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潘姓
湖北广水 潘成忠
一、姬姓潘构成潘姓的主体
潘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各种姓氏书籍对潘姓起源有着不同的记载。
1、王大良编著《当代百家姓》(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记载:“潘姓的来源中,较有影响的有3支:第一支相传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西周初年,毕公高被分封在毕国后,又在自己的封国内进一步分封。于是,他的儿子之一季孙便被分封于潘(今陕西北部)。后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姓,姓潘。
潘姓的第二支出自楚国公族,本姓芈,后来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时,潘姓中有位名为潘崇的人担任太子商臣的师傅,在楚成王打算另立太子时,他鼎力支持太子商臣,并使他得以继承王位。商臣即位后,不仅让他担任了位高权重的太师职位,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赏赐给他。从此,潘姓中因出了这样一位功勋之臣,便世享荣华,成为最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与上述两支不同,潘姓中的第三支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有关,是由这一民族中的破多罗改姓而来的。据史书记载,出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当政时,曾把繁复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1字或2字的汉族姓氏,其改姓的标准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字译成恰当的汉文,并以它作为姓氏,然后再把其他部份省略。与潘姓有关的破多罗,首字“破”就与“潘”同音。由于汉族中没有破姓,于是便又译成潘姓。
另外,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如台湾的高山族,人数最多的就是潘姓。清朝康熙末年,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延,被赐姓潘。光绪时,高山族排湾人归顺清朝,也被赐姓潘。后来,这两支高山族人都以潘为姓。”
2、陈明远、汪宗虎主编的《中国姓氏辞典》(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说:潘姓“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古潘国旧址在今陕西省北部,为毕国之附庸。2出自芈姓。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是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3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破多罗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潘氏。”
3、周宏主编的《中国姓氏寻根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升级版)载:“潘氏有四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于姚墟的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潘地随部落迁移至今陕西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灭潘国后将其封给孙子季伯,姬姓潘国后来迁至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子民也以潘为姓,成为又一支潘姓(《元和姓纂》)。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入于此支姬姓潘氏。第三支源自芈姓,古潘国被楚国占领后成为城邑,生活在这里的楚国子孙以邑为氏,也姓潘。……还有一支潘氏是由北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姓(《魏书·官氏志》)。其它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
4、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在潘姓的起源与演变中载:“构成汉族潘姓主要有三大支:姚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帝建都,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氏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也有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也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姓之后。
第三支源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邑为氏。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字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尫、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芈姓潘氏是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当代潘姓多认潘崇为其族之始祖。芈姓潘氏其历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我国的潘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潘姓群体的主要事件有:北方地区的民族有东汉武都氏族有潘姓,南北朝鲜卑族破多罗氏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州八旗姓也有潘姓。南方地区的民族有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了一部份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各种姓氏书籍对潘氏的记载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潘姓的由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舜为始祖的姚姓潘;2以季孙为始祖的姬姓潘;3以潘崇为始祖的羋姓潘;4由鲜卑族改姓的“破多罗”潘;5皇帝封姓潘。但从我收藏到的全国各地潘氏族谱来看,其始祖记载均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幼子季孙,没有见到以舜或潘崇为始祖的记载。
如:宋代潘美六世孙潘源撰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其《序》云:“太极既判,三才肇立。人物由生,而姓氏以定。我荥阳潘氏,乃周文王十六子毕公高之幼子季孙食采于潘邑,因而姓焉。”民国三十六年,湖北黄陂潘正道主编的资料《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收录了一段文字:“西伯侯姬姓名昌,生而圣明。事商纣,赐弓矢鈇钺,得专征伐。虞芮质成,江汉归化,三分天下有其二。配圣女姒氏,生子十八人。厥后,第十六子毕公名高,相武王伐纣,奄有天下,大封同姓,于是,毕公幼子季孙名旬,食邑於潘,因以为姓。封荥阳候,因以为郡。”湖北浠水县尖山庙《荥阳潘氏族谱》收录了明朝宰相张居正为婺源《潘氏族谱》所撰写的序言。其《序》云:“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乌程纯孝里潘氏世谱》,修于明万历二三年甲午,工部尚书、水利专家潘季驯为其序谱:“余潘氏世居今汇咀,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潘季驯并在此谱的《迁居》中写道:“余潘氏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湖南武冈潘富云著《黄陵荥阳中牟洛阳开封寻根记》:“据史载:毕公,姓姬名高,周文王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shi音誓)共同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武王灭商后,派毕公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纣王而受害的臣子,因而受到国人称颂。后封於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高生四子……四子荀,号季孙,食采於潘,为潘姓的始祖。成王二年(公元前1042年),季孙公食采邑於潘(今河南省荥阳市,因其地有潘水而得名),附庸於毕国。”《海南潘氏族谱》资料载:“我潘氏系周文王的十五子高,被封于毕,称为毕公高。其儿子季孙公,食采于潘水,封爵于荥阳,故定姓潘氏,郡称荥阳。季孙公就是潘氏的开元始祖。”河南荥阳《潘窑、廖峪合辑宗谱》资料载:“若吾潘氏,其源远矣,始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季孙公,封为荥阳侯,号荥阳郡,以食邑为姓,后世言潘姓,皆自此始也。”固始“淮南堂”《潘氏族谱》《序》云:“潘氏世官族也。在在著闻,而自晋鲁间最之。其肇迹姬姓,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曰季孙,食采于潘,因以氏焉,封荥阳侯,故后之曰潘氏者,皆从荥阳郡,自兹始也。”韩国《潘氏大同谱》载:“吾姓之出自邃古者亦有文字之表表者,尝按《韵府·群玉编》曰:潘姓氏羽音,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以舜帝为始祖的潘氏族谱,也未见到以潘崇为始祖的潘氏族谱。相反,上述族谱均记载潘崇是季孙公一脉嫡传裔孙。因此可以断言,季孙一支是构成潘姓的主体,其他各支只占潘姓的极少数。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季孙公的始祖地位。
二、潘氏发源地之我见
(一)、“固始是潘氏发源地”需要商榷
姓氏典籍都对潘氏作了简要介绍:如:《广韵》、《元和姓纂》载,“周文王后毕公子季孙,食邑于潘,子孙以邑名为氏。”《姓谱》载: “周文王之孙季孙, 食采于潘, 因氏焉。”《姓纂》载:“ 周文王子曰毕公高,毕公高子曰季孙,封于潘, 因氏焉。”从这些姓氏著作中可以看出毕公高之子季孙为潘氏始祖。潘为季孙之采邑。显然潘姓是由地名演变而来的。但这些姓氏典籍都没有说季孙公的采邑潘地在何处。潘地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的姓氏历史文化研究者却给出答案。
2008年10月20日至22日,应有关方面的邀请,笔者赴河南固始县参加了“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会议期间,笔者与河南固始县的姓氏历史文化研究者进行了座谈,并会见了固始的潘氏宗亲。无论是固始的姓氏历史文化研究者,还是潘氏宗亲,他们都告诉我:“固始是潘氏的发源地。”我们漫步固始街头,也同样能听到固始人对我们说:“固始是古番国,是潘氏的发源地”。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主办方散发给与会人员的几本资料中,也无一例外地写道:“潘氏的发源地在固始”。在此,笔者不厌其烦地将这些资料列举如下:如由宋效忠主编的《根在信阳》一书收了两篇有关研究潘氏发源地的文章,一篇是由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姓氏研究专家谢钧祥撰写的《潘——出自河南固始的姓》。该文的结论是:“由此可知古代确实有个潘国,这个潘国为伯爵,其地望在今河南固始县。”另一篇是由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人元所写的《潘氏起源》,张人元在这篇文章中说:“西周初年,周文王孙伯季食邑于潘地,(今河南固始县),因伯季家族治理潘地有功,又被加封为伯爵国。”接着,张人元先生没有引用任何证据,完全凭空想象,采用演义的写作手法,编写了一个潘崇家族在楚灭番国后兴旺发达的故事。张人元的《潘氏起源》根本不是学术文章,活象一篇小小说。另外由固始县史志办公室主编的《根在固始》第二章第二节《潘国之潘》也介绍说:“周文王后,有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者,又‘食采于潘’,复有潘国。……古潘国,在今固始地。”2005年7月《寻根文化》杂志发表的固始县文史研究院马世洲的文章《潘氏源于固始》,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就在题目之中。2008年第2期《寻根》杂志刊载的固始县姓氏研究专家许竟成、李新堂的文章《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其题目同样具有结论性。除张人元的文章外,上述各位姓氏历史文化研究者的文章都无一例外地引用了同一证据,即固始考古发现了番国故城遗址,因而断定这个番国就是潘氏发源地。
无论是固始人的言谈,还是上述各位姓氏历史文化研究者写的文章,都一致断言:河南固始县就是潘氏的发源地。如果把它作为定论,笔者就不敢苟同了。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不能使人信服,因为他们使用的证据就是不可靠的。
(二)、“番姓”非“潘姓”,“番国”非“潘国”
上述各位研究姓氏历史的专家学者,用来证明“河南固始是潘氏发源地”关键证据是考古发现的文物资料。即在今固始县城发现了“番国故城遗址”;在固始侯古堆春秋墓中出土了一套编钟九枚;在信阳县北甘岸村出土的三件青铜器。在这些文物上刻着含有“番”、“番子”、“佳番”等字样的铭文。因而他们断定这个“番”字就是“潘”。既然“番”字就是“潘”,那么“番国”就是“潘国”了。依照这个逻辑推测,这个“番国”就是“潘氏发源地”了,因为“番国故城遗址”在固始,因而“潘氏发源地”就理所当然在固始了。这个“番国”的“番”真的就是“潘”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许多古籍,结果发现这个“番”并非“潘”。请看《康熙字典》番字条引《正字通》云:“……姓谱潘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食采于潘因氏,读判,平声。番姓为吴芮封番君,支子因氏,读婆。字汇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为一音,误。……”《康熙字典》引《正字通》说得非常清楚:潘
番二字如果作为姓,其读音是不一样的。即“潘”姓应读作判,平声,即读作pān;“番”姓应读作“婆”,即读为pó。《康熙字典》还告诉我们:《字汇》把“番”姓读作潘,潘番二姓读为一音,这是错误的。通过古籍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为姓氏,这个“番国”应读作“婆(pó)国”,而不应读作“潘(pān)国”。上述各篇文章显然是将“番”作姓来理解的,因此河南固始的古番国,并不是潘国。既然番国不是潘国,那么河南固始就肯定不是潘氏的发源地。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在上述文章中,有的作者在引用资料时,原本写作“潘”的地方,作者都换作“番”。如2005年7月《寻根文化》杂志发表的固始县文史研究院马世洲的文章《潘氏源于固始》,在引用《元和姓纂》时,将“周文王后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故意写成“……食采于番……”。马先生在引用民国九年《淮南堂·三修潘氏族谱》中清同治年间潘杭撰写的《潘氏源流序》时,将其“……支子食采于潘……”也改写为“……食采于番……”。此次固始之行,固始宗亲赠送给我一本固始潘氏族谱资料。固始归来,对于这两个“番”,笔者特地查阅了原文,原文都写作潘,而不是“番”。有的作者又将本来应该写为“番”的地方,却故意写为“潘”。如《寻根》杂志上许竟成、李新堂的《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和《根在固始》第二章第二节《潘国之潘》均将“固始番国”写为“固始潘国”。笔者认为,既然出土文物上写作“番”,那么写文章时就不应该将古“番国”写成“潘国”。因为“番”和“潘”在这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读音也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以上各位研究姓氏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用这种偷换概念的办法来证明自已的观点的正确性,是没有说服力的。相反还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马世洲的《潘氏源于固始》还犯了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引用了《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资料:“‘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潘又被吴所灭。”《根在固始》第二章第二节《潘国之潘》也引用了这段文字。两篇文章都认为“取番”就是“取潘”,即夺取河南固始古番国。然而这个“取番”的“番”与河南固始古“番国”的“番”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考《康熙字典》番字条曰:“……又集韵蒲波切,正韵蒲禾切,从音婆,鄱阳豫章县。史记·伍子胥传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盖鄱阳也。……”《康熙字典》将“取番”的“番”解释得非常清楚,“番”字也应该读作“婆(pó)”,而不应该读作“潘(pān)”。《康熙字典》引《索隐》指出:这个“番”同“鄱”,应是今天江西的鄱阳,而不是马世洲等人所说的固始古“番国”。这是作者望文生义产生的错误。这一例证更可说明 “番”不是“潘”。通过以上的考证,笔者认为,“番国”与“潘国”是有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不可混为一谈。如果见了“番”,就说它是“潘”,那就肯定会产生错误而闹出笑话来。
