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的诞生地

作者: 潘文光 | 发布时间: 2009-07-05 17:31 | 查看: 1072 | 回复: 4
回复列表 (5)
潘文光
潘文光
第 1 楼
发表于 2009-07-05 17:31

潘厝
世界首富的诞生地



潘厝,闽南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潘世孟等人及有关单位挖掘下,除了空间,还包含了时间、人文的痕迹。潘厝收纳先民不同的生命形状,也承载了今人的劳动成就,并呼吐出自己独特的呼吸。她在潘氏后人眼里,既天真又苍老,既轻狂又沉静,在岁月、人与地景之间,反向形塑出多种面向的容颜。在潘氏族裔的努力下,潘厝呈现出具有深度文化意涵的一面,也揭示出潘厝这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等神奇的地理品格。


鸣蝉



解说词:

闽南厦门与漳州两地交界处的中心,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龙江的入海口。悠悠龙江水,深情哺儿女。潘厝社更像是龙口中含着的一颗珠宝,熠熠生辉,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潘氏族裔人才辈出,光彩夺目。她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中,使潘厝这个村落成为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该地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龙池岩、慈济宫、华圃书院以及龙池岩上的三贤楼、五贤堂等是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龙池岩俗称“潘厝岩”,因史上该岩的历次扩建及重修均为潘厝人,族谱载“本处龙池岩颓败,公自行重修,复请普辉和尚作主持,及至工竣,刻石以刊公名。”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风云随风飘散,只留下动人的传说在这块土地上传扬。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六位世界首富,而其中的一位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就出生在这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诞生财富的风水宝地——龙池开发区,与历史上的人文积淀相互辉映。
这就是今天的潘厝,借改革开放的春风,闽南俗语称“潘厝厝,潘厝富”。这里成为人人向往的聚宝盆。人杰地灵再书物华天宝的神话。潘厝社,旧称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明盛乡白昆阳堡(白礁)潘厝*栖栅社,1957年后,改制为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对于潘厝社历史上的辉煌,潘氏后人如数家珍,仅在清朝中后期,潘厝就出了进士6人,举人十余人(包括当时迁至广东番禺县的潘厝人),二品、三品顶戴以上者达十余人;被皇帝诰封诰赠为 “资政在夫、中宪大夫、奉政大夫、荣禄大夫,一品夫人及从一品夫人的有五十多人、一百多人次。18世纪世界首富一代行商领袖潘振承,钦点瀚林院总校潘有为及19世纪著名爱国人士、大学者二品官衔潘仕成,抗英民族英雄潘正炜等杰出人物都出自潘厝潘氏一脉,潘厝历史上人杰辈出,灿若星辰。
潘厝潘氏来源及分支。
潘氏杰出人物简介、实物、图片、采访镜头。
一、18世纪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的潘振承就出生在这里。潘振承还培养出19世纪世界首富伍秉鉴,伍秉鉴的父亲晋江安海人伍国莹是潘振承的帐房先生,潘伍两家据说是亲家。
潘振承(1714-1788)字启号文岩。1714年出生于潘厝的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给人当船工,壮年由家乡入广东,曾经去过3次吕宋(今菲律宾)。在广东十三行, 他将闽商那种诚实守信爱国爱乡敢拼会赢的精神特质发扬光大,大获成功。
明末清初,广州十三行商人,曾与两淮盐商、山西晋商一起,被称为清代中国三大商人集团,而广州十三行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就是潘振承为首的潘家,载入广东名人录的三十多名潘氏历史人物中,该家族就占二十四名。
潘振承发迹之后,每年都回乡省亲,建设家乡潘厝。
(采访同期声 对象:潘厝人 证据)
潘振承家庭处于全盛时,曾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购地约20公顷,修宅第、建祠堂,将建筑群落一带亦命名为“龙溪乡”(现广州龙溪首约、二约、南约、北约、新约)。当时,广州还有同安街、同文街、栖栅街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潘振承于1788年辞世,后归葬于原籍,魂归故里。其墓道在文革时被毁。
潘厝潘氏的另一位杰出人物潘仕成(1804-1873)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晚清享誉朝野的宦商巨富。他祖籍潘厝,世居广州。他既经商又从政。一生成绩为普通商人所难得、学者所不能、官员所莫及,道光皇帝曾经一度因为考虑“应如何奖励潘仕成”而苦恼。
另外,潘氏后人潘有度、潘正炜、潘仕成抵制鸦片,为国疏财。回馈故里建设家乡潘厝。资助闽商成立当时的广州福建商会——“湄州会馆”,爱国爱乡传佳话。
此外,十三行中的丽泉行潘长辉也有重要影响。潘厝另一远房亲戚潘荣曾任户部尚书,任内曾出使琉球,带动很多潘姓后人移居海外。古城漳州,潘荣尚书府至今还保存完整。
史事风吹萍,青山依旧在。潘厝在今天让人们重温历史上的辉煌,也正着力将这一辉煌史迹定格。由族人倡议发起的栖栅纪念馆“中国世界首富潘振承纪念馆”正在规划落实中。
旺地有幸出人杰,文圃山下呈异彩。走进潘厝,就如走入了芝兰之室,其史迹的芬芳,有如老酒、时间弥久,馨香醉人。她必将激励后人去创造新的辉煌,去迎接历史的新生。



片头题字:
总策划:潘世孟
学术顾问:
监制:鸣蝉
制片人:鸣蝉网
撰稿:鸣蝉、潘世孟
潘喜辉
潘喜辉
第 2 楼
发表于 2009-07-05 20:01

潘氏要多点富豪,我们“有水有米又有田”,:D
潘兰珺
潘兰珺
第 3 楼
发表于 2009-07-05 20:10

:v: :strong: :strong:
潘兰珺
潘兰珺
第 4 楼
发表于 2009-07-06 12:28

富与不富,关键还要人丁来支撑住。据我上网所查,潘厝这地方目前潘姓极少,几乎为零,实乃悲哀。
潘仕锋
潘仕锋
第 5 楼
发表于 2009-07-06 23:18

:D :D
发表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