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繁衍之代间距分析是一种常用认知工具。不同姓氏不同族群繁衍(发)进度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人生婚育或早或晚,代间距有长有短,并非固定数值,但引入统计学概念,可寻得某种规律,本文试作初步探索。
一、瓜山潘氏多少年“发”一代?
平均代间距计算公式:
平均代间距 k=(B生年-A生年)/(B世次-A世次)
A、B分别是世系链条上不同世代的两个点。
例:计算瓜山潘氏35孙*君的代间距。则A为瓜山始祖文振公,A世次=1,A生年=860年;B为文振35世孙*君,B世次=35,B生年=1940。
平均代间距 k=(1940-860)/(35-1)=31.7
如计算 *君之孙(银青37世孙)k值,则B世次=37,B生年=2004:
平均代间距 k=(2004-860)/(37-1)=31.7
由此可知,自银青光禄大夫文振公以来至 *君世系已历35代,平均代间距为31.7年,即31.7年衍生一代。
下列为不同支系的瓜山宗亲平均代间距计算列表
宗亲 |
世次 |
生年 |
代间距 k |
1. *德 |
31,中 |
1958 |
36.6 |
2. *炎 |
32,与 |
1928 |
34.4 |
3, *强 |
32,与 |
1933 |
34.6 |
4, *雄 |
33,则 |
1952 |
34.1 |
5, *权 |
33,则 |
1948 |
34.0 |
6, *前 |
33,则 |
1928 |
33.37 |
7, *端 |
34,仰 |
1932 |
32.5 |
8 *骏 |
34,仰 |
1939 |
32.7 |
9 . *明 |
35,资 |
1921 |
31.2 |
10,*生 |
35,资 |
1940 |
31.7 |
11,*钧 |
36,绳 |
1948 |
31.1 |
12,*桂 |
36,绳 |
1940 |
30.85 |
通过计算可知,瓜山潘氏宗族平均代间距 k为32.5。即平均32.5年衍生一代。
二、“发”的快慢有边界
根据统计学原理,k值呈正态曲线分布。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位置 k0=32.5。正态分布具有集中性、对称性、有界性特点。k值多集中在k0附近,然后由均数k0始,分别向左右两侧对称下降。曲线的终点、始点即是正态曲线的边界。
从上表可看出,代间距k的最大值为37.5。根据对称性原理,代间距k的最小值应为27.5。即(32.5+5)和(32.5-5)。代间距37.5岁和27.5岁应为正态分布边界。
由此可知,1928年至1960年之间出生的宗亲,对应的辈分大多数是:则(33世)、仰(34世)、资(35世)、绳(36世)。上边界k=37.5,对应“文”辈,下边界k=27.5对应“良”辈。此年间出生的已没有高于“文”(30世)辈的。而低于“良”辈者还没有出生。
过32年,即1960年至1992年之间出生的宗亲,对应的是32世至40世,大量的是仰、资、绳、武。不再有“中”辈的新生儿出生。同样道理,再过32年的1992年至2024年之间,应不再有“与”辈的新生儿出生。
世间人有十七八岁结婚生子的,有七八十岁老年得子的。生子年岁各不相同,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平均代间距却分布在27.5至37.5之间,这是统计结论。
这个结论能否成立须要考察认证。考察1928年至1960年之间出生的宗亲有否高于“文”字辈,低于“良”字辈的;1960年至1992年之间出生的宗亲有否高于“中”字辈,低于“济”字辈的;1992年至2024年之间出生的宗亲有否高于“与”字辈,低于“美”字辈的。无论什么年代出生的宗亲其平均代间距k值是否都分布在27.5至37.5之间。
根据笔者所知,目前瓜山潘氏族亲在不同年代出生的,其辈分都在相对应范围内,平均代间距k值尚未发现突破27.5至37.5之正态分布边界。
三、瓜山潘氏“发”的快还是慢?
瓜山潘氏平均代间距k0为32.5岁,即平均每32.5年“发”一代。这样的蕃衍速度是快还是慢?