通过以上的考证,可以肯定地说:河南固始不是潘氏发源地。大量的潘氏谱牒资料证明:潘氏发源地在河南荥阳。
(三)、潘氏发源地在河南荥阳
我是一个潘氏谱牒资料的收藏爱好者,十多年来,我收集到了各地的潘氏谱牒资料。历史的,当代的,应有尽有。潘氏发源地究竟在何处,只有潘家人最有发言权。因为我收集到的潘氏谱牒资料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潘氏发源地在河南荥阳。如:
宋代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编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潘美六世孙潘源撰写序言,其《序》云:“太极既判,三才肇立。人物由生,而姓氏以定。我荥阳潘氏,乃周文王十六子毕公高之幼子
季孙食采于潘邑,因而姓焉。”在这部世谱《世系表》前还有一段文字:“西伯侯姬姓名昌,生而圣明。事商纣,赐弓矢鈇钺,得专征伐。虞芮质成,江汉归化,三分天下有其二。配圣女姒氏,生子十八人。厥后,第十六子毕公名高,相武王伐纣,奄有天下,大封同姓,于是,毕公幼子季孙名荀,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候,因以为郡。”
湖北浠水县尖山庙《荥阳潘氏族谱》,编修于明万历三年,其中收录了明朝宰相张居正为婺源《潘氏族谱》所撰写的序言。其《序》云:“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
《乌程纯孝里潘氏世谱》,修于明万历二三年甲午,工部尚书、水利专家潘季驯为其序谱:“余潘氏世居今汇咀,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潘季驯并在此谱的《迁居》中写道:“余潘氏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
湖南武冈潘富云著《黄陵荥阳中牟洛阳开封寻根记》:“据史载:毕公,姓姬名高,周文王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shi音誓)共同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武王灭商后,派毕公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纣王而受害的臣子,因而受到国人称颂。后封于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高生四子……四子荀,号季孙,食采于潘,为潘姓的始祖。成王二年(公元前1042年),季孙公食采邑于潘(今河南省荥阳市,因其地有潘水而得名),附庸于毕国。”
《海南潘氏族谱》资料载:“我潘氏系周文王的十五子高,被封于毕,称为毕公高。其儿子季孙公,食采于潘水,封爵于荥阳,故定姓潘氏,郡称荥阳。季孙公就是潘氏的开元始祖。”
河南荥阳《潘窑、廖峪合辑宗谱》资料载:“若吾潘氏,其源远矣,始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季孙公,封为荥阳侯,号荥阳郡,以食邑为姓,后世言潘姓,皆自此始也。”
固始“淮南堂”《潘氏族谱》《序》云:“潘氏世官族也。在在著闻,而自晋鲁间最之。其肇迹姬姓,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曰季孙,食采于潘,因以氏焉,封荥阳侯,故后之曰潘氏者,皆从荥阳郡,自兹始也。”
韩国《潘氏大同谱》载:“吾姓之出自邃古者亦有文字之表表者,尝按《韵府·群玉编》曰:潘姓氏羽音,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以上各地潘氏谱牒资料告诉我们:
第一,毕公高之子季孙是为潘氏始祖;
第二,季孙的采邑(或曰食邑、食采)在潘。
第三,季孙的封地潘国在荥阳,其国为二等爵位。
第四,季孙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
第五,有的谱牒还记载:季孙殁葬荥阳金鼎山。
综上所述,这些潘氏谱牒资料都可证明:河南固始的古番国不是潘氏的发源地。而河南荥阳才是我们潘氏的发源地。不需任何人在那里猜想、考证、推测。因为不同支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潘氏谱牒都不约而同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就是最权威的结论。
最后笔者赋诗一首,以此总结全文。
番非潘也
豫皖交界固始县,人文荟萃史久远。皆道潘氏发源地,即为此处古国番。
带回资料细研读,似觉结论太武断。各地潘谱可作证,番字并非余之潘。
三、食采于潘的季孙后裔遍布天下
姓氏典籍都对潘氏作了简要介绍:如:《广韵》、《元和姓纂》载,“周文王后毕公子季孙,食邑于潘,子孙以邑名为氏。”《姓谱》载: “周文王之孙季孙, 食采于潘, 因氏焉。”《姓纂》载:“ 周文王子曰毕公高,毕公高子曰季孙,封于潘, 因氏焉。”各地潘氏族谱均记载:“毕公幼子季孙名旬,食邑於潘,因以为姓。封荥阳候,因以为郡。”“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所谓食邑或称采邑,是指周朝贵族或官员的衣食俸禄之地。
首先介绍一下毕公:“毕公,姓姬名高,周文王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shi音誓)共同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武王灭商后,派毕公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纣王而受害的臣子,因而受到国人称颂。后封於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高生四子:长子万,留於毕地,成为毕姓始祖;次子炳封於魏,是魏姓的始祖;三子名焉不详,封於冯,成为冯姓的始祖;四子荀,号季孙,食采於潘,为潘姓的始祖。成王二年(公元前1042年),季孙公食采邑於潘,附庸於毕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原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发动叛乱企图复商,周公等平定了叛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降霍叔为庶人。
季孙公在此次平叛中立了大功,保厘东郊、未失寸土。成王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决定改建和重新调整诸候国,改潘邑为潘国,季孙公因功被封为荥阳侯,在其国就爵称候,并建成宗庙於荥阳,以商为音,以荥阳为郡,子孙世袭。季孙公配有两妻,生有六子。姜氏生居仁、居杰、连、荣四公,僖氏生子怛、佶二公。季孙公殁后葬于金鼎山罗汉现脐形。战国时期,潘国被楚国吞并,季孙子孙遂以国为姓,这是潘氏受姓之始,并以季孙为始祖,世代居住在荥阳安仁乡崇仁里,因历史上的战乱和各种原因,从这里迁出的后裔遍布中华和世界各地。从季孙公至今巳有三千零四十五年了。现在将季孙的后裔列成下表,供宗亲们寻根时参考。
潘氏源流世系对照表
从我收集到的潘氏谱牒资料看,季孙公后裔可分为六大支系。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可权先生生前在电话中也说:季孙公后裔分为六大支系。现将我收集到的资料综述如下:季孙公娶两方夫人:赣鄂湘等地潘谱载娶僖氏,如:江西武宁南皋潘谱载僖氏生怛、佶二公,湖南中方荆坪潘谱载僖氏生连公,江西婺源桃溪潘谱载僖氏生荣公。闽浙赣等地潘谱载娶姜氏,生居仁、居杰二公。直到目前尚未收集到佶公与居杰公二个支系的谱牒资料。
目前能见到详细谱牒资料的只有四个支系,即怛公支系、连公支系、荣公支系、居仁支系。现将这四个支系的源流世系列表如下。
怛公支系的资料由湖北孝昌花园西郊某宗亲、湖北阳新实验中学潘绍屏、江西瑞昌马头镇潘熙志、湖北英山公安局潘卫民、湖北浠水汪岗镇潘登科及潘脂松、武汉市江汉区常青街扬子社区常福里潘敦启、湖南武冈民政局潘富云、湖南平江潘庄主、四川乐至光明小学潘存元、海南海口潘家远、广西蒙山潘庆金等提供。
连公支系的资料由四川成都潘启章、四川西昌潘学勤、广西防城港潘可权、贵州三穗农机局潘德富、潘氏宗亲网等提供。
荣公支系的资料由广西防城港潘可权先生提供。
居仁公支系的资料由广西防城港潘可权、浙江永嘉潘统英、福建《海峡时报》社长潘朝阳、四川德阳潘祥鶤、广东广州天河区石牌村潘树荣、安徽巢湖潘仕锋、江西寻乌项山潘叶金、潘氏宗亲网、台湾宗亲等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一、怛公支系对照表
世系 |
江西省 武宁瑞昌永修德安星子九江庐山湖口奉新修水等地潘谱 |
湖北省 阳新大冶鄂州浠水黄陂孝感孝昌广水罗田英山等地潘谱 |
湖南省 岳阳临湘平江汩罗浏阳湘阴华容南县 等地潘谱 |
湖南省 冷水江潘桥乡镇禾青等乡镇潘氏族谱
|
四川省
乐至潘谱 |
海南省
潘氏族谱 |
广西自治区蒙山县潘氏族谱 |
001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002 |
怛 |
怛 |
怛 |
怛 |
怛 |
怛 |
怛 |
003 |
肃 |
肃 |
肃 |
肃 |
肃 |
肃 |
肃 |
004 |
怀 |
怀 |
怀 |
怀 |
怀 |
怀 |
怀 |
005 |
纲 |
纲 |
纲 |
纲 |
纲 |
纲 |
纲 |
006 |
炅 |
炅 |
炅 |
炅 |
炅 |
炅 |
炅 |
007 |
镐 |
镐 |
镐 |
镐 |
镐 |
镐 |
镐 |
008 |
秉 |
秉 |
秉 |
秉 |
秉 |
秉 |
秉 |
009 |
庥 |
庥 |
庥 |
庥 |
庥 |
庥 |
庥 |
010 |
陟 |
陟 |
陟 |
陟 |
陟 |
陟 |
陟 |
011 |
侃 |
侃 |
侃 |
侃 |
侃 |
侃 |
侃 |
012 |
猷 |
猷 |
猷 |
猷 |
猷 |
猷 |
猷 |
013 |
宴 |
宴 |
宴 |
宴 |
宴 |
宴 |
宴 |
014 |
储 |
储 |
储 |
储 |
储 |
储 |
储 |
015 |
崇 |
崇 |
崇 |
崇 |
崇 |
崇 |
崇 |
016 |
的 |
的 |
的 |
的 |
的 |
的 |
的 |
017 |
敞 |
敞 |
敞 |
敞 |
敞 |
敞 |
敞 |
018 |
质 |
质 |
质 |
质 |
质 |
质 |
质 |
019 |
肇 |
肇 |
肇 |
肇 |
肇 |
肇 |
肇 |
020 |
刚 |
刚 |
刚 |
刚 |
刚 |
刚 |
刚 |
021 |
超 |
超 |
超 |
超 |
超 |
超 |
超 |
022 |
光 |
光 |
光 |
光 |
光 |
光 |
光 |
023 |
恕 |
恕 |
恕 |
恕 |
恕 |
恕 |
恕 |
024 |
煜 |
煜 |
煜 |
煜 |
煜 |
煜 |
煜 |
025 |
维 |
维 |
维 |
维 |
维 |
维 |
维 |
026 |
评 |
评 |
评 |
评 |
评 |
评 |
评 |
027 |
琪 |
琪 |
琪 |
琪 |
琪 |
琪 |
琪 |
028 |
|
|
|
|
|
|
|
029 |
潜 |
潜 |
潜 |
潜 |
潜 |
潜 |
潜 |
030 |
珙 |
珙 |
珙 |
珙 |
珙 |
珙 |
珙 |
031 |
微 |
微 |
微 |
微 |
微 |
微 |
微 |
032 |
皈 |
皈 |
皈 |
皈 |
皈 |
皈 |
皈 |
033 |
琼 |
琼 |
琼 |
琼 |
琼 |
琼 |
琼 |
034 |
裕 |
裕 |
裕 |
裕 |
裕 |
裕 |
裕 |
035 |
忠 |
忠 |
忠 |
忠 |
忠 |
忠 |
忠 |
036 |
睿 |
睿 |
睿 |
睿 |
睿 |
睿 |
睿 |
037 |
瑜 |
瑜 |
瑜 |
瑜 |
瑜 |
瑜 |
瑜 |
038 |
|
|
|
|
|
|
|
039 |
珪 |
珪 |
珪 |
珪 |
珪 |
珪 |
珪 |
040 |
穆 |
穆 |
穆 |
穆 |
穆 |
穆 |
穆 |
041 |
激 |
激 |
激 |
激 |
激 |
激 |
激 |
042 |
柏 |
柏 |
柏 |
柏 |
柏 |
柏 |
柏 |
043 |
曙 |
曙 |
曙 |
曙 |
曙 |
曙 |
曙 |
044 |
璋 |
璋 |
璋 |
璋 |
璋 |
璋 |
璋 |
045 |
文 |
文 |
文 |
文 |
文 |
文 |
文 |
046 |
泳 |
泳 |
泳 |
泳 |
泳 |
泳 |
泳 |
047 |
宾 |
宾 |
宾 |
宾 |
宾 |
宾 |
宾 |
048 |
旻 |
旻 |
旻 |
旻 |
旻 |
旻 |
旻 |
049 |
暾 |
暾 |
暾 |
暾 |
暾 |
暾 |
勉 |
050 |
渎 |
渎 |
渎 |
渎 |
渎 |
渎 |
满 |
051 |
芳 |
芳 |
芳 |
芳 |
芳 |
芳 |
尼 |
052 |
莹 |
莹 |
莹 |
莹 |
莹 |
莹 |
京 |
053 |
辉 |
辉 |
辉 |
辉 |
辉 |
辉 |
若思 |
054 |
师正 |
师正 |
师正 |
师正 |
师正 |
师正 |
觉 |
055 |
亮 |
亮 |
亮 |
亮 |
亮 |
亮 |
童 |
056 |
礼 |
礼 |
礼 |
礼 |
礼 |
礼 |
默 |
057 |
喆 |
喆 |
喆 |
喆 |
喆 |
喆 |
均瑞 |
058 |
习 |
习 |
习 |
习 |
习 |
习 |
延 |
059 |
迪 |
迪 |
迪 |
迪 |
迪 |
迪 |
国 |
060 |
彦 |
彦 |
彦 |
彦 |
彦 |
彦 |
武夫 |
061 |
振 |
振 |
振 |
振 |
振 |
振 |
行彦 |
062 |
骥 |
骥 |
骥 |
骥 |
骥 |
骥 |
廷器 |
063 |
罡 |
罡 |
罡 |
罡 |
罡 |
罡 |
时济 |
064 |
湘 |
湘 |
湘 |
湘 |
湘 |
湘 |
学仁 |
065 |
祐 |
祐 |
祐 |
祐 |
祐 |
朝奉 |
武 |
066 |
约 |
约 |
约 |
约 |
约 |
三 |
廷善 |
067 |
瑨 |
瑨 |
瑨 |
瑨 |
瑨 |
喜 |
子荣 |
068 |
震 |
震 |
震 |
震 |
震 |
伯 |
传 |
069 |
美/骞/琳 |
美/骞/琳 |
美/骞/琳 |
美/骞/琳 |
美/骞/琳 |
彦中 |
基 |
070 |
惟文 |
惟文 |
惟文 |
惟文 |
惟文 |
冲 |
朝瑞 |
071 |
仁表 |
仁表 |
仁表 |
仁表 |
仁表 |
子韦 |
兴一 |
072 |
璋 |
璋 |
璋 |
璋 |
璋 |
廷爵 |
胜二 |
073 |
善 |
善 |
善 |
善 |
善 |
春/秋/里 |
守已 |
074 |
源/浩/济 |
源/浩/济 |
源/浩/济 |
源/浩/济 |
源/浩/济 |
|
师道 |
|
|
|
|
|
|
|
|
二、居仁支系对照表
世系 |
浙江永嘉云岭潘谱 |
福建 潘谱 |
安徽泾县茂林潘谱 |
江西寻乌项山潘谱 |
可权提供谱名不详 |
江西兴国会昌潘谱 |
浙江新安潘谱 |
001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002 |
居仁 |
居仁 |
居仁 |
居仁 |
居仁 |
居仁 |
居仁 |
003 |
伯启 |
伯启 |
伯启 |
伯启 |
伯启 |
伯启 |
伯启 |
004 |
简 |
简 |
简 |
简 |
简 |
简 |
简 |
005 |
伯高 |
伯高 |
子良 |
伯高 |
伯高 |
伯高 |
子良 |
006 |
雅信 |
雅信 |
雅信 |
雅信 |
雅信 |
雅信 |
雅信 |
007 |
超节 |
超节 |
超节 |
超节 |
超节 |
超节 |
超节 |
008 |
景叔 |
景叔 |
崇 |
景叔 |
景叔 |
景叔 |
崇 |
009 |
熙 |
熙 |
熙 |
熙 |
熙 |
熙 |
熙 |
010 |
鲁仲 |
鲁仲 |
鲁仲 |
鲁仲 |
鲁仲 |
鲁仲 |
鲁仲 |
011 |
道安 |
道安 |
道安 |
道安 |
道安 |
道安 |
道安 |
012 |
师叔 |
师叔 |
尫 |
师叔 |
师叔 |
师叔 |
尫 |
013 |
叔党 |
叔党 |
党 |
叔党 |
党 |
叔党 |
党 |
014 |
爽 |
爽 |
爽 |
爽 |
爽 |
爽 |
爽 |
015 |
琳玉 |
琳玉 |
琳玉 |
琳玉 |
琳玉 |
琳玉 |
琳玉 |
016 |
|
|
珍 |
尔 |
|
|
|
017 |
绥邦 |
绥邦 |
绥邦 |
绥邦 |
绥邦 |
绥邦 |
绥邦 |
018 |
轸秀 |
轸秀 |
轸秀 |
轸秀 |
轸秀 |
轸秀 |
轸秀 |
019 |
济民 |
济民 |
济民 |
济民 |
济民 |
济民 |
济民 |
020 |
淮 |
淮 |
淮 |
淮 |
淮 |
淮 |
淮 |
021 |
铎 |
铎 |
铎 |
铎 |
铎 |
铎 |
铎 |
022 |
广嗣 |
庆嗣 |
庆嗣 |
庆嗣 |
广嗣 |
庆嗣 |
庆嗣 |
023 |
鉴 |
鉴 |
金鉴 |
鉴 |
鉴 |
鉴 |
仲丁 |
024 |
眉寿 |
眉寿 |
眉寿 |
眉寿 |
眉寿 |
眉寿 |
鉴 |
025 |
琳 |
琳 |
琳 |
琳 |
琳 |
琳 |
眉寿 |
026 |
仁英 |
仁英 |
仁英 |
仁英 |
仁英 |
仁英 |
子琳 |
027 |
级 |
级 |
级 |
级 |
级 |
级 |
仁英 |
028 |
澈 |
澈 |
澈 |
澈 |
澈 |
澈 |
级 |
029 |
森 |
森 |
森 |
森 |
森 |
森 |
徹 |
030 |
桂芳 |
桂芳 |
桂芳 |
桂芳 |
桂芳 |
桂芳 |
子森 |
031 |
亚贤 |
亚贤 |
晋贤 |
亚贤 |
亚贤 |
亚贤 |
桂芳 |
032 |
孟贵 |
孟贵 |
孟贲 |
孟贵 |
孟武 |
孟贵 |
亚贤 |
033 |
广义 |
广义 |
广义 |
广义 |
全义 |
广义 |
孟贲 |
034 |
崇本 |
崇本 |
崇爱 |
崇本 |
崇和 |
崇本 |
广义 |
035 |
亮瑰 |
亮瑰 |
亮仁 |
亮瑰 |
亮瑞 |
亮瑰 |
崇本 |
036 |
惟善 |
惟善 |
泓 |
中牟 |
泓 |
中牟 |
亮瑰 |
037 |
肇 |
肇 |
瑾 |
勉 |
瑾 |
勉 |
勉 |
038 |
瑾 |
瑾 |
顺 |
瑾 |
靖武 |
瑾 |
皎 |
039 |
勋 |
勖 |
芘 |
元茂 |
嶽 |
元茂 |
濬 |
040 |
满 |
满 |
岱 |
世元 |
纹贵 |
世元 |
秘 |
041 |
尼 |
尼 |
尼 |
正叔 |
宗顺 |
尼 |
璋 |
042 |
其 |
其 |
攻 |
攻 |
信 |
攻 |
庇 |
043 |
才 |
才 |
奇 |
玫 |
奇海 |
玟 |
岳 |
044 |
信 |
信 |
文本 |
世长 |
仁贵 |
世长 |
释 |
045 |
崇 |
崇 |
直文 |
若思 |
应玲 |
若思 |
汶 |
046 |
聪 |
聪 |
槐 |
天觉 |
振玉 |
天觉 |
禛芝 |
047 |
光 |
光 |
沔 |
童章 |
杰 |
童章 |
槐 |
048 |
平 |
平 |
