授廣東陽春縣令,卸任後,遊覽至新安岑田圭閣山下(今香港錦田)一帶,因感其風景秀麗,遂定居於此地,被尊爲錦田一世祖。南宋年間,符協公之重孫從光(萬裏公)遷徙到元朗的屏山。元代,其分支繼遷歸德場蛋家萌。隨著人口的繁衍,家族日益强大,蛋家萌就變成了鄧家萌。後遷至福永塘尾,繁衍至今。

  現在萬豐村後山北坡處還有鄧氏四世祖益遜公墓,坐南朝北,於清乾隆甲子末冬重修,墓葬前部爲半圓形拜臺,直徑6米,中間爲三級矩形案臺,後部爲近圓形祭臺,南北進深2.5米,東西寬約2.7米,墓葬總進深約9.4米,寬約6米,祭臺後部中間有清乾隆甲子(1744年)未冬重修墓碑。碑立於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圭首長方形,高約1.2米,寬0.6米,厚約0.2米,碑文爲陰刻楷書,自右而左共六列:“公諱益遜,乃萬裏公次元禎之孫也。宋舉選貢,授新州儒學教授,階從政郎,元配置宜人廖氏,男光大,居原石井,係出皇姑,孫勤可、敬可、宗可暨宜人同穴,墓於本山子向兼午之原。四世祖考益遜鄧公,妣廖氏宜人之墓,乾隆甲子未冬穀旦,東新裔孫重修立碑”。

  據《寶安懷德潘氏族譜》記載,南宋之際,潘仲鑑自南雄上朔村遷至南海,繼徙東莞靖康,終卜居東莞學前。元代,潘英甲由學前遷居福永懷德鄉,篳路藍縷,開基立村,被尊爲寶安潘氏一世祖。潘英甲,字鬥宇,號昌南,娶徐氏,生有四子:潘文峰、潘章峰、潘彦峰、潘遐峰。

  潘文峰娶鄧氏,生潘宏子。潘宏子,號榜山,娶陳氏,生四子:潘禮和、潘禮敬、潘禮智、潘禮信。

  潘禮敬,號樂静,娶何氏,生潘觀察、潘義察,繼配陳璉姑母陳氏,生潘文察、潘理察、潘順察。潘禮智,號龍屏,元末遷鄧家萌,開基創業,惜無子,過繼潘禮敬次子潘義察爲嗣。

  潘義察(1382—1460),號淡軒,天性廣淳,篤守天經,薄於世味,日以教子讀書,篤農耕稼爲務。當時沙井等地海濱豪右多爲海商,無不噬弱肉以肥其身。義察獨不齒其行,專以勤耕力作,取農桑之值,安然自足,衣食而外即用以供子弟讀詩書明禮義。凡國賦課税,必率先繳納,民間義舉,必盡心盡力,深受人們欽佩。東莞縣令蕭毗陵舉爲鄉賓,每年例邀參與鄉飲,以其儀型爲人表率。娶樑氏,生潘毅,女七,均嫁入當地名門望族。

  潘毅,字以仁,號竹溪,娶陳氏,生潘轅、潘軫。

  潘轅,號東莊,娶王氏,生潘山。潘軫,號盤澗,爲官香山,遂遷居香山沙尾村。

  潘山,號鬆巢,娶靖康場戴江月之女,生潘楫、潘相、潘模、潘楠。四子分鄧家萌四大房,鬆巢因而有“四房祖”之稱。

  潘楫,號鐘岡,潘鬆巢之長子,是個文質彬彬的學者,不管到哪裏,他都穿着得整整齊齊,還是非常重信義的人。作爲一個學者,潘楫以治春秋爲本,爲入仕之道,他是一個邑廪生,他的治學態度,曾得到當時令尹春湖公(孫學古)的賞識。後來潘楫果不負厚望,著有《鐘岡詩集》、《文房餘稿》、《監議》等行世。

  潘楫參加《東莞縣誌》的修撰,其功不可没,載入縣誌。他還組織鄉人修族譜,集資建祠,以光宗耀祖,鼓勵後進,但事未完成,竟終天年。他教子有方,其子潘甲第得父教,也治春秋,於嘉靖戊午(1558年)以春秋鄉試(舉人)。潘楫以其子累贈鄉進士文林郎。最大的成就是研究音樂,著有《律吕圖説》行世。律吕是古代正樂律之器,有十二律,陽六爲律,陰六爲吕,爲著此書,他上溯至秦漢,下至朱程,經不懈努力,終著成此書。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夏,中奉大夫、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游應干偶見此書,閲後深有感觸,作序贊道:該書“有真見,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傳之結”,參議大夫、翰林院編修袁昌祚也欣然爲之作序。

