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之所以被称为“南园第一村”,是因为这里有建于清朝末期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群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有近两百年历史的潘氏私家果园,再就是这里居住的曾经都是富甲一方的官宦、富豪。
仙塘潘氏一世祖铭德公的父亲伯澜公因战乱流落于韶关一带,后定居于翁源南甫镇,成为该地潘氏开山基祖,伯澜公广置田园,安居乐业。其后裔先后迁到仙塘定居,至今400多年了。至潘氏十二世先后建老衙门、新衙门,都位居今红光村。
注:1、潘伯澜是:任公十一世孙;琴公七世孙。
2、潘铭德: 玙、(王+念)一郎。生子四:千、秋、洋、溢。
漫步于南园古道,抚摸着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井边沿,远观清乾隆年间的老衙门及依然雄伟的炮楼,遐想着清道光年间的柳溪书院及清同治元(1862)年建的大夫第,清光绪年间建的新衙门及典当行,还有重建于原址的清朝中叶的莲池及六曲桥,在原址重建的聚贤桥及新修的达100多米的百福廊和新建的客家文化广场和土货市场……一处一景,如同品味一杯美酒,醇香散发,让你沉醉而留连忘返。
走在南园古道上抬头望去,大夫第即在眼前。大夫第的建造者和主人,是仙塘潘氏十三世孙潘树球、十四世孙潘思灏和其子十五世孙潘郁文。潘郁文,光绪十六(1890)年加捐中书,次年晋捐光禄寺署正加二级。光绪皇帝赐“奉直大夫”。父因子贵,其祖父潘树球及其父亲潘思灏各获赐“奉直大夫”。祖孙三代均得大夫门第,遂称“大夫第”。此府第开始筹建于同治元(1862)年,到光绪十(1884)年建成竣工。
新衙门也是三进式石灰、砖木、青石条结构的瓦房。正门廊檐雕龙刻凤,并有各式树木花草,奇珍异兽,上有“元喜利贞”字样。沿厅前五级台阶而上,抬头见上厅内屏风上一幅精美刻图,中有“禹门”两字,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此处指龙门。下部为水,有波涛汹涌的浪,一条鲤鱼跃出水面之上,意即“鲤鱼跳龙门”。“禹门”之上是龙凤图像。跨入上厅后的天井,抬头看中厅廊檐的雕刻,内容与前厅又不相同,中间刻有“日新月盛”四字。
根据南园第一村景区的总规划,新衙门被修建成南园博物馆。从新衙门的屋下厅祖祠右拐,经过新衙门屋的右侧横屋,进入右巷,再往里走10多米,是古地道。该地道长约20米,里面又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是通向新衙门与老衙门东北角交界处的炮楼,主要是供潘氏家族青壮年和家丁在抵御外敌时使用,担负炮楼的防御和物资供应;从新衙门右横屋,东北角的一个侧门走出,正对着的就是古炮楼遗址。古炮楼遗址位于新衙门与老衙门的衔接楼处,在整个建筑群落的东北角。炮楼与新衙门同时建成,至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炮楼高四层,与新衙门南侧的炮楼遥相呼应,各自镇守东北角和西南角。炮楼墙厚80厘米,坚固严实,在当时,一般的枪弹射入,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而且炮楼墙上的枪炮眼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枪眼使用不同型号的枪,便于作战。炮楼经由地道与新老衙门连接上,保证人员的调配和物资的快速及时输送。炮楼作为新老衙门防御系统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给外敌以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又给潘氏族人以莫大的安全感
南园古道途中有一座莲池,莲池上有座六曲桥。据说,此桥因仙塘潘氏十二世潘世拔而名。潘世拔年少时,因嗜赌为其父所恨,要杀他,无奈之下,其母让其逃离家园。几年后,潘世拔为官浙江,衣锦还乡时,又经六曲桥,心境与当初逃离家园时,真是天壤之别,站在六曲桥上感慨多多。潘世拔即对随从和族人说,“六曲”即指人生多坎坷,须经诸多曲折,才能踏上坦途。
柳溪学院始于清道光年间,是由三人出资同造。因书院外侧有一溪流,且柳树环绕,即称“柳溪学院”,书院正门朝东北方。书院门内左侧天井有一图案,别有意趣,由各色鹅卵石铺成,中间为金钱状图案,四面角上有蝙蝠样图案,意即富贵得福。
作为村里有名的“高等学府”,柳溪学院一般是邀请外邑和潘氏族内德高望重的先生来授课,学子们主要是潘氏青年人,也有外乡来此求学的青年,多时有30多名学子,学子们好学上进,人才辈出。
郑通扬(省旅游局局长):
我觉得,南园第一村就是一个岭南古村。这个岭南古村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该村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的客家民俗、建筑艺术等多方位文化,其日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另外,古建筑群的砖雕、石雕、木雕及建筑格式,无不体现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与岭南地区地理人文环境相碰撞、相结合的智慧,其中还能够隐约看到一些南洋文化的痕迹。所以,研究南园第一村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对研究客家民风民俗,还是研究中华民族的渊源,乃至对研究岭南人和海外人士交往的历史,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渴望在文化层面上,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游客回味的地方。
我希望南园第一村旅游业的开发能够对整个河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起到更好地推动作用。
钟扬(五部委主题教育组委会影视项目总代表):
当我一走进南园第一村,给我的感觉就是太美了,拍摄资源相当丰富,拍出的画面好看极了,有山、有水、有大坝、有农村、有稻田、古屋、农场、果园、炮楼炮台,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影视拍摄基地。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完整大气的古建筑是拍摄影视取之不尽的宝藏。
为了拍摄该电视剧,我们去了清远和粤西许多地方,发现这里很有代表性,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和故事中的原型很吻合,这里的农具、桌椅、油灯、花床、走道都是原始道具,特别是热情好客、善良的群众,使我们到这里有一种如家的感觉。
“南园第一村”可以说是一块宝,但不被外人所识,缺少的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对外宣传推介不够,而许多想拍摄电影电视剧的找不到地方,我想,通过《中国敬老故事精华》的播放,对“南园第一村”将会起到一种宣传促进作用。
为挖掘红光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旺村”的目的,从去年8月开始,该村“两委”班子着手策划建设“南园第一村”,完善旅游区景点、修建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及改善全村环境卫生。截至目前,该村投入400多万元,用于重建文化广场,完善牌楼、长廊、南园、游客中心、道路、博物馆等景点配套设施等。
景区的筹建不但得到了市、县、镇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引起了省旅游局领导的重视,并对景区的建设和开发给予了充分肯定。该村村支书潘国安、村委会主任潘福表示,有决心、有信心把南园第一村建设成为河源推介客家特色旅游的代表性景区。他同时表示,将全力打造“南园第一村”这个旅游品牌,提升该村的综合实力,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南园第一村”从今年五一挂牌以来,已受到旅游人士的关注。据统计,每天约有100多人前来参观,广州、珠海、深圳和香港常有旅游团前来。
东源概况
东源县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的县(前身河源县、河源市郊区),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县,全县区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总人口51万。东源县地处广东省中部,东江中上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县城距离河源市区只有6公里,距离广州、深圳、香港均不足200公里,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惠河、粤赣、河梅和规划中的昆汕高速公路与205国道、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纵贯全境。县城所在地仙塘设有年吞吐量300万吨的火车货运站。境内的东江、新丰江两条主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0公里,百吨轮船可直达广州市。
摘抄地址:http://www.51766.com/jingdian/11001/110016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