机 |
子衡 |
贡 |
子衡 |
沔 |
049 |
灵乾 |
灵乾 |
综 |
均瑞 |
进兴 |
均瑞 |
纶 |
050 |
绍业 |
绍业 |
敞 |
颒 |
永广 |
颒 |
光 |
051 |
乐 |
乐 |
伯 |
国忠 |
赵 |
国忠 |
敞 |
052 |
晃 |
晃 |
绍 |
武夫 |
居义 |
武夫 |
伯邻 |
053 |
仪 |
仪 |
义 |
行彦 |
冲 |
行彦 |
? |
054 |
求仁 |
求仁 |
征 |
庭器 |
仲纯 |
庭器 |
? |
055 |
祖 |
祖 |
富广 |
时济 |
纹松 |
时济 |
? |
056 |
源 |
源 |
鲁仲 |
学仁 |
子高 |
学仁 |
师叔 |
057 |
殷 |
殷 |
琰 |
武 |
元睦 |
武 |
鲁仲 |
058 |
谊 |
谊 |
玉英 |
庭善 |
尚礼 |
廷善 |
伯琰 |
059 |
武原 |
武原 |
兴仁 |
子荣 |
乘 |
子荣 |
玉英 |
060 |
崇胤 |
崇胤 |
仲道 |
傅 |
仁 |
傅 |
津美 |
061 |
承叙 |
承叙 |
良俊 |
基 |
纹远 |
基 |
孟阳 |
062 |
处常 |
处常 |
仁敬 |
朝瑞 |
崇穆 |
朝瑞 |
瑚琏 |
063 |
美 |
俶/佑/仁 |
思 |
兴一 |
彦嘉 |
兴一 |
伯璇 |
064 |
惟熙 |
|
琼 |
勝二 |
叔祥 |
胜二 |
梦熊 |
065 |
守规 |
|
仲庆 |
守己 |
仁轨 |
守己 |
敬祖 |
066 |
蒿 |
|
良辅 |
师道 |
大 |
师道 |
承穆 |
067 |
万公 |
|
万二 |
汝彦 |
三 |
汝彦 |
万二 |
068 |
什一 |
|
茂 |
十一 |
小四 |
十一 |
进武 |
069 |
继 |
|
大全 |
十二 |
马儿 |
十二 |
铎 |
070 |
整 |
|
仁卿 |
酼良 |
小七 |
毓良 |
大敏 |
071 |
坦 |
|
六宣议 |
广忠 |
贵 |
广忠 |
仁嵩 |
072 |
诚 |
|
日宝 |
尚松 |
景元 |
尚松 |
三宣 |
073 |
伴 |
|
七公 |
友嘉 |
绪 |
友嘉 |
德懋 |
074 |
腮 |
|
居盈 |
自修 |
九皋 |
自重 |
子仲 |
075 |
师恭 |
|
振 |
从源 |
慎修 |
从谦 |
大邦 |
076 |
|
|
|
仝 |
奇 |
赏四 |
念七 |
077 |
|
|
|
八郎 |
彖 |
高拔 |
五四 |
078 |
|
|
|
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连公支系对照表
世系 |
湖南中方潘谱 |
四川达县旺苍潘谱 |
贵州天柱潘谱 |
可权提供谱名不详 |
贵州飞云崖潘氏谱 |
|
|
001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季孙 |
|
|
002 |
连 |
连 |
兆 |
连 |
廉 |
|
|
003 |
桓 |
纥 |
连 |
纥 |
桓 |
|
|
004 |
纥 |
子意 |
桓 |
子意 |
纥 |
|
|
005 |
意 |
南寿 |
纲 |
南寿 |
子意 |
|
|
006 |
南寿 |
布 |
子意 |
布 |
南寿 |
|
|
007 |
布 |
斯 |
南寿 |
斯 |
布 |
|
|
008 |
斯 |
徵 |
布 |
徵 |
斯 |
|
|
009 |
徵 |
奕 |
斯 |
奕 |
徵 |
|
|
010 |
奕 |
毅 |
征 |
毅 |
奕 |
|
|
011 |
毅 |
颜 |
奕 |
颜 |
毅 |
|
|
012 |
颜 |
宏文 |
毅 |
宏文 |
崇 |
|
|
013 |
弘文 |
党 |
彦 |
党 |
宏文 |
|
|
014 |
党 |
法正 |
弘文 |
法正 |
叔党 |
|
|
015 |
法正 |
成 |
叔党 |
成 |
法正 |
|
|
016 |
成 |
目永 |
法正 |
目永 |
成 |
|
|
017 |
永 |
启 |
成 |
启 |
璋 |
|
|
018 |
启 |
童 |
昶 |
童 |
启 |
|
|
019 |
蒙 |
蒙 |
启 |
蒙 |
童蒙 |
|
|
020 |
及 |
汲 |
童蒙 |
汲 |
伋 |
|
|
021 |
游扬 |
游扬 |
仍 |
游扬 |
游扬 |
|
|
022 |
恽 |
挥 |
游洋 |
挥 |
煇 |
|
|
023 |
宽 |
宽宰 |
恽 |
宽宰 |
子宽 |
|
|
024 |
宰 |
武仲 |
宽 |
武仲 |
|
|
|
025 |
武仲 |
陵 |
宰 |
陵 |
武仲 |
|
|
026 |
陵 |
誉之 |
武仲 |
誉之 |
陵 |
|
|
027 |
誉之 |
子岷 |
陵 |
念 |
|
|
|
028 |
子文 |
重诲 |
誉之 |
子岷 |
子忞 |
|
|
029 |
重诲 |
度 |
子思 |
重诲 |
重诲 |
|
|
030 |
度 |
密 |
重诲 |
度 |
度 |
|
|
031 |
密 |
万 |
度琛 |
密 |
密 |
|
|
032 |
万 |
允中 |
密 |
万 |
万 |
|
|
033 |
允中 |
晟 |
万 |
允仲 |
允中 |
|
|
034 |
子晟 |
昌期 |
允中 |
晟 |
晟 |
|
|
035 |
昌斯 |
表 |
晟 |
昌期 |
昌斯 |
|
|
036 |
银 |
元之 |
昌斯 |
表 |
鋹 |
|
|
037 |
子玄 |
惟一 |
鋹 |
元之 |
元之 |
|
|
038 |
性 |
公纪 |
弦之 |
惟 |
性一 |
|
|
039 |
公纪 |
宏孙 |
性一 |
公纪 |
公纪 |
|
|
040 |
弘孙 |
伯符 |
公纪 |
弘孙 |
洪孙 |
|
|
041 |
伯符 |
锋 |
弘孙 |
伯符 |
伯符 |
|
|
042 |
铎 |
烈 |
仲符 |
锋 |
铎 |
|
|
043 |
烈 |
尧 |
锋 |
烈 |
烈 |
|
|
044 |
尧臣 |
臣 |
烈 |
尧 |
尧臣 |
|
|
045 |
子羡 |
子羡 |
尧成 |
臣 |
子羡 |
|
|
046 |
协 |
协 |
子羡 |
子羡 |
协 |
|
|
047 |
福 |
福 |
协福 |
福 |
福 |
|
|
048 |
俊卿 |
俊卿 |
俊卿 |
俊卿 |
俊卿 |
|
|
049 |
次鹰 |
膺 |
次鹰 |
膺 |
次膺 |
|
|
050 |
岳 |
岳 |
岳 |
岳 |
岳 |
|
|
051 |
衣 |
尼铱 |
扆 |
尼铱 |
扆 |
|
|
052 |
佑 |
祐 |
佑 |
祚 |
祐 |
|
|
053 |
愉 |
愉 |
愉 |
愉 |
愉 |
|
|
054 |
允之 |
之 |
允之 |
允之 |
允之 |
|
|
055 |
怀玉 |
怀 |
怀玉 |
怀玉 |
怀玉 |
|
|
056 |
峻 |
峻 |
峻 |
峻 |
峻 |
|
|
057 |
灵均 |
灵 |
灵钩 |
灵 |
灵钧 |
|
|
058 |
日新 |
曰 |
日新 |
日 |
日新 |
|
|
059 |
休源 |
休 |
休源 |
休 |
休源 |
|
|
060 |
思让 |
思 |
思让 |
思 |
思谦 |
|
|
061 |
熊 |
彪 |
熊 |
彪 |
熊 |
|
|
062 |
彦晖 |
彦 |
彦军 |
彦 |
彦晖 |
|
|
063 |
文英 |
文 |
文英 |
文 |
文英 |
|
|
064 |
德平 |
德 |
德平 |
德 |
德平 |
|
|
065 |
师正 |
师 |
师正 |
师 |
师正 |
|
|
066 |
思老 |
诚 |
思老 |
诚 |
师老 |
|
|
067 |
诚 |
荣史 |
诚 |
荣史 |
诚 |
|
|
068 |
易 |
文 |
易 |
文 |
易 |
|
|
069 |
文兴 |
昌 |
文兴 |
日 |
文兴 |
|
|
070 |
昌佑 |
邺 |
昌佑 |
邺 |
昌佑 |
|
|
071 |
邺 |
林 |
邺 |
林 |
邺 |
|
|
072 |
林义 |
上 |
林义 |
上 |
林义 |
|
|
073 |
古达 |
天 |
古达 |
天 |
古达 |
|
|
074 |
天英 |
仲 |
天英 |
仲 |
天英 |
|
|
075 |
仲俊 |
国 |
仲俊 |
国 |
仲俊 |
|
|
076 |
国荣 |
愉 |
国荣 |
裕蕴 |
国荣 |
|
|
077 |
美 |
惟 |
美 |
士 |
美 |
|
|
078 |
惟正(道) |
周士 |
惟道 |
克 |
惟道 |
|
|
079 |
贞周 |
|
|
|
明周 |
|
|
080 |
|
|
|
|
仕臣 |
|
|
四、荣公支系对照表
世系 |
江西婺源龙山桃溪潘谱 |
安徽繁昌祝湖潘村潘谱 |
|
001 |
季孙 |
季孙 |
|
002 |
荣 |
荣 |
|
003 |
育 |
育 |
|
004 |
兴旺 兴时 |
兴旺 兴时 |
|
005 |
殳 |
殳 |
|
006 |
崇虺 |
崇虺 |
|
007 |
启 咨 |
启 咨 |
|
008 |
熊 |
熊 |
|
009 |
度 |
度 |
|
010 |
时 |
时 |
|
011 |
和 |
和 |
|
012 |
舆 |
舆 |
|
013 |
懿 |
懿 |
|
014 |
夷 |
夷 |
|
015 |
励 |
励 |
|
016 |
辅 |
辅 |
|
017 |
褒 |
褒 |
|
018 |
渐 |
渐 |
|
019 |
格 |
格 |
|
020 |
茂 |
茂 |
|
021 |
管 |
管 |
|
022 |
恩 |
恩 |
|
023 |
讓 |
讓 |
|
024 |
显 |
显 |
|
025 |
匡 |
匡 |
|
026 |
闾 |
闾 |
|
027 |
震 |
震 |
|
028 |
昱 |
昱 |
|
029 |
政 |
政 |
|
030 |
元朂 |
元朂 |
|
031 |
介 |
介 |
|
032 |
嵬 |
嵬 |
|
033 |
党 |
党 |
|
034 |
宣 宝 |
宣 宝 |
|
035 |
信臣 |
信臣 |
|
036 |
茂英 |
茂英 |
|
037 |
宗儒 |
宗儒 |
|
038 |
胜 |
胜 |
|
039 |
仲衡 仲卫 |
仲衡 仲卫 |
|
040 |
诠 询 |
诠 询 |
|
041 |
士安 |
士安 |
|
042 |
允和 |
允和 |
|
043 |
铸 |
铸 |
|
044 |
源 |
源 |
|
045 |
寿 |
寿 |
|
046 |
孚 |
孚 |
|
047 |
经一 纲二 |
经一 纲二 |
|
048 |
达 迪 |
达 迪 |
|
049 |
祚 禄 礼 |
祚 禄 礼 |
|
050 |
凤 |
凤 |
|
051 |
晟 |
晟 |
|
052 |
顗 骠 |
顗 骠 |
|
053 |
辕 琮 徵 |
辕 琮 徵 |
|
054 |
德一 |
德一 |
|
055 |
贤三 |
贤三 |
|
056 |
仁六 |
仁六 |
|
057 |
乾二 |
乾二 |
|
058 |
好礼 |
好礼 |
|
059 |
师正 师明 |
师正 师明 |
|
060 |
戎 |
戎 |
|
061 |
嗣贤 嗣习 |
嗣贤 嗣习 |
|
062 |
孟阳 |
孟阳 |
|
063 |
佐 |
佐 |
|
064 |
宝二 实 定 宇 |
宝二 实 定 宇 |
|
065 |
逢辰 |
逢辰 |
|
066 |
仁厚 仁原 |
仁厚 仁原 |
|
067 |
淮 |
淮 |
|
068 |
初 |
初 |
|
069 |
汝翼 汝明 汝曜 |
汝翼 汝明 汝曜 |
|
070 |
万年 |
万年 |
|
071 |
克忠 |
克忠 |
|
072 |
执书 |
执书 |
|
073 |
伯震 |
伯震 |
|
074 |
崇益 |
崇益 |
|
075 |
太乙 |
太乙 |
|
076 |
玹 |
玹 |
|
077 |
成大 |
成大 |
|
078 |
可一 |
可一 |
|
079 |
德一 |
德一 |
|
080 |
傅一 |
傅一 |
|
081 |
日英 |
日英 |
|
082 |
巍 |
巍 |
|
2009年12月16日重新整理完毕
从我收藏到的各地潘氏族谱的记载可以看出,季孙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
怛公支系主要分布在赣、鄂、豫、湘、琼等省;
佶公失嗣;
居仁公支系主要分布在徽、苏、浙、闽、赣、粤、桂等省;
连公支系主要分布在湘、贵、川、等省;
荣公支系主要分布在赣、徽等省;
至今尚未发现居杰公支系族谱。
现在各个支系都有移居海外的,季孙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当前移居海外的著名人物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天下潘姓始季孙,源远流长贯古今,开宗荥阳三千载,五湖四海一家亲。”
四、在古代,潘只能称氏,不能称姓
今天,潘既可称姓,也可称氏,因为姓与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秦汉之前,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淆。如我们的潘只能称氏,绝不可称姓。在古姓氏书籍中,只能看到“潘氏”二字,而看不到“潘姓”二字。因此有必要先来说说姓与氏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只有弄清了姓与氏的区别,才能回答潘只能称氏, 而不能称姓的问题。
什么是姓?古往今来,不少硕儒名宿都给它下过定义。如:《左传·隐公元年》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说文解字》也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绎史》引《三坟》曰:“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上述古籍都对姓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姓的本义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因而可断定,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最早时姓是母系氏族社会各部落的代号。所以最古老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娰、妫、姚等姓。随着社会的发展,姓便大量产生并逐渐增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氏”。
今天,姓氏不分,姓即氏,氏即姓,姓氏合称。但在秦汉之前,姓氏不可合称,姓是姓,氏是氏,二者不可混淆。“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所自出,“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就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就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当时严格进行这种区分的作用,其一在于严格男女之别,如三代之时“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通志·氏族略》);其二是为了区别贵贱,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统所自出,也就没有“氏”;其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的惯例,如果同姓相婚,不仅有悖人伦,而且还会引起“其生不蕃”的严重后果(《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线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此后的人们有时称姓,有时称氏,有时姓氏并称,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章法,于是,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姓氏的统一在当时还有重要意义。每一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永久使用,就形成了许多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以至后人在要探讨自己的姓氏历史时,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血缘所出。
我们潘氏始祖季孙公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幼子,周文王姬姓名昌,季孙之潘只是姬姓中的一个分支,因而只能称潘氏,而不能称潘姓。潘氏是姬姓中的一个分支。
五、明万历宰相张居正为徽州婺源潘氏序谱
我在整理潘氏谱牒资料时,发现湖北浠水尖山庙《潘氏族谱》收录了张居正为徽州婺源《潘氏族谱》撰写的《序言》。后来我在网上结识了祖籍安徽泾县,现居四川德阳的潘祥鶤先生。潘祥鶤先生告诉我,他们的族谱中也收录了张居正的这篇《序言》。张居正,明朝万历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为婺源《潘氏族谱》撰写序言,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我潘氏可谓荣幸之致。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之一。
张居正所作谱序,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确是一篇为潘氏荣光无限的大手笔。
张居正的这篇序言写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长至日。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潘氏属名门望族以及潘姓之由来,“古者,姓有苑,官有谱,氏族有志。凡大家著姓,名门巨族,昭彰史籍,如日星然。过江则王、谢、萧、袁,东南则朱、程、顾、陆,关中则王、崔、卢、李、韦、柳、裴、薛,其余邑各有望。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
第二部分:描划了潘氏的迁徙路线图:“嗣后而徙居乌程。或自乌程而闽,自闽而歙,自歙而婺之桃溪,又自婺而池阳、永丰、六安、两淮、光州;或自乌程而太原,自太原而湓浦,自湓浦而武宁,自武宁而三衢、而芝城、而康郡、而泾阳、而兴国;自乌程而歙、而休,由歙而杭之昌化,凡三大派。余散丽于吴、越、荆、楚间,难以地计。”