  明萬歷元年(1573年),分東莞縣立新安縣。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縣城設立鄉賢祠,經當時知縣王廷鉞批准,潘楫入祀鄉賢、文廟,成爲新安縣當之無愧的理學鄉賢。村裏建有鐘岡公祖祠紀念他,沙井鎮人民政府於2000年公佈爲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村中鄧姓、潘姓、葉姓、廖姓、莫姓、鄭姓雜居,且常有姓氏之争。萬歷年間(1573—1620),潘甲第改鄧家萌爲萬家萌,意爲大家和平相處,共謀發展。後來,鄧家的子孫遷到福永塘尾,其它姓氏也陸續遷往他處,萬家萌成了只有潘姓的單姓村。

  清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萬家萌村民被迫背井離鄉,外移他處。康熙八年(1669年)始復界返鄉。解放後,在合作化時期,潘植增、潘九根與陳樹洪等人共同協商,將萬家蓢村改名“萬豐”,取年年豐收,永世興旺發達之意。

  福鎮圍始建於明代,圍内原建築大多已被現代住宅所替代,僅存中軸綫的中巷及盡端的廟宇、圍墻一段和建在墻上的箭樓一座。中巷路面的石板鋪面已改成了水泥路面,位於北端的廟宇是一個單開間的單層小廟,清代風格。圍墻現高約3米,殘長5米,厚1.2米,箭樓殘高約3米,均爲青磚壘砌,從磚的規格和形制來看,應是明代圍寨墻原物。其防範作用與土樓相仿。歷史上凡遇有天灾人禍,由各房派人駐守,以保衛家族的安全生存。情況嚴峻時,全族人集中於裏,備戰備荒,誓死相守。2000年公佈爲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爲防戰亂,天灾和人禍,也爲節約土地,各房群集一處居住,形成一個大的自然村落。歷史上各房之間的界限仍很明確,不但居住相對集中,有“街”“道”相隔,而且各房還建有各自的祠堂和活動中心。房不但是家族内的血親單位,也是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單位。以後幾經變動,房之間的各種界限逐漸淡化,但歷來的行政建置,如解放後的生産隊、小村和小村合作社基本上仍以居住相對集中的房爲基礎。只有第五村情形較爲特殊。由各房雜合而成。(程建)
(本文摘自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上文红字部分和深圳石厦村潘氏2007年春编的《潘以德堂族谱》第42页“潘以德堂族谱概述”有些出入!!
潘喜辉
潘喜辉
第 2 楼
发表于 2010-02-08 01:11

深圳石厦村《潘以德堂族谱》第42页记载:本族第一代世祖为潘英甲,字仲(钅监),孺人为徐氏,由东莞迁至宝安县福永怀德村定居,为来邑之始祖。自四世祖礼公字乐山,生有五子,长子为观察,次子为义察(过继礼智公),三子为文察,四子为理察,及五子顺察;稍后,长子观察独自迁离上址,远到石厦村创业,而二子义察亦相继迁往邓家萌另谋发展(由十世祖潘甲第改为万家萌,后改为万丰),余下三四五诸子留在怀德开枝散叶,而五儿子最后亦到外面繁衍,自始失去联络,后视为失传。....
潘喜辉
潘喜辉
第 3 楼
发表于 2010-02-08 01:24

怀德村共有37个姓氏,其中,大姓为潘姓,小姓有曾、罗、方、袁等36个姓氏,除何、方、曾、金、刘、黄、陈、袁、邓、杜、罗、麦、吕、张、李、杨、王、黎、郑、文、胡、欧等22个姓为建国前就已定居怀德外,其余的吴、雷、蓝、苏等姓多数为改革开放后才迁入的“空挂户”居民。
现时的怀德居民,尤其是占该村90%以上的潘氏族人,多为宋代“南迁风潮”期间始迁徙至怀德开村立业、繁衍至今的。
潘氏源于西周,周文王后代毕公高之子季孙封于潘国(今河南荥阳)。西周灭后,其裔孙就以国为姓,故为潘氏。
北宋末年,潘氏家族为避中原金兵南侵之乱,由河南荥阳潘地举族迁徙至广东南雄上朔村珠玑巷居住。后遇宋元交替,天下大乱,岭南多难,世居南雄上朔村的潘氏先祖仲鉴公携带家人先迁至郡属南海之东莞太平。景定年间,潘仲鉴又携带家族迁至福永龙堂(后改为怀德)开村立业,于是,仲鉴公成为宝安潘氏的肇基之祖。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潘氏五世祖潘义察自怀德分房迁居邓家朗(又名万家朗,即今沙井万丰村),为今万丰村潘氏开基之祖。怀德潘氏经过历代艰辛,才形成今日的怀德潘氏族人。
除潘氏外,明清以来,人数不多的小姓居民,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逃避战乱,或为到怀德打长工,也相继由内地或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地迁徙至怀德,从而亦构成为怀德的基本居民。
潘文光
潘文光
第 4 楼
发表于 2010-02-08 22:58

谢谢分享~~~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