例子一:2014年笔者参加中学时代老同学在福州琅岐聚会,参观琅岐下岐村的董氏宗祠。宗祠装修“金碧辉煌”。祠中列表捐资名单有33世,34世,35世,36世董氏宗亲,我的老同学董承铨是董氏第34世,董氏宗谱主编。看到这一组名单,我脑中闪过一念:同我瓜山潘氏何其相似乃尔。董氏之先莫非也是五代之世从王氏以入闽?我问承铨,承铨答曰其始祖董宗本仕五代后汉随州刺史。
董氏始祖宗本公与银青光禄大夫文振公同是五代人。据此计算承铨世系的代间距k值:
平均代间距 k=(1935-890)/(34-1)=31.66
计算发现承铨世系的k值(31.66)与笔者世系的k值(31.7)非常接近。
根据董氏族内各辈分布情况,笔者甚至怀疑琅岐董氏平均代间距k值分布和瓜山如出一辙,也在27.5和37.5之间。因为没有详细搜集董氏具体数据计算,此论只是“猜测”。
例子二:福州闽侯南通泽苗张氏是兴盛家族,始祖张睦五代之世来自固始,为王审之近臣,封梁国公,与瓜山始祖潘文振是同时代人,今传至36代。其35世后裔张*建,生于1950年,
平均代间距 k=(1950-860)/(35-1)=32.0
据此断定福州琅岐董氏、闽侯南通张氏与瓜山潘氏“发”的进度基本同步。三驾马车几乎并驾齐驱。
例子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七十六代孙孔德成生于1920年。据此计算天下第一家孔府的代间距k值:
平均代间距 k=(1920+551)/(76-1)=32.94
孔德成是末代衍圣公,他的代间距为32.94,与瓜山潘氏平均代间距32.5非常接近。表明:瓜山潘氏与孔子嫡系子孙(衍圣公)蕃衍速度一致。
人类社会繁衍进度有快有慢,不能一概而论,但大约百年发三代。
四、钟摆现象
人类十多岁性成熟本可结婚生子,这是生理自然现象,但结婚生子不仅要性成熟,更要担负社会责任,需要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这是社会现象。于是结婚生子实际年龄要迟于性成熟年龄。代间距之下边界因而随之提高。平均代间距k值分布在27.5和37.5之间。并不表示年龄小于27.5岁或大于37.5岁就不能生育,实际上在此年龄段生育的并非个别人。
我们可以将平均代间距k看成是个轨道,实际生育年龄是沿着此轨道震荡前行。有的世代生育早,有的世代晚。有早必有晚。早与晚就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但中心点一定是处于代间距平均值k。偏早的累加数必定等于偏晚的累加数。此为钟摆现象。比如说某系平均代间距k=32岁,系中有早生贵子的,如20岁生子,偏早了12岁,必然由其他世代累积的偏晚数来相互抵消。
钟摆效应,早早晚晚,震荡前行。震幅有大有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钟摆效应解释了下边界k值27.5,而实际生子年龄上下变化的原由。钟摆效应对上边界是无声制约。因为对于平均代间距为37.5来说,若早晚偏差振幅超过某值(如12年),那生子的年龄就可能接近50(37.5+12)岁,世系传承可能进入高风险阶段,因为50岁左右已过了生育旺盛期,有可能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不能生育,有的遭遇意外失去生命,传承链条被迫中断。
平均代间距超过上边界37.5时可能因传承链条不能持续而被淘汰,故在瓜山代间距计算表中没能寻得高于37.5的记录。
五、代间距分析实例
瓜山族谱记载文振公第十九世孙,“讳沅字汝仪”生于明朝成化年,明弘治年迁某村,其子孙兴旺。汝仪公卒后葬于故乡。解放前每到清明时节其后代子孙回瓜山祭祖的队伍声势浩大。1950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祭祀活动停止。六十年后的今天有人怀疑汝仪墓是宋墓,汝仪是宋朝人。
面对疑问,我们试做代间距分析:
瓜山汝仪约生于1450年。我们以该村桂君1940年生,汝仪第18世孙,试计算他的平均代间距k:
k=(1940-1450)/(18-1)=28.82
k值为28.8是在合理的代间距范围,也符合瓜山潘氏代间距分析结果。
持汝仪墓是宋墓者没有提供宋汝仪之生年数据。如是宋墓,汝仪不仅是宋人,且应卒于大宋。按卒年50岁计算,宋汝仪出生年应不迟于1220年。
若按宋汝仪生于1220年计算,桂君的代间距为:
k=(1940-1220)/(18-1)=42.3
k值为42.3则远远超过37.5的上边界值,应为不可信。试想:如果18代子孙每代都是四十多岁才生子,这家族还有什么人文鼎盛、兴旺发达可言。因此可断定该汝仪墓为明朝墓,汝仪公为明朝人。
本文宗族世代繁衍之代间距分析乃根据瓜山潘氏调查情况计算得来。适用范围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2021.9.10)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