第三部分:介绍了潘氏的悠久历史,列举了各个朝代的潘氏名人,“其初皆季孙公始也,由周而来,二千有余载矣。后先相望,世代相承,闻人辈出。在春秋时,师叔为楚上卿,伐郑退晋师。子党继为大夫,与养由基并以射名。在三国,浚以才奇超,为奋将军,封浏阳侯。璋以破蜀有功,拜都督,封桑阳侯。在晋则有若:岳,为河阳令,迁黄门侍郎,为金谷名贤二十四友之首,有文苑、龟鉴、诗赋传于后。在宋元嘉中,则有若:综,时遇贼以死获全,其父卒,以孝闻,旌其里曰纯孝里。复蠲租三世,在宋初,同曹彬等下江南,与齐贤大破契丹,曰武惠郑王美;从太祖征伐有功,威武将军节度使镇江州,曰晋平王骞。有曰阆者号逍遥子,工于诗,多有奇句,为世所传颂,有曰兴嗣者,有学行,赵抃、韩琦、唐介屡藨不起,后诏补其孙迪功郎。显于元者,则节斋公荣,义居不仕,博学好古,集苏句百余篇,撰历代史要通论行于世,皆其表表者。至国朝益蕃且盛焉,余不睱旁举其望。于婺之桃溪者,若朴溪潢,发解南畿,历尚书四部,加太子太保,谥简肃。方塘公鉴,以工侍督木八省。进尚书加爵如简肃,谥襄毅。寒泉公旦,以兵侍出镇两广。碧峰公珍,亦以是职内以谏征安南忤旨,归后果如其言,上思之,加尚书爵。嘉靖初,时承天方伯公镒,以名闻护驾,锜初举进士,拜行人,代上祀皇陵,排金门入紫闼,赫赫如帝者,事皆宠渥也。他如方伯直源公釴、佥宪澹公珏、石磷公选,皆卓卓为时名卿。余郡州牧守,罗列天下。故当时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称;有二科六举人、两榜四进士之颂、有棠棣四联辉、桥梓一联芳之誉,猗与盛哉!若潘氏者,不可以枚举而数也。”
张居正在谱序中首先追述了从周朝以来的二千多年中,朝朝代代潘氏中出现的许多名人后,特别介绍了当朝婺源潘氏的辉煌腾达:至于本朝的潘氏名人更是出现了很多,,我不说别的只举最出名的:在婺源桃溪有朴溪公潘潢,字朴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书经领南畿解元,十六年进士,初为乐清县令,福建提学,后升任户部尚书,以后历任南京工部、吏部、兵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谥简肃。方塘公潘鉴在工部侍郎任上,负责过八省的木材采办,因办事得力进工部尚书,并像潘潢一样加太子太保,死后谥襄毅。寒泉公潘旦,字希周,号石泉,嘉靖十五年冬,以兵部左侍郎提督两广军务。潘珍晚号碧峰,累迁兵部左侍郎。时议征讨安南,珍上疏谏曰:今北敌日蕃,联络万里,烽警屡闻,乃释门庭之防,而远事瘴岛,非计之得也。提出宜派文武重臣,佩印而往,移檄自定。世宗责以阻挠成命,于嘉靖十六年令其闲住,后安南一事果然如其所谏,世宗给于复官致仕加尚书衔。布政使承天公潘镒因官声好,下诏护驾。潘錡初登进士,官拜行人司行人一职。代皇上祭祀皇陵。出入宫廷高门,进出自如,处处受到皇帝的宠爱和恩泽。还有布政使直源公潘釴、按察司佥事澹公潘珏、石磷公潘选,他们都是当代有名的名士,其余任职于各地郡州府第的潘氏也到处都有。所以就有了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称,这一门九位进士就是在明代成化至嘉靖五十年间,婺源桃溪潘氏一门出的进士:潘珏(1481年进士) 潘珍(1502年进士)潘选(1502年进士)潘旦(1505年进士)潘鉴(1505年进士)潘錡(1511年进士)潘镒(1517年进士)潘潢(1521年进士)潘釴(1532年进士)。六部四尚书有两个说法,一是潢(吏、刑、工、兵部)、珍(兵部)、旦(工部)、鉴(兵部)四人任过尚书,另一说是专指潘潢一人先后曾任过吏、刑、工、兵四部尚书。二科六举人,两榜四进士更是顺理成章了,明制乡试三年一次、五年二次例,按时间算珍、选、旦、鉴、为一科,錡、镒为一科共六人。珍、选为1502年同榜进士,旦、鉴为1505年同榜进士。棠棣之意为潘氏四兄弟两榜进士。桥梓为父子同登进士之意,这里赞誉婺源桃溪一门,科第相继,朱紫盈门,真是盛世空前啊!
第四部分:介绍了自己为婺源潘氏序谱的缘由:“然支分派别,蔓延天下,故诸公续家谱,后即欲寻支觅派,集为统宗世谱,惜有志未就而卒,今子温以知鹤庆军民府家居,欲克成其事,以先君襄毅公故,越数千里,走使京师,恳余序。嗟夫,余之有负于公多矣。余髫年未第,以先时茔,为仇家所讼,公适牧荆州,一见辄试而奇之,力为之解,故余得保先人丘垄,皆公之德也。余少仕时,窃欲假缘携一觞,浇宿草吊公于九原之下,今已老,弗能适,子温以谱序见属余,重有感而为之云。”
张居正在谱序的最后部分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明代是中国各地续谱的极盛时期,潘氏中的许多人也不例外,为寻支觅派,集宗统谱竞相奔忙以使宋以来的家谱得以流传下去,做了不少工作,但可惜志未就而卒。有一位叫潘子温的人,在云南鹤庆军民府做过官,告老还乡后,打算完成修谱之事,因先父襄毅公潘鉴去世,他便从婺源老家,千里奔走,来到京城北京,找到张居正,并恳请他为婺源潘氏家谱作序,张居正见到潘子温后得知他是襄毅公之子,十分感慨,并深感对潘鉴的亏欠之情。同时也钩起了他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原来在张居正年轻未及第入仕之前,在家乡因祖宗的坟地之事,与人发生纠纷,并被仇家告上了县衙,十分被动不利,此值明代程朱理学盛行,百事孝为先,何况是祖先坟地的安宁,悠悠万事,为此为大了!张居正正在走投无路之时,时潘鉴正好为采办木材事来到荆州,了解到此事,并见到了张居正,通过接触,发现张居正是个人才,于是全力为其周旋,解了张居正的燃眉之急,保全了张居正的祖坟地完好无损,为此张深谢潘鉴不及,不久张居正进士登科,入仕为官,这时潘鉴已过世。葬于婺源枫云山上,因为张尚处年轻之时,为报此恩,还能抽空前往潘鉴墓上祭酒扫墓吊唁,转眼几十年过去。张自已也老了,能力不够了,正好其子潘子温来京恳请他为潘氏作谱序,想起这段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并十分高兴的为婺源潘氏作谱序。
六、中国历史上涉及潘姓的两大冤案
一代一代的潘氏裔孙,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有的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人不但没有受到尊重,相反还受尽了屈辱。在中国历史上,涉及潘氏的有两大冤案。一大冤案是宋代的潘美冤案,另一大冤案是当代潘汉年冤案。
第一大冤案:宋代的潘美冤案: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北宋开国功臣,他为中国的统一和赵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然而开国功臣潘美竟然成了十恶不赦的大奸臣,究其原因,完全是不良文人在编写《杨家府演义》小说、戏剧等作品时,严重违背历史事实、随心所欲,胡乱虚构、任意夸张而导致的结果。潘美究竟是功臣,还是奸臣?不需要我们潘家人辨白,只要大家认真地去读一下《宋史》等历史书籍,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因为史实胜雄辩,史实最有说服力。
下面全文抄录元代脱脱主编的《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潘美传》:“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美少倜傥,隶府中典谒。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会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补供奉官。高平之战,美以功迁西上閤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世宗将用师陇、蜀,命護永兴屯兵,经度西事。
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望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黷货,且善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李重进叛,太祖亲征,命石守信为招讨使,美为行营都监以副之。扬州平,留为巡检,以任镇抚,以功授泰州团练使。时湖南叛将汪端既平,人心未宁,乃授美潭州防御使。岭南刘鋹数寇桂阳、江华,美击走之。溪峒蛮獠自唐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美穷其巢穴,多所杀获,余加慰抚,夷落遂定。乾德二年,又从兵马都监丁德裕等率兵克郴州。
开宝三年,征岭南,以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进克富州,鋹遣将率众万余来援,遇战大破之,遂克贺州。十月,又下昭、桂、连三州,西江诸州以次降。美以功移南面都部署,进次韶州。
韶,广之北门也,贼众十余万聚焉。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斩获数万计。鋹穷蹙,四年二月,遣其臣王珪诣军门求通好,又遣其左仆射萧漼、中书舍人卓惟休奉表乞降。美因谕以上意,以为彼能战则与之战,不能战则劝之守,不能守则谕之降,不能降则死,不能死则亡,非此五者他不得受。美即令殿直冉彦袞部送漼等赴阙。
鋹复遣其弟保兴率众拒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里。鋹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士,与诸将计曰:“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鋹众惊扰来犯,美挥兵急击之,鋹众大败,斩数万计。长驱至广州,鋹尽焚其府库,遂克之,擒鋹送京师,露布以闻。即日,命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五月,拜山南东道节度。五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土豪周思琼聚众负海为乱,美讨平之,岭表遂安。
七年,议征江南,九月,遣美与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驍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泝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分舟师守之。奏至,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战櫂,以防他变。美闻诏即徙军。是夜,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进傅金陵,江南水陆十万陈于城下,美率兵袭击,大败之。李煜危甚,遣徐铉来乞缓师,上不之省,仍诏诸将促令归附。煜迁延未能决,夜遣兵数千,持炬鼓譟来犯我师。美率精锐以短兵接战,因与大将曹彬率士晨夜攻城,百道俱进。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秋,命副党进攻太原,战于汾上,破之,且多擒获。太平兴国初,改南院使。三年,加开府议同三司。四年,命将征太原,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部分诸将进讨,并州遂平。继征范阳,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边咽喉。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八年,改忠武军节度,进封韩国公。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拨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驍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饗太宗庙庭。
子惟德至宫苑使,惟固西上閤门使,惟正西京作坊使,惟清崇仪使,惟熙娶秦王女,平州刺使。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美后追封郑王,以章怀故也。
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敭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
从以上史料中,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潘美是历史的功臣,正如康保成先生在《也谈<潘杨讼>的历史真实问题》中说:潘美“既没有陷害杨业,射死过杨七郎,也没有受过寇准的勘问,以致投降辽国,恰恰相反,无论是在宋初一系列平定叛乱,争取统一的战役中,还是在抗击北疆契丹贵族的战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他是一位应该受到后人尊敬的历史人物。”
潘美一生百战多,横刀立马战群魔。出生入死兴大宋,统一中国功勋卓。无良文人乱演义,尽将污水向美泼。将军功绩载史册,谎言不攻必自破。
第二大冤案:当代的潘汉年冤案。
潘汉年, 1906年1月12日生于江苏宜兴陆平村,1977年4月14日死于湖南劳改农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1928年开始负责文化统一战线工作,30年代初期负责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遵义会议后,奉中央指示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工作以及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上层统战、国共谈判、民主党派、国民党起义投诚等统战工作。他是党在白区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导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建国初期,他成功开展了上海工商界统战工作。对潘汉年在统战工作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一些场合,给予高度评价。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功勋卓著的潘汉年自1955年蒙冤被关押达二十余载。
1955年3月15日,潘汉年从上海乘北上列车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4月3日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公安部长罗瑞卿宣布实行逮捕审查,之后他被带到公安部看守所功德林监狱。潘汉年的消失并没引起多大震动,因为潘汉年是被秘密逮捕的。当时,亲属和朋友都认为他又去执行什么特殊任务。
逮捕潘汉年的具体“罪证” 直到1982年中共中央为潘汉年平反时,才真相大白。他的主要“罪状”是:第一,1936年在国共谈判中“投降国民党”。第二,“投靠日本特务机关”。 第三,“掩护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第四,“供给敌人情报,导致二六轰炸”。此时潘汉年的妻子董慧受牵连关进监狱。在监狱里潘汉年挥毫写了《岁暮念妻》:纵然废弃在人间,塑料原材岂等闲。十里相思知何处,几年隔绝梦巫山。黄昏人影伶仃瘦,夜半铁窗风雪寒。又是一年终岁暮,难忘往事走延安。
同时期,他还写了“倘有罪千般,当先有见闻”、“天摇地动倒流水,但愿冬寒化早春”等诗句,对自己无端被关押感到愤慨。
1963年6月196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对监禁了8年的潘汉年作出终审判决,以“内奸”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刑后不久,潘汉年被“假释”出狱。夫人董慧比他早出狱一年,这对患难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不久,他们被安排到北京郊区的田河农场劳动,但可以种花、钓鱼,可到市内探亲访友。但他们怕连累别人,一直没有进城。董慧在农场植棉,专心研究植棉技术,她的双手磨破了皮,磨出了血,但她从不吭声。对妻子的举动,潘汉年十分理解,这么多年的监禁生活,妻子有多少话语要向人倾诉,但看到丈夫的苦痛,她不愿再去加深他的痛苦。她只有借种棉花来医治内心的创伤。
这时,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到来了。1967年6月22日,潘汉年夫妇又被关进了秦城监狱。潘汉年对自己入狱已有所了解,他知道有人不会放过他们夫妻二人,那就是江青,因为江青丑恶的历史潘汉年夫妇是知道的,而且,董慧还是江青抗大的同学,对她的好出风头的轻薄行为还进行过劝说,如今,江青权倾朝野,当然不会放过那些曾有“罪”于她的人。狱中的看守按主子的意图,决心要从潘汉年身上打开缺口,不分昼夜的审讯,稍有反抗便拳脚相加……5年的审查,没有发现什么“新罪状”、“新问题”,但江青等人不会善罢干休,“反革命分子”潘汉年又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她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未经任何法律手续,便改判潘汉年为无期徒刑,永远开除党籍。江青、康生等人想亲眼看着潘汉年被慢慢地折磨,痛苦地死去。还妄想有一天,潘会低头向他们屈服,写出一些“反革命分子”的名单来。
1975年5月,潘汉年终于走出秦城监狱,董慧也随着出狱。他俩被发配到湖南劳改农场,在那里,潘汉年夫妇度过了最后岁月。
农场的领导和群众对来改造的年老夫妻议论纷纷,他们猜测是上面的“大人物”。农场领导把他俩安排在一间20平方米的屋里,屋里除了木床,还有桌、椅。场员们还尊敬地称他们为“俩老”。潘汉年已近七旬,多年折磨使他患了多种疾病,基本上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董慧为照顾潘汉年,与他一起来到农场,而不是去香港。潘汉年每天提着一只竹篓,到农场的木料场捡碎木片。冬天,他蹒跚地到外面散步、买菜。他总是谦让温和,见人笑嘻嘻。他每天打太极拳,读一些书。潘汉年夫妇没有子女,就给场里的孩子讲故事。董慧还给保姆的女儿补习英语。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到了农场,人们奔走相告。潘汉年说:“我早知道江青是坏人,但过去不敢说。”
潘汉年动手给党中央写了申诉信,要求平反,撤销原判,恢复名誉。但由于当时中央领导仍坚持“两个凡是”,使潘汉年夫妇的希望落空了。潘汉年的病情也渐渐加重,潘汉年肝区有病变,下肢浮肿,不思饮食,到3月份已经卧床不起。
1977年3月24日,潘汉年被人抬进救护车,送到长沙省立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十四病室治疗。临别,他安慰董慧:
“我一定要回来的。”潘汉年入院时用了“肖淑安”的名字,这是他曾用来迷惑敌人的化名。4月14日,在董慧要求下,她被允许看望潘汉年。就在当日下午7时54分,因多囊肿并消化道出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医治无效,潘汉年终于含冤病逝,终年71岁。他在临终前没留下任何遗言。
27日,潘汉年的遗体在长沙火葬场火化,骨灰被埋放在长沙市火葬场金盆岭西侧半山腰墓地。墓碑上写着:“肖淑安之墓,1977年4月14日病故,妻董慧立。碑号:77—625。”
潘汉年这位“隐姓埋名”的英雄,直到他被埋在地下时,英名仍不能见天日!
