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嫡系后裔

作者: cleasen | 发布时间: 2010-02-02 23:06 | 查看: 624 | 回复: 2
回复列表 (3)
cleasen
cleasen
第 1 楼
发表于 2010-02-02 23:06

瑞安日报有考证
http://rarb.zjol.com.cn/epaper/html/2009-03/17/content_9696.htm
cleasen
cleasen
第 2 楼
发表于 2010-02-02 23:16

有没有兄弟知道这一支的字辈啊?
潘文光
潘文光
第 3 楼
发表于 2010-02-02 23:55

潘山与古今两位名将:
潘美、粟裕
■苏尔胜
图片
  潘山村旋磨渡 方孔德 摄
图片
  在潘山发现的几块古石材。 方孔德 摄

[float=left]  近日,马屿镇潘山发现几块古石材,其中一块刻有“魏郡潘公神道”字样;还有一块很精致,且有圆形图案,颇似台门的构件,当地人说是当年潘府的遗物。
  潘美与潘府
  潘山村是潘山翻水站所在地,旧56省道穿村而过。据《瑞安市地名志》记载,“相传昔有官吏潘某墓葬山间,故名潘山。村沿山名。”而据当地人说,当年有一个姓潘的员外带着奴仆来此以后,在双山面江之地筑起府第,富丽堂皇。现在的旧56省道潘山岭下的平地,当年就是潘府的后进大屋和后花园。而潘府的台门及前厅早被东渐的飞云江河道淹没了。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据民国《瑞安县志稿》和瑞安潘山《潘氏宗谱》、平阳坑镇东源村《潘氏宗谱》记载,瑞安潘氏始祖潘孝宁,生于北宋太平兴国末年(983),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系潘美之曾孙。潘美(925—991),是北宋开国名将,曾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安定天下,平定南汉,功勋卓著。但后因在伐北汉之役中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杨家将传说”中的杨老令公)失陷绝食死,遭后人诽议。潘美去世后谥“武襄”,后追封为郑王,宗谱因此称他“宋太平兴国郑国武惠王”。潘孝宁虽生长于名门巨宦之家,却淡泊名利,“超然谢爵,弃官不仕,秩游四方,自号清河遁客”,大中祥符元年(1008)游至温邑瑞安,“卜居四十四都藤岙双山(今马屿镇潘山村双山)间,以潘塘名其地,聚庐前村之江濒”。这恰与里人之传说相吻合。
  潘孝宁定居双山之后,“濯缨钧月,乐以终身”。其妻金氏,生育有两个儿子,潘禧、潘裕。经过北宋宣和六年(1124)、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两次大洪灾的冲击,潘家深感潘府危若累卵,于是“各营山阿”,逐渐向地势较高、安全肥沃的地方迁徙。这样,多数潘家族人分别迁往邻近的一甲、东源、三港(今高楼、龙湖)及较远的稠泛(今属文成县巨屿镇)等地居住,繁衍子孙,形成“星分数里”的局面。据此看来,北宋名将、被《杨家将演义》等戏曲描绘为“奸臣”、“恶贼”的潘美,其嫡系后裔就生活在瑞安以及邻县文成。
  粟裕与旋磨渡
  潘山不仅与北宋的潘美大将军有关联,而且与新中国的一代名将粟裕也有一段渊源。
  粟裕(1907—198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34年7月,他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同刘英率500余人突破封锁线到浙南,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
  粟裕在长篇回忆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提到:“还有一次,我们住在瑞安县平阳坑的半山腰,布置了警戒。不料,敌人熟悉道路,绕过了我们的哨兵,爬到我们的上面,居高临下地把我们往坎下打。山下是飞云江。我们下到江边……顺江而下。下游有个旋磨渡,那儿有一个石山咀子伸到江心,我们想由此过江,可是刚一下水,我就被一个大漩涡卷进去了,旋转力太大,来回转了三四个圈子还是划不出来。真是危险极了,幸好后面的同志赶忙递个伞柄给我攥住,才把我拉上岸。刚上岸,敌人已经从后面打过来了。我们就你推我拉地从石壁攀上悬崖,好在天黑,我们不动,敌人没有发现。”
  据粟裕传记的作者之一吴克坚说,粟裕生前曾在多个场合、多次会议上提到这一次遇险,强调掌握情况的重要性。粟裕念念不忘的“旋磨渡”,就是潘山村的“旋磨渡”,在飞云江下游、旧56省道潘山岭下,与所谓的“潘府”后花园遗址相毗连。如能在这个地方立个纪念碑,以纪其事,可教育后人毋忘先辈奋斗之艰险。
[/float]

http://rarb.zjol.com.cn/epaper/html/2009-03/17/content_9696.htm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