两年后的1979年2月24日,董慧因高血压脑溢血病故于农场职工医院。据董慧的保姆说,董慧在潘汉年去世后曾说了一句话:他将来会复活的。
蒙冤27年的潘汉年终于获得平反。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 “1955年4月3日,潘汉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关押受审查;后来又被定罪判刑,开除党籍;1977年病故。”《通知》宣布:“撤销党内对潘汉年同志的原审查结论,并提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原判,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党籍;追认潘汉年同志的历史功绩,公开为他恢复名誉。”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4月15日,潘汉年夫妇的骨灰从湖南长沙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赤胆忠心潘汉年,机智果敢斗凶顽。个人安危置度外,深入虎穴巧周旋。刚柔相济促瓦解,化敌为友天地宽。隐蔽战线展身手,统战工作著史篇。革命迎来艳阳天,身陷囹圄蒙奇冤。先进事迹成罪证,功臣遭谤称内奸。英雄逝去沉湘地,墓碑刻名肖淑安。平反冤案名声正,灵骨终归八宝山。
恢复名誉后,国家专门拍摄了电视剧《潘汉年》。该片描写了潘汉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以及为党为人民所立下的丰功伟绩。该片的主题歌说:“若问你是何人,多姿多彩多风尘,出入虎穴各百遍,多少英雄竟无名,人说你比泰山一般重,人说你比鸿毛还要轻,苍茫大地可作证,人间处处重真情!”该片还有一首歌唱道:“你是一条河,曲曲折折;你是一条路,坎坎坷坷;你是一首诗,平平仄仄; 你是一团火,蓬蓬勃勃; 你是一只船,起起落落;你是一首歌,风风火火;你是一颗星,闪闪烁烁。天也在说,地也在说,日也在说,月也在说,昨天在说,今天在说:你是一把剑,永远有光泽,几经折磨,永远有光泽。”
七、历代潘氏精英
博大精深潘文化,源远流长传佳话。始祖季孙开基业,群星灿烂耀中华。在潘氏历史上,潘氏精英,灿若星辰,从古至今,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代
潘父 (?--前739)春秋时晋国人。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晋人发兵败潘父,诛之。
潘崇 春秋时楚国人。字道安,楚成王时为太子商臣师。成王欲废商臣而更立子职。商臣闻之而未察,问潘崇,崇教以享成王宠姬江芈而勿敬。商臣从之,江芈怒,言宜君王之欲杀商臣而立职。后商臣听崇言,杀成王,自立为穆王,使崇为太师,且掌环列之尹。穆王十年,崇率兵攻麚国,至于锡穴。(《左传》文公元年、十一年)
潘尫 春秋时楚国人,字师叔。潘崇之子,大夫。楚庄王三年,楚攻庸,至方城,为庸人所败。潘尫献计:再与战,佯败使骄,彼骄我怒,而后可克之,庄王从之,七遇皆北。庸人以为楚不足与战,不设备,楚一举灭庸。(《左传》文公十六年)
潘党 春秋时楚国人,潘尫子。字叔党。大夫。善射。楚庄王十七年,晋楚邲之役、楚共王十六年晋楚鄢陵之役,潘党均参与作战。曾与养由基蹲甲而射,穿透革甲,以示楚王,并言有两臣如此,何忧于战。王以其不知谋斥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成公十六年)
两汉三国时期
潘乾 东汉人,字符卓。灵帝光和(180年)间曾为溧阳长。恤孤养老,重义轻利,教民习儒学射,治政宽宏。(《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卷一六四)
潘勖 (?--215)东汉河南中牟人,字符茂。初名芝,后改勖。献帝(190年)时任尚书郎、迁右丞。尝在二千石曹任职,才敏兼通,熟飞归事,敕命脉并领本职,屡加特赐。建安二十年(215年)迁东海相,留拜尚书左丞。
潘璋(?--234 ) 三国吴阳平发干人,字文珪。初随孙权为将,以军功累迁偏将军。从征荆州,与朱然断小道,擒关羽,定荆州,拜固陵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刘备伐吴,与陆逊并力拒战,迁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权称帝,拜右将军,性粗猛,又奢泰,晚年弥盛。
潘浚 (?--239)三国吴武陵汉寿人,字承明。初事刘表,为江夏从事,湘乡令。刘备领荆州,为治中从事。入吴,拜辅军中郎将。孙权称帝,拜少府,封浏阳侯,迁太常。镇压“五溪蛮”,崭获万数。吕壹弄权,浚切谏发其奸。
潘秘 三国吴武陵汉寿人。潘浚子。孙权以妹陈氏女妻之。调湘乡令。后为尚书仆射,代习温为荆州大公平,有美誉。
潘夫人 (?--252)三国吴会稽句章人。孙权夫人。父做法死,与姐没入官府。孙权召充后宫,生子亮,母子有宠,立为皇后。性险妒,谮害后宫甚众。权病重,夫人待疾疲劳,诸宫人伺其昏卧,共缢杀之。
两晋南北朝时期
潘岳 (247—300)西晋荥阳中牟人,字安仁。夙慧,有奇童之号。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出为河阳令,转怀县令。勤于政绩。负才不得志,作谣讽山涛、裴楷等为帝所亲遇者。杨骏辅政,引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后累迁给事黄门侍郎。性轻躁趋利,诌事贾谧,为“二十四友”之首。赵王司马伦执政,岳与伦亲信孙秀有宿怨,秀诬以谋反诛之。岳美姿仪,少时出门,常为妇人投果满车而归。善诗赋,诗与陆机并称。今存《潘黄门集》辑本。
潘尼 (250—约311)西晋荥阳中牟人,字正叔。潘岳从子。少有清才,以文章见知。初应州辟。武帝太康中举秀才,迁太常博士。惠帝元康中出为宛令,有惠政。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起兵,尼奔归,冏引为参军,与谋时务,兼掌书记。事平,封安昌公,累迁太常卿。洛阳将没,携家欲还乡,道病卒,年六十余。与潘岳以文学齐名,时称“两潘”。今有《潘太常集》辑本。
潘茂名 西晋潘州人,晋怀帝永嘉中(308年)入山,逢两道士弈,立观久之,道士因授服食之法。采药炼丹,后传仙去。(《续文献通考》)
潘京 西晋武陵汉寿人,字世长。潘尼子,弱冠,郡辟主簿,有机辩。举秀才。到洛,尚书令乐广深汉(“汉”字疑为“叹”字)其才,惜其不学,京感其言,遂勤学不倦。历巴丘、邵陵、泉陵三县令。明于政术,道不拾遗。迁桂林太守,不就。归家。年五十卒。
潘综 东晋吴兴乌程人。有孝名。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在海上起兵,与父避难出走,父困乏坐地,综相依不忍去。恩兵感其孝,父子均得免死。以有异行,荐补左民令史,除遂昌长,察孝廉。宋元帝元嘉四年(427年),有司秦改其里为纯孝里,蠲租布三世。
潘永基 (483—538)北魏长乐广宗人,字绍业。初为翼州镇东府法曹行参军,累转长乐太守。葛荣攻州城,与刺史元孚协力拒守,力穷乃陷。孝庄帝永安二年,除东徐州刺史,击破来犯梁军。孝武帝永熙中,官至东徐州刺史。
潘淑妃 南朝宋人(550年),文帝妃。本以貌进,未见赏。乃密使人洒盐水于地,令帝羊车徘徊于此,乃获帝厚爱。
潘乐 (?--555)北齐广宁石门人,字相贵,潘永基子。初从葛荣起事,后归尔朱荣,为别将。后为高欢镇城都将,从破尔朱兆。累军功拜东雍州刺史。北齐建立,封河东郡王,迁司徒。又为南道大都督讨侯景。除瀛州刺史。
潘妃 南朝齐东昏侯贵妃,名玉儿。色美体妍,宠冠后宫。服御极尽奢华,生活恣纵无度。东昏侯尝凿地为金莲花,令妃行其上,称之谓步步生莲花。梁武帝兵入建康,得妃,见其美而欲纳之。王茂以亡齐者此物谏,将以赐田安,不愿而自缢死。
隋唐时期
潘徽 隋吴郡人,字伯彦。少聪敏,从名家习《诗》、《礼》、《尚书》及老、庄,通其大义,尤精三史。为陈尚书令江总引为客馆令。入隋(589年),为州博士,撰《韵纂》。秦王杨俊闻其名召为学士,就道,奉命于马上为赋,行一驿而撰成《述恩赋》,俊善之。炀帝时为京兆郡博士。以与杨玄感兄弟友善,为帝所不悦,出为西海郡威定县主簿。意不平,道卒。
潘师正 (585—682)隋唐时道士。贝州宗城人,一作赵州赞皇人,字子真。少以至孝闻。隋炀帝大业中(609年),师事王远知,度为道士,居嵩山逍遥谷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唐朝高宗幸东都,因如见与语,敕有司于师正所居造成崇唐观,前后赠诗,凡数十首。卒谥体玄先生。(《茅山志》卷七)
潘求仁 唐初人。累任吏部员外郎,屯田郎中。太宗贞观十四年(604年),任杭州刺史。善诗能文。有《潘求仁集》行世。(《元和姓纂》卷四《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
潘好礼 唐朝贝州宗城人。举明经,累迁上蔡令,有治绩,擢监察御史。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为邠王李守礼长史。守礼为渭州刺史,好礼兼府司马,知州事,谏止守礼游观。迁豫州刺史,清廉元私,然喜察细事,下厌其苛。后坐事徒温州别驾,卒。
潘长安 唐时西原蛮酋长,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举兵反,自称安南王,诸蛮响应,势力北洎黔巫,南达交址,西及南诏。唐遗桂州都督李昌巙讨平之。(《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四)
潘炎 唐人。代宗大历末(779年)官右庶子,为元载所恶,久不迁。载诛,进礼部侍郎,以病免。刘晏任权,炎乃其婿,虽书疏报答,未尝辄开,时称古人节。晏得罪,坐贬澧州司马。
潘孟阳 (?--815)唐人,潘炎子。少以父荫进,旋登博学宏辞科。累官兵部郎中。德宗开元末(800年),以王绍荐。权知户部侍郎。杜佑判度支,奏为副。宪宗立(806年),诏驰驿江淮视财赋,加盐铁转运副使。孟阳气豪权重,随从三四百人。但务游赏,留连倡乐,至盐铁运院,广纳财贿,补吏职而已。使还,罢为大理卿,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以武元衡荐,复以户部侍郎召判度支。不拘不节,居第华峻,性喜宴,人多指怒之。卒谥康。
潘细衣 唐人。画称名手。(《历代名画记》)
潘存实 唐漳浦甘棠人,字颐之,一字镇之。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左庶子,累迁户部侍郎。(《全唐文》卷七三0)(《唐登科记考》卷一八)
潘晃 唐广德人。事父至孝。尝以役事至京。一夕梦山神告其父病笃,惊惶不已,丞驰归。后父卒,庐墓三年。昭宗(889年)诏旌表其门,授广德令。(《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承佑 五代时晋安(今莆田)人。初仕吴为光州司法参军。后仕闽,王延政以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以谏逐归私第。南唐破闽,李璟署为卫尉少卿。委以南方之事。以礼部尚书致仕。卒。(马伶《南唐书》卷一0《十国春秋》卷九六)
五代十国时期
潘炕 (?--917)五代时河西人,字凝梦。为人有器量,喜怒不形于色。仕前蜀。王建时累授武泰节度使兼侍中。永平三年,代弟峭为枢密使。未几,太子王元膺与唐道袭互攻,中外鼎沸。炕从容请王建面谕太子大乱方定。王衍立为太子后,炕遂称疾告老。国政有疑,咸遣使就问之。次年卒。(《十国春秋》卷四一)
潘峭 五代时河西人。潘炕弟。仕前蜀。王建即位后,以峭为宣徽北院使,俄迁内枢密使。永平二年,因赴太子王元膺宴不时至,罢使外贬。元膺死后,复为内枢密使。次年,领武泰节度使、同平章事。后病卒。(《十国春秋》卷四一)
潘佑 (937—972)五代时幽州人。气宇孤峻,文章议论,见推流辈,仕南唐。李璟时为秘书省正字。李煜开宝五年,迁内史舍人。以朝政日衰,屡上疏 极论之,煜怒,以他事收佑。遂自杀。有《荥阳集》。(马令《南唐书》卷一九 陆游《南唐书》卷一0)
潘环 五代时洛阳人,字楚奇。少为负贩。始事后梁邢州节度使阎宝为亲校,后迁左雄威指挥使。每战先登,金疮遍体。后唐末帝清泰(934年) 中为耀州团练使。入后晋,历金州、澶州节度使,以功累官检校太傅。后为蕃将高牟翰所杀。
潘起 五代时人。仕楚。马殷时累官静江节度判官、吏部侍郎。性戆直,不少假借。马希声居丧奢侈,起即讥之。马希箍时,选为天策府学士。(《十国春秋》卷七二)
潘扆 五代时人。善剑术,常游江淮间,自称野客,落拓有大志,世或号为潘仙人。往依海州刺史郑匡国,匡国不甚礼遇,后始知为剑客,表荐于李升,召居紫金宫,数年卒。(马伶《南唐书》卷二四 陆游《南唐书》卷一四)
潘在迎 五代前蜀时河西人。潘炕子。历官内皇城使,已而贬雅州。后主北巡时,复充兵马使。以柔顺事后主,为艳歌唱和,沉湎无虚日。又劝后主诛谏臣。未几,迁果州团练使。前蜀亡,仕后唐,官至蜀州刺史。(《十国春秋》卷四六)
两宋时期
潘美 (925—991)宋大名人,字仲询。从后周世宗征高平,以功迁西上合门副使。入宋以行营都监从征李重进。荆湖平,受潭州防御史。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以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征岭南。次年挥师广州,灭南汉,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七年,以升州道行营都监征南唐,次年平金陵。九年秋,副党进伐北汉。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为北路都招讨兼判太原行府事,灭北汉。继征范阳,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兼三交都部署 ,留屯以御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以三路北伐契丹,以美为真宗立追赠郑王云、应、朔等州都部署 。以指挥不当,名将杨业陷敌降亡,坐削秩。后加同平章事。卒谥武惠。
潘崇彻 宋广州南海人,初事南汉刘龑为内侍省局丞,以战功代大将吴怀恩征伐桂州。刘鋹袭位,加西北面都统,旋遭猜疑,召归夺职,后复命领兵五万戍贺江,不为效命。鋹败入宋,授汝州别驾卒。
潘慎修 (937—1005)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成德,一作德成。潘承佑子,以父任入仕南唐至起居舍人。入宋,授太子右赞善大夫,累进知直秘阁。真宗朝同修居注,擢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善弈棋,太宗屡召对弈,因进所著《棋说》。博涉文史,多读道书,善清淡,士大夫推其素尚。(《武夷新集》卷九)
潘阆 (?--1009)宋大名人,号逍遥子。尝居洛阳卖药。太宗至道初(995年),以能诗受召见,赐进士及第,授国子博士。后坐王继恩狱,亡命潜逃。真宗捕得之,释其罪,以为滁州参军。其诗清劲洒脱而落落有致,王禹偁、苏轼皆称赏之。有《逍遥集》。(《万姓统谱》卷二五) 《宋诗纪事》卷五)
潘惟吉 宋大名人,潘美从子。累官天雄军驻泊都监、深州刺史,能以礼法自饬,所至人称其勤敏。(《东都事略》卷二七)
潘夙 宋大名人,字伯恭。仁宗天圣(1203年)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历知韶、滑、桂州,镇压岷民起事。累官盐铁副使,知河中府、潭州,迁光禄卿,终知荆南、鄂州。卒年七十。
潘鲠 (1036—1098)宋长乐人,迁齐安。字昌言。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授蕲水尉,累迁吉州军事推官,改宣德郎监、汉阳酒税,以奉议郎致仕。尝从周希孟学。有《春秋断义》、《讲义》、《易要义》及文集。(《张右史集》卷六0)
潘及甫 宋扬州人,字宪臣。胡瑗倡学吴兴,往师事之,瑗嘉而妻以女弟。仁宗庆历中(1044年)登进士第。历知分宁、霍丘、寿春等县,皆有政绩。迁秘书丞,充楚王宫大学教授,律宗室以礼法,为神宗所嘉。(《宋元学案》卷一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九八—)
潘兴嗣 宋兴化军莆田人,居新建,字延之,号清逸居士。少孤,笃学,与王安石、曾巩、王回、袁陟俱友善。以荫授将作监主簿。调德化尉,以不愿俯仰上官,弃官归。筑室豫章城南,著书吟诗自娱。神宗熙宁初(1068年)召为筠州推官,辞不就。卒年八十七。有文集及《诗话》。(《万姓统谱》卷二五 《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二)
潘谷 宋歙州人。善造墨,精妙为时人服。苏轼、黄庭坚皆极称道貌岸然。(《宋史翼》卷三七)
潘大临 宋长乐人,徙居齐安,字邠老。潘鲠子。少警敏不羁,与弟潘大观皆以诗名。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宋史翼》卷一九 《宋诗纪事》卷三三)
潘安固 宋温州平阳人,字仲硕。神宗熙宁间(1071年)入太学,得二程之传。高宗绍兴初(1131年)朝廷出师镇压范汝为,道经平阳,安固散财粟资助之,韩世忠上其劳,以宣德郎召,不赴。(《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殖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淳,号浩然子。徽宗大观(1113年)中两次乡荐于礼部。高宗建炎间以累举除官,调真州推官。性嗜学不倦。有《忘荃书》、《性理书》等。(《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良贵 (1094—1150)宋婺州金华人,初名京,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以上舍释褐为博士,迁秘书郎。蔡京欲与交,遭拒。高宗即位(1127年),召为左司谏,首请诛叛国者,主养兵以图恢复,被黄潜善等排挤而去。累官中书舍人,以徽猷阁待制奉祠。还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
潘中 宋建州浦城人,字民极,一字民望。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知长溪县。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建州军校叶浓率数千人起事,中与战被执而死。(《宋史翼》卷三0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三一)
潘守恒 金人(1115年),宦官。知书明理。南迁后规益甚多。哀宗走归德,途宿民家,守恒云:“愿陛下还宫之日,无忘此草庐中,更加俭素,以济大业。”帝凄惋咨嗟久之。
潘好谦 (1117—1175)宋处州松阳人,字伯益,号矫斋。历官丽水尉,终通判绍兴府。嗜文史,尤尚理学,尝遣其子师事吕祖谦。(《吕太史文集》卷一二墓志铭 《宋元学案》卷二五)
潘时举 宋台州临海人,字子善。师事朱熹,有闻必记。辨析《六经》疑义及问学大端,多为称许。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以上舍释褐。仕终无为军教授。(《宋元学案》卷六九 《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潘畤 (1126--1189)宋婺州金华人,徙家上虞,字德鄜,一作德卿。潘良贵从子。以任为登仕郎。知兴化军,累迁湖南安抚,进直显谟阁,除尚书左司郎中,不就。治郡皆有成绩,自言为治主于宽而不使有宽名。辅以严而不使有严迹。所至必问人材,兴学校。(《朱文公文集》卷九四墓志铭 《宝庆会稽续志》卷五)
潘汝一 宋泰州海陵人,字古玉。淹贯经史,善文章。高宗建炎中(1128年)许容摄州事,迎金人于西郊,汝一不食数日,所亲强之乃起。金人遣人诱之,大骂。后以进士得官,更立州县。(《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征 宋江宁溧阳人,字太初,登进士弟。高宗绍兴初(1131年)官真州教授。历知昆山县,以廉平服人,调知繁昌。卒。(《景定建康志》卷宗四九)
潘景宪 (1134—1190)宋婺州金华人,字叔度。九岁以童子贡京师,后入太学,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官至太平教授。父丧服除,不复仕。与吕祖谦同年而服其学、游其门。(《朱文公文集》卷九三墓志铭 《宋元学案》卷七三)
潘景愈 宋婺州金华人,字叔昌,潘景宪弟。尝为太学解魁,登进士第,仕至安庆教授。甚有志趣,吕祖谦称其有意务实。(《金华贤达传》卷八 《宋元学案》卷七三)
潘纬 宋云间人,字仲宝。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官灊山教授。恬于进取,而工著述。有《有柳集音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0 《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修 宋鹜州东阳人,一作袁州萍乡人,字文叔。年十七领乡举,入京献书宰相张浚,浚奇之。孝宗隆兴初(1163年)以累举特秦名。谓中兴与创业同宜法太祖,乃稽求国史类录为《太祖圣谈要》及陈时务六事。后参广西军事,镇压洞民李楫,著《郁林纪事》。又上言二广通贩盐法事宜,与当国者异,格其赏不行。致仕归。(《增广尚友录统编》卷五)
潘盎 宋梧州苍梧人。常儒衣持一大翣,行坐独语。仁宗皇佑中(1050年)侬智高陷邕州,至梧城下,闻其异,召而问曰:“吾形貌如何?”盎曰:“汝一贼尔。”又问:“我欲据此以为南粤,如何?”盎答:“汝将斩首,岂能有粤邪!”侬怒杀之。(《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预 宋惠州博罗人,字晋卿。博学该洽,以古文为乡里推重,尤邃于《易》。孝宗干道中(1169年)以特科授宜州司法参军。时龚茂良帅广东,聘至番禺,训迪诸生,南州经学自是日盛。(《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0)
潘友端 宋婺州金华人,字端叔。潘畤子。从朱熹学。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官太学博士。士类服从。(《宝庆会稽续志》卷五 《宋元学案》卷七一)
潘友恭 宋婺州金华人,字恭叔。潘友端弟。与兄并学于朱熹。为江淮宣抚使司干官。(《宝庆会稽续志》卷五
潘友文 宋婺州金华人,字文叔,号栎庵。潘畤从子。宁宗开禧初(1205年)知昆山县,宽慈爱人,人称潘佛子。嘉定中(1216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朱熹、吕祖谦皆与友善。学行为陆九渊所称。(《至正昆山郡志》卷二 《宋元学案》卷七七)
潘自牧 宋婺州金华人,字牧之。宁宗庆远二年(1196年)进士。历官龙游常山令。有《记纂渊海》。(《敬乡录》卷一三 《金华贤达传》卷八)
潘闵 宋温州瑞安人,字子文。尝问学于和颐。志趣高远,见当时党祸烈,遂隐居不仕。(《宋元学案》卷三二)
潘植 宋福州怀安人,字立之。承家学,尤嗜史学。尝与弟柄往武夷求学于朱熹。卒年五十九。(《勉斋集》卷三七行状《宋元学案》卷六九)
潘柄 宋福州怀安人,字谦之。潘植弟。从朱熹学,学者称瓜山先生。有《易解》、《尚书解》。(《宋元学案》卷六九)
潘拯 宋关中人,字康仲。师事张载,又尝问学于程颢、程颐(《宋元学案》卷三一)
潘祺 宋江宁溧阳人,字长吉。好学尚气节,性至孝。游太学,与陈东为友,勉其陈时政。后登第,调宣州司户。卒年三十八。(《景定建康志》卷四九)
潘翼 宋处州青田人,字雄飞。学贯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地理,尝作《星图证验》、《九域赋》。又括隐僻字,补注《篇韵》遗漏,辩《尔雅》、《本草》名物训释刊误。尤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四)
潘方 (1205--?)宋温州平阳人,字规父。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调监庆元府市舶。庆元降附于元,方不服,赴水死。(《宝佑四年登科录》)
潘牥 (1205—1246)宋福州闽县人,字庭坚,号紫岩。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因对策语最直,御史劾其不顺,调镇南军节度推官。历迁太学正,出通判潭州。日食应诏封事,丞相游似心善其言,将收用之,会卒。(《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二墓志铭)
潘丙 (?--1225)宋湖州人。太学生。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与其兄潘壬起兵,密结李全,借反对丞相史弥远擅自废立为名,率太湖渔民及巡尉兵卒不满百人,乘夜入王邸,拥济王赵竑为帝,事败被杀。
潘凯 宋温州永嘉人,字南夫。弱冠入太学,尝上书言史弥远擅政。理宗绍定(1228年)间进士。教授常德府,镇压勇信军起事。淳佑(1252年)末除监察御史,三疏论宰相郑清之不胜任,未报即归。起刑部侍郎,丐外,擢宝章阁待制知太平州,卒。(《宋元学案》卷三二)
潘墀 宋婺州金华人,字经之,一字介岩,号芥轩。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历官处州教授,太府少卿兼太子侍读。迁秘书少监,终秘书修撰知嘉兴府。尝取《朱子语类》补其《论语》所不备,别为《论语语类》行世。(《金华贤达传》卷九 《宋元学案》卷八二)
潘希白 宋温州永嘉人,字怀古,号渔庄。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进士。任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恭帝德佑中起史馆检校,不赴。早年学诗于赵汝回,复工乐府,俱著称于时。(《宋诗纪事》卷六七)
潘希宗 名一作煃。宋台州黄岩人,字景昭,号柏峰。从蔡希点、车若水游。理宗景定间(1261年)领曹荐,为文天祥所重,有书札往来。宋亡不仕。有文集。(《宋元学案》卷六六)
元朝时期
潘纯 元庐州合肥人,字子素。风度高远。壮游京师,名公卿争相延致。尝著《辊卦》以讽当世。文宗欲捕治之,乃亡走江湖间。后为行台御史纳璘子安所杀。有《子素集》。(《元诗选》三集卷一一)
潘迪 元大名城人,博学能文。历官国子司业、集贤学士。有《易春秋学庸述解》、《格物类编》、《六经发明》等。(《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荣 元婺源桃源人,字伯诚。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隐居不仕,学者称即斋先生。有《通鉴总论》。(《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桂 元金陵。善写貌。(《图绘宝鉴》卷二五)
潘昂霄 元济南人,字景梁,号苍崖。雄文博学,为时推重,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有《苍崖类稿》、《河源记》、《金石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五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泽 (1238—1292)元顺宁府宣德人,字泽民。许衡弟子。由太府监掾史累迁知弘州,转知兴中州,入为监察御史,历辽东宪佥、御史台都事,出为淮西宪副,改浙西道。(《牧庵集》卷二二 《新元史》卷一九四)
潘音 (1270—1355)元绍兴新昌人,字声甫,。生十岁而宋亡,闻长老谈崖山事,即潸然涕下。长从吴澄学,读夷齐传,击节愤叹。以荐召,不就。筑室南洲山中,名其轩曰:“待清隐居”。有《待清遗稿》。(《元诗选》初集卷五四 《宋元学案》卷九二)
潘弼 元处州路丽水人,字良辅。成宗大德初(1297年)游京师,授赣州路学教授,改广东廉访司管勾。十年复为赣州教授。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除龙兴路司狱。延佑间(1317年)卒,年五十八。《清容居士集》卷二九)
潘著 (1308—1358)元嘉兴路嘉兴人,字泽民。中乡试备榜,补吴郡甫里书院直学。北游归,以常选录广德儒学,改谕铜陵,终湖州路学正。(《玩斋集》卷一0)
潘明之 元人。武宗至大间(1308年)为嘉兴尉,性刚明,能折节下民。尝聘许谦教其县民。谦未赴,明之亦解职去。(《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元绍 (?--1367)元扬州路通州人,字仲绍。张士诚婿。士诚据吴时,官至江浙行省左丞。能礼下文士。朱元璋破吴,兵败被执死。(《国初群雄事略》卷六、卷八)
潘庭坚 元明间太平府当涂人,字叔闻。元末(1367年)为富阳县学教谕,朱元璋克太平,授本府儒学教授。擢中书博士。出为金华府同知,朱元璋设翰林院,召为翰林学士。寻以老归,洪武四年(1371年)又召主会试。(《献征录》卷二0)
潘黼 (约1328—1368)元明间太平府当涂人,字章甫。潘庭坚子。师事陶安。朱元璋克太平,用为府学教授。累迁至江西湖东道按察使。以修律令留南京为议律官。律成而卒。(《献征录》卷二0)
潘从善 元兰陵人,字择可。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进士。授承直郎,历国史编修,终福建儒学提举。工诗文,善不楷。有《松溪集》。(《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怀 元鄱阳人,字景进。元末兵乱,与弟侍父潘希古北走,途遇寇,缚希古,索金露刀,怀哀请代父,引颈以俟,弟以争代,寇并释之。明初,怀被荐官湖广税课使。(《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九二)
潘伯修 元台州黄岩人,字省中。少习举子业,试进士不第,遂隐居教授,以著书自娱。诗文皆寓微意。方国珍劫致之海上,欲官之,力辞,遂被害。有《江槛集》。(《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二)
潘原明 (?--1382)元明间扬州府泰州人。初与张士诚俱为盐徒,仕士诚为浙江行省平章。后降朱元璋,授行省平章。洪武三年(1370年),命食禄不署事,子孙世袭指挥同知。云南平。署云南布政使司事。(《献征录》卷一0二)
明清时期
潘毅 明开国时凤阳人。元末从朱元璋起兵,从征有功,官虎贲卫指挥使。从徐达西征,道卒。追封荥阳伯,谥武。(《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长寿 明浙江长兴人,字焕文。恬静好学。洪武间(1372年)官右佥都御史。(《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凤 明镇江府丹阳人,字梧山。工山水人物。有巧思,仿滇南料丝灯,炼石成丝如式,自此,丹阳丝灯甲于海内。(《历代画史汇传》)
潘峦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汝瞻,号碧井。精通书画、经纬象数。嘉靖中为荆、益诸王府纪善。考古乐章制器,聚徒按歌舞,颇臻其妙。有《礼乐志》、《八家行草》、《君臣图鉴》、《切韵指南》。卒年八十九。(《光绪婺源县志》卷二四)
潘润 明江西永丰人,字德夫,号玉斋。娄谅弟子。讲身心之学,举止皆依规矩。李梦阳督学江西,闻其名,致礼欲见之,时润居忧,梦阳以丧服拜于门外,终不肯见。终成都教谕。(《明儒学案》卷四)
潘梧 明广东番禺人,字太操。湛若水门人。操行端谨,乡党化之。(《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
潘集 明末浙江会稽人。清兵陷浙东,与友人痛饮,约同死。于几上书:“昔年东渡,今复渡东。水与月白,吾骨不黑。”自沉渡东桥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六四)
潘之恒 明徽州府歙县人,寓南京,字景升。国子监生。工诗,能度曲,恣情山水。晚年家贫,落魄死。有《涉江诗选》《鸾啸集》《黄海》《新安山水志》《亘史钞》(《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
潘之淙 明浙江钱塘人,字无声,号达斋。汇集书画家之说,成《书法离钩》。(《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三)
潘子嘉 明庐州府六安人,字汝亨。潘镗子。从湛若水学。读书山中,有司以岁荐贡南宫,未几归卒。有《惺庵文集》。(《献征录》卷一一四)
潘时雍 明浙江钱塘人,号灌园生。性简淡,力学,能诗善书。隐居不仕。(《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君谐 明湖广安乡人,字名弼。工诗,善草书。授宜都县学训导,官至归德府通判。(《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京南 明四川新都人,号寿栎生,尝摘录古今隐逸闲适之事。有《衡门晤语》。(《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二)
潘至善 明福建浦城人。洪武中(1377年)以荐辟户部郎中。出为抚州知府,礼贤兴学,多善政(《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文奎 明浙江永嘉人,字景昭。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宣德初官左春坊司直郎。文章为时所重,尝预修国史。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岳 明庐州府六安人,字居仁。永乐(1403年)举人,授郑州训导。擢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忤旨,发充后军都督府掾。复职,出按浙闽,能问疾苦。(《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三三)
潘中 明浙江钱塘人,字大本。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楚王府伴读,持身以礼,词确而论正,为同事所敬惮。居官三十年不迁,而操守不变。(《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禋 (?--1427)明浙江宁波人,字诚夫。永乐初(1403年)征修《永乐大典》。宣德初(1426年),以后军都事从柳升攻交趾。升倚胜而骄,谏之不听。军几,死之。
潘赐 明福建浦城人。字文锡。号容庵。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行人。两使日本,称职,升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仇家摘其诗句,指为妖言,落职。仁宗时,起南京刑部主事。宣德间,以鸿胪寺左少卿使日本,归,卒官。有《容庵文集》、《皇华胜览》。(《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时正 明人。永乐中(1406年)为济宁府同知,长于抚民。建言开济宁直抵临清河道,为朝廷所采纳,漕运颇得其利。(《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瑛 明扬州府仪真人。永乐三年(1405年)由国子生任善化县主簿。莅任问民疾苦,除判案外,与胥吏不妄交一语。五年升工部主事。(《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谅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友贞。宣德(1426年)举人。历礼部郎中,改南京吏部郎中。出知临江府,以平易宽大为政。(《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荣 (1419—1496)明福建龙溪人,字尊用。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景泰初(1450年)疏论停起复、抑奔竞,帝纳之。成化时(1465年)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积奇羡数万石民备荒。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献征录》卷三一)
潘琴 (1424—1513)明浙江景宁人,字舜弦,号鹤溪。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累迁福建兴化知府,在官建社学,毁淫祠,禁端阳竞渡、元宵放灯旧俗。有《竹轩稿》。(《献征录》卷九一)
潘高 (约1625—1678或稍后)明末清初江南金坛人,字孟升。贫而工诗。王士禛称其诗清真古淡,以是有名于时。有《南村集》。(《清史列传》卷七一 《文献征存录》卷一0)
潘本愚 明广东博罗人,字克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改刑科,封驳有声。历官兴化。漳州知府,所至兴学厚民,卒于官。(《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礼 (1426—1508)明河南归德卫人,字嘉会。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历右通政,太仆寺卿,管易州山厂,迁工部左侍郎,仍督山厂。以清节称。弘治中乞归。(《献征录》卷五一)
潘蕃 (1438—1516)明浙江崇德人,字廷芳。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初冒姓钟,至此始复潘姓。授刑部主事,弘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为边民所服。十四年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裁帐下冗吏。镇压海南黎族符南蛇起事,平定广西思恩、田州二岑仇杀事。正德元年召为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归。而田州岑氏复叛,遂以措置不善为罪,谪戍肃州。刘谨诛,以原官致仕。(《献征录》卷四八)
潘珏 (1446—1522)明徽州府婺源人,字玉汝,号澹翁,晚更号万卷山人。潘珍从兄。成化二十年(1487年)进士。授蕲水知县,累官福建按察司佥事。有《澹翁稿》。(《献征录》卷九0)
潘府 (1454—1526)明浙江上虞人,字孔修,号南山。成化二十三年(1484年)进士。授长乐知县。教民行《朱子家礼》。常行郊野,问民疾苦。迁南京兵部主事,陈军民利病七事。历广东提学副使,以母老归。嘉靖初复起,官至太常少卿致仕。有《孝经正误》。(《献征录》卷七0)
潘稹 明庐州府六安州人,字景微。潘岳子。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任御史,有政声。官至左布政使。(《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廷桂 明湖广江夏人,号贞庵。诸生。事父母以孝称。成化间(1470年)以明经官南昌府经历。(《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镗 (1465—1520)明庐州府六安人,字宗节,号石湖、团山野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授满城知县,后擢御史,陈时务大计四事,孝宗嘉纳之。正德初,以论太监高风,刘瑾所恶,斥为奸党,除名。八年,起广东按察佥事,谢病归。有《团山集》。(《献征录》卷九九)
潘旦 (1476—1549)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希周,号石泉。潘珍族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知漳州、邵武二府,浙江左布政使。不受羡金。嘉靖时,累官至兵部左侍郎,提督两广军务。以请缓攻安南,改南京兵部,未行称病乞休,语侵尚书毛伯温,触帝怒,勒令致仕。(《献征录》卷四三)
潘子秀 明湖广江陵人,幼聪颖,过目成诵。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江西按察副使提督学政,以清介称。(《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辰 (?--1520)明浙江景宁人,字时用,号南屏。弘治六年(1493年),以荐授翰林待诏。久之,掌典籍事。预修《会典》成,进五经博士。正德中官至太常少卿。士大夫称为南屏先生。(《献征录》卷二二)
潘时 明贵州普定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人。历官广西太平知府。居恒书“不愧屋漏”四字于座右。(《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一六四)
潘希曾 (1476—1532)明浙江金华人,字仲鲁,号竹涧。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出核湖广等地边储归,不赂刘瑾,被廷杖除名。瑾败,起刑科右给事中。嘉靖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入为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涧集》。(《献征录》卷四0)
潘珍 (1477—1548)明徽州府婺源人,字玉卿,号朴庵、碧峰。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诸暨知县 。正德时历官湖广左布政使。嘉靖间官至兵部左侍郎,以谏攻安南事革职。寻复官,致仕。(《献征录》卷四0)
潘棠 明湖广辰州卫人,字希召,号云巢。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由怀庆府推官擢南京史科给事中,疏言宁王朱宸濠有异志,寻果反。后遭排挤,谪武义县丞。官至云南按察佥事。(《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选 明徽州府婺源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江山知县,历官山西按察佥事。以母老求致仕,不允,遂弃官归。事母至孝。母病思食鲫鱼,急不可得,即解衣入池取鱼。(《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鉴 (1482—1544)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希古。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历四川、山西按察使,江西、四川布政使。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工部侍郎督采木事。事竣,奏湖广川贵民困于采办,请量议蠲复,从之。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献征录》卷五七)
潘埙 明淮安府山阳人,字伯和,号煕台。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性刚决,弹劾无所避忌。三迁至兵科给事中,以忤中官钱宁,出为开州同知。嘉靖七年(1528年)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镇压潞州陈卿之变。旋以河南大饥,未及时赈灾,被劾罢。卒年八十七。有《楮记室》。
潘瑞 明贵州普定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举人。由云阳知县迁工部主事,督工忤权贵,系狱,旋得释。迁郎中,官至云南布政参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锐 明庐州府六安人,字宗鲁。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行人,以谏武宗南巡,被廷杖,谪南京国子监学录。嘉靖初复职。复讦当事大臣罪。寻以言事下狱,放归。(《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三三)
潘中矩 明河南渑池人,举人。正德中(1515年)官内黄知县。问民疾苦如家人,公出时携襄金自给,不取里胥丝毫,数乞减免工役。(《万姓统谱》卷二五)
潘镒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希平。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历知荆州、长沙府,所至缉盗贼,平赋役,兴学校。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被诬罢归。卒年五十三。(《献征录》卷九二)
潘潢 (?--1555)明徽州府婺源人,字荐叔,号朴溪。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授乐清知县,升户部主事,寻改礼部,预修《明伦大典》。累迁为户部尚书。以议事不合,调南京工部,改南京兵部尚书。(《献征录》卷四二)
潘松 (1486—1560)明常州府宜兴人,字惟乔,号后斋。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授任丘县学教谕,升新城知县,改福州府学教授。迁鲁王府纪善,未赵辞归。(《献征录》卷九一)
潘恩 (1496—1582)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子仁,号湛川,更号笠江。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授祁州知州,调钧州,约束徽藩宗戚。累迁山东副使,坐试录忤旨,下狱谪官。数迁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御倭有功。旋以右副都御史抚河南,制止徽、伊两王不法行为,名大著。官至左都御史。有《笠江集。
潘高 明山西宁化守御千户所人,字子抑,号春谷。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官至山西布政司参议,罢归。(《献征录》卷九四)
潘大武 明贵州普定人。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知江油县,居官以清白称。免戍卒及金井夫银,民间称便。官至曲靖府同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仲春 明浙江分水人,字正和。嘉靖中(1529年),治父丧,悉依古礼。以明经选抚州府学教授,署临川、金溪二县。有循良声。(《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一六四)
潘德元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邻玉,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授商河知县,转信阳知州,官至应天府治中。能诗,工书。(《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
潘维岳 明贵州普定人,字伯瞻,嘉靖十六年(1537年)举人。任永平知县,迁昆阳知州。介节自持,所至皆有惠政。卒时,家无余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仲骖 明浙江乌程人,号天泉。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编修,以忤严嵩,出为瑞州府推官,尽裁为严嵩建第之民夫,再忤嵩而归。后官至安庆知府。(《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滋 明徽州府婺源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官登州府推官。尝辑登州蓬莱阁观海亭之前人诗赋、碑记为《蓬莱阁观海亭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
潘季驯 (1521—1595)明浙江乌程人,字时良,号印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四十四年(1565年),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总理河槽朱衡共开新河,以丁忧去。隆庆四年,主持塞邳州、睢宁决口。后坐事被劾罢。万历五年,河、淮大决。次年,张居正命主治理。时黄水北流,全淮南移。季驯塞决口,筑堤防,借淮之清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使河、淮并流,以浚海口。次年工成。进工部尚书。张居正卒,季驯以党庇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再起总督 河道,加工部尚书。前后四奉治河之命,历二十七年,有《河防一览》、《两河经略》、《两河管见》。(《献征录》卷五九)
潘允端 (1526—1601)明松江府上海人,字仲履,号充庵。潘恩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山东布政司参政、按察使,官至四川布政使。建豫园以娱亲。(《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士藻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去华,号雪松。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温州推官,擢御史。巡视北城。逻者欲捕两不法内侍,反为所殴。士藻牒,司礼监治两人罪。掌东厂之太监张鲸深恨之,乃因士藻言事,激帝怒。谪广东布政司照磨。后数迁为尚宝卿,卒官。有《闇然堂集》、《洗心斋读易述》(《献征录》卷七七)
潘志伊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伯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隆庆末(1572年)官刑部郎中,万历中出知九江府。坐刑部失察冤狱,谪知陈州,后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政。
潘纬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仲文,一字象安。幼即能诗,工隶书,万历(1573年)入赀为武英殿中书舍人。有《潘象安诗集》。(《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潘士达 明浙江乌程人,字在闻。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取诸书所载孔子语不见于《论语》者,成《增订论语补篇》。(《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六)
潘榛 明山东邹县人,字茂昆。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汝阳知县。岁饥,损俸赈济,全活颇众。历刑部主事、庐州知府,官至山西按察使。(《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文 明山西宁武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官汉中知府。矿徒俞士干举事,文招降之,收为部下。后杀人犯法,文设计擒杀之。(《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四七)
潘汝帧 明安庆府桐城人,字镇璞。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知缙云、慈溪县,有能声。擢御史,视屯田,按山西,墨吏畏之。天启间以金都御史巡抚浙江,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以事罢归。(《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润民 明贵州贵阳人,字用霖。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历藩臬,有清节。天启初告归。水西土司安邦彦反,围贵阳,润民预守城事,并捐千金饷士。围解,以荐起,官至云南左布政。(《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逊 明湖广沔阳人,字礼乡,号苏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武进士。官常镇守备。岁旱多盗,逊获其首要,请知县治盗无密,知县服之。有《苏泉诗集》。(《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宗颜 (?--1619)明保安卫人,字士瓒。善诗赋,晓天文、兵法。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数上书当路言辽东事,不见用。后以知兵,奉命督饷辽东。旋擢开原兵备佥事。杨镐四路出兵攻后金,宗颜监马林军,出三岔口。清兵至,力战而死。
潘应龙 明福建莆田人,字符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历官知县、南京刑部郎中、池州知府,官至广东按察副使兵备右江。以镇压广西宾州民起事,得瘴死。(《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士良 明末清初山东济宁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官至刑部右侍郎。入清,以荐起补兵部右侍郎。抚治郧阳,顺治三年(1646年)以才不胜解任。次年,复以王光泰举兵反清破郧阳,被革职。(《清史列传》卷七九)
潘永图 (?--1643)明镇江府金坛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昌平兵备佥事,累迁顺天巡抚。几辅被兵,坐失良机被斩。
潘曾弦 (?--1636)明浙江乌程人,字昭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商城知县,赈济饥民,得民心。历官江西左布政使。崇祯九年(1636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率兵勤王,以疾卒于军。(《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二三)
潘世标 明湖广监利人,字翰鹿,号耐安。性至孝。博学洽闻,尝主阳春书院。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崇祯时官四川资县知县,十五年(1642年),归里。有《初照亭集》。(《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四)
潘士粦 明浙江乌程人,字叔献。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寺副。有《尚书苇签》。(《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
潘应斗 明末清初湖南武冈人,字章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福王时上书言时政。为马士英、阮大铖所抑。授万州知州。桂王时累迁太常寺卿。以事不可为,弃官去。有《允孚堂诗文集》。(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七四)
潘瀓 (?--165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字弱水,一号若水。山水师黄公望、沈周,气势雄伟。明崇祯末(1640年)与归昌世等十三人结画社,画象题为“玉山高隐”。入清后画益奇放。(《国朝画识》)
潘平格 (1610—1677)明末清初浙江慈溪人,字用征。著《求仁录》,对程朱陆王俱有微词,以为“笃志”、“力行”,即合孔孟之旨。(《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三九五)
潘恬如 (1617—1696)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字克先。明诸生。与彭定求、尤侗为友。其学重在内省。以师道受乡里推重,临终前致书尤侗,曰“存吾事事顺没吾宁,到此真觉实受用”,彭定求叹其知命。(《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0五 《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一)
潘柽章 (1626—1663)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力田,一字柽木。潘耒子,明诸生。专精史事,曾著《国(明)史考异》。顾炎武服其精审。以南浔庄氏《明史》狱遇祸。有《明史乐府》、《观复草庐剩稿》。(《碑传集》卷三五)
潘江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蜀藻,号木崖。入清,以著述自娱。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不赴。卒年八十四。有《木崖诗集》、《字学析疑》等。(《晚晴簃诗汇、诗话》)
潘尔夔 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友龙。明诸生。寓居乌程南浔镇。曾纂《南浔志》。另有《涉江草》、《浔溪文献》。(《花笑杂笔》)
潘凯 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仲和,一字岂凡,别字贻令。潘耒父。明诸生,曾参加复社。善诗文,尤工尺牍。卒年四十九。有《平望志》、《本草类方》。(《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六七)
潘访岳 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字师汝。明诸生。以荐授国子监学录。入清后放浪山水间,卖画自给。(《国朝画识》)
潘玠 清江苏金坛人。潘高子。亦以诗名。有《双清集》、《句溪集》(《清史列传》卷七一)
潘征 清浙江新昌人,字镜如,号冰壶。居江都。尚义气,落落寡合,工画。有《看奕堂草》。(《扬州画苑录》)
潘廷章 清浙江海宁人,字美含,号梅岩,又号海峡樵人。有《硖川志》、《渚山楼集》。(《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六)
潘呈雅 清山东济宁人,字雅三,号秣陵山人。与郑燮、高凤翰等人交游。工诗文,擅汉隶、精篆刻。(《国朝书人辑略》卷四)
潘时敏 清浙江钱塘人,字逊伯,号小烟,又号筱烟,潘庭筠子。工画神佛,书法学董其昌。有《世藻堂遗草》。(《清画家诗史》)
潘周岱 清安徽泾县人,竹工。事父母极孝,父足伤,负之往返。母病,深夜思饮远处泉水,即持瓶往取。有酒肉时蔬,必先奉父母。父母死后,每夜至墓地烧香点灯,如此终其身。
潘继善 清安徽婺源人,号本庵,有《音律节略考》、《圣学辑要》、《经史笔记》。(《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九、卷九八)
潘维城 清江苏吴县人,字阆如,钱大昕再传弟子。有《论语古注集笺》。(《清史列传》卷六九)
潘锺瑞 清江苏长洲人,字麟生,号瘦羊,晚号香禅居士,诸生。候选太常寺博士。工书,长于金石考证,擅诗词,有《香禅精舍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八)
潘亮渊 (1617—1707)清湖南沅陵人,字敬公,号月山,诸生。有《月山堂集》。(《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三八三)
潘问奇 (1632—1695)清浙江钱塘人,字雪帆,又字云程、云客。诸生。家贫,游食四方。至大梁,拜信陵君墓;至湖南,吊屈原于汩罗;入蜀,悼诸葛武候;又北谒明十三陵。后入扬州天宁寺为僧。有《拜鹃堂集》。(《江苏诗征》《茶余客话》)
潘育龙 (1642—1719)清甘肃靖远人,字飞天,号见溪。初入伍,从攻茅簏山李耒亨义军。三藩乱时,从阿密达、图海等转战甘肃、四川,自把总升至游击。旋擢副将,后从征噶尔丹,积至总兵,镇天津。官至陕西提督,卒谥襄勇。
潘耒 (1646—1708)清江苏吴江人,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自号止止居士。潘柽章弟。顾炎武弟子。康熙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检讨,篆(撰)修《明史》。以博学敢言遭忌,坐“孚躁”降调归里。长于声音反切之学;指陈历代修史利病亦极明晰。生平喜游,所撰诗文记游之作颇多。有《遂初堂集》、《类音》等。(《碑传集》卷四五)
潘天成 (1654—1727)清江苏粟阳人,字锡畴,号铁庐。诸生。幼时与父母失散,十五岁外出寻亲。从皖至赣,方得团聚。曾从梅文鼎习天文历算之学。诗文均抒所欲言。有《铁庐集》。(《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0一)
潘宗洛 (1657—1717)清江苏吴江县人,字书原,号巢云,别号垠谷。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授检讨,直南书房。历湖广学政,至偏远巡抚。在官能兴利除弊,曾请求湖南、湖北分别举行乡试,以方便湖南举子。(《碑传集》卷六八)
潘永圆 清江苏金坛人,字大生。康熙间(1668年)撰《读史津逮》。(《四库全书总目》卷五0)
潘之善 (?--1733)清甘肃靖远人。潘育龙侄孙。从育龙攻噶尔丹,昭莫多之役,力战中枪。擢肃州镇标游击,曾以二百人破策妄阿喇布坦十倍之众。雍正初(1723年),御罗卜藏丹津有功,擢总兵,镇西安。旋署固原提督,以病解职。
潘安礼 清江西南城人,字立夫,号东山。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太常寺典簿。乾隆初举鸿博,授编修,官至左谕德。有《东山草堂集》。(《鹤证后录》)
潘思矩(1695—1752)清江苏阳湖人,字洁方,号补堂。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升员外郎。乾隆间任安徽巡抚,调福建。所至兴水利,救灾荒。卒于福建任上。谥敏惠。有《周易浅释》等。(《碑传集》卷七0)
潘作梅 清浙江乌程人,安吉籍,字肖野,号戒平。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官海宁州学正二十年。精书法,山水得倪瓒逸致。(《墨香居画识》)
潘绍周 (?--1753)清陕西西安人。原籍甘肃靖远,潘育龙孙。袭世职,授二等侍卫。累迁广西庆远协副将,镇压苗民起事,官至古北口提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八一)
潘相 (1713—1790)清湖南安乡人,字润章,号经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历官昆阳知州。任职国子监时,著有《琉球入学见闻录》。另有《矕文书屋集略》。(《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四0)
潘奕隽 (1740—1830)清江苏吴县人,字守愚,号榕臬,又号三松、水云漫士。乾隆三十四年(1759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善书画 。在京师时于戴震、邵晋函等为友。有《说文蠡笺》、《三松堂集》、《水云词》。(《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七)
潘奕荫 清江苏吴县人,字巨椿,号石泉,潘奕隽弟。善画,师法兄长,兼工花鸟。(《历代画史汇传》卷七)
潘奕钧 清江苏吴县人,字效先,号鹤舟,潘奕隽族弟。工山水人物、点染花草,尤精草虫。写水墨佛像,颇得李公麟法。(《历代画史汇传》卷七)
潘奕鏊 清江苏吴县人,字有山,号馥亭,潘奕钧兄。工画,画技与奕钧同。(《历代画史汇传》卷七)
潘辉 清浙江乌程人,字照庭,号弢斋。潘作梅子,乾隆六年(1741年)拔贡,任乐清教官。画山水颇雅秀,书学颜、欧,晚更遒古,自成一家。工诗。有《浮玉山人诗集》。(《墨香居画识》)
潘士权 清湖南黔阳人,字龙庵。附贡生。乾隆六年(1741年)考补天文生,署太常寺博士。十一年告归。卒年七十二。精象数音律。有《大乐元音》等。(《清史列传》卷六八)
潘韬 (?--1801)清广东吴川人。乾隆间(1742年)由行伍累擢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军,参与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事。官至广东南澳镇总兵。(《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九七)
潘有为 清广东番禺人,字毅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翁方纲弟子。官内阁中书。以不事权贵,十余年不迁,父丧归后不复出。所居名“南雪巢”,又“桔绿橙黄山馆”。家有戏班,收藏书画鼎彝甚富。诗有声名。有《南雪巢诗》。(《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四0)
潘恭寿 (1741—1794)清江苏丹徒人,字慎夫,一字龟潜,号莲巢。山水得董其昌、米友仁墨晕,又善没骨法。兼长花竹,佛像仕女。能诗,故画多含诗意。其画时得王文治题,人尤珍惜,称“潘画王题”。有《龟仙精舍集》。(《清画家诗史》、《墨香居画识》)
潘湄 (1766—1780)清浙江钱塘人。性孝。一日家中失火,适逢其父外出,冒火救母及妹而死,年仅十五。(《碑传集》卷一四五)
潘世恩 (1770—1854)清江苏吴县人,初名世辅,字槐堂,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状元。授修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间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卒谥文恭。有《思补斋集》等。(《续碑传集》卷三)
潘正衡 清广东番禺人,字仲平,号钧石。潘有为侄。诸生。官侯选盐运司运同。嗜黎简书画,收藏颇多,因号黎斋。有《黎斋诗草》。(《晚晴簃诗汇》卷一三四)
潘眉 (1771—1841)清江苏吴江人,字犀韩,一字寿生,号青棠馆主。诸生。好学,究心历法、地理及金石。有《三国志考证》、《小遂初堂诗文集》。(《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六一 、《湖小识》)
潘庭筠 清浙江钱塘人,字兰公,号德园。乾隆间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四十三年(1778年)登进士。入翰林,转陕西道监察御史,旋告归养亲。归后主惠南书院,喜从方外游,常随笔作水墨花卉。有《稼书堂集》。(《清画家诗史》《墨香居画识》)
潘德舆 (1785—1839)清江苏山阳人。字彦辅,一字四农,道光八年举人。大挑以知县分安徽,未到官。诗文精深,为嘉、道间一作手。说经力求古人微言大义,推崇程朱,而深恶道学之名。又谓救世必须废八股,改取士之制。有《养一斋集》。(《续碑传集》卷七一)
潘曾沂 (1792—1852)江苏吴县人,初名遵沂,字功甫,号小浮山人,潘世恩子,嘉庆举人。官内阁中书。道光初乞假归,从此不出,长斋礼佛。诗文多忧时感事之言。有《东津馆文集》、《功甫小集》等。(《碑传集补》卷一一)
潘掌纶 清湖南湘乡人,字龙田。嘉庆(1796年)诸生。通韬符壬遁诸术,尤精于医。有《龙田心方》。(《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八四)
潘锡恩 (?--1867)清安徽泾县人,字芸阁。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授编修。道光间官至南河河道总督,任事十载无河患,以病乞归,卒谥文慎。
潘谘 (?--1853)清浙江会稽人,字诲叔,一字少白。道光(1821年)时布衣。少卓特,独游天下奇山水。不肯接受馈赠,贫困而终。有《常语》等。(《续碑传集》卷七一)
潘耀远 清江苏宜兴人,一作长洲人,字星鉴,一字景斋。善弈,道光(1822年)间曾设局京师,悬彩以五两为度,不及数者不落子。有《潘景斋弈谱约选》。(《碑传集补》卷五六、《弈人传》卷一七)
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畬。好藏书。道光间(1825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子部)
潘曾莹 (1808—1878)清江苏吴县人,字申甫,别字星斋。潘世恩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官至吏部左侍郎。学有根祇,尤长于史学,能诗善书画。有《赐锦堂经进文稿》、《小鸥波馆文钞、诗钞》等。(《续碑传集》卷一一)
潘曾绶 (1810—1883)清江苏吴县人,初名曾鉴,字绂庭,潘曾莹弟。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官内阁侍读,以父潘世恩年老,致仕。工诗文,有《陔兰书屋诗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三、《潘绂庭自订年谱》)
潘鼎新 (?--1888)清安徽庐江人,字琴轩,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咸丰(1856年)投军,募勇成立鼎字营,从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及东西捻军。官至广西巡抚。中法战争间,督军越南谅山,不战而退,失镇南关,革职。
潘曾玮 清江苏吴县人,字季玉,一字玉洤,潘曾绶弟。由荫生历官刑部郎中,记名道员。有《玉洤词》、《自镜斋诗钞》。(《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一)
潘蔚 (1816—1894)清江苏吴县人,字蔚如,一字伟如,号韦华圆居士。监生。光绪间(1885年)官至贵州巡抚。精医,工书法,有《园医学》。(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七五)
潘祖荫 (1830—1890)清江苏吴县人,字伯寅,号郑庵,潘世恩孙。咸丰二年(1852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数掌文衡典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勤。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潘起亮 (?--1865)即潘可祥,清人,外号“小镜子”。江苏南京人,曾为马车夫。早年在上海组织庙帮及白龙党。咸丰三年(1853年)并入小刀会。同年,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占领上海县城等地。曾击败清军和法军,五年二月突围出城,入太平军,被封衡天安。后在广东大埔县战死。(《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
潘衍桐 清广东南海人,原名汝桐,字奉庭,号峄琴。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由编修累官侍读学士。光绪间督浙江学政,以振兴文教为务。曾继阮元编辑《续两浙輶轩录》。另有《灵殷书藏纪事》、《朱子论语集注训诂考》、《尔雅正郭》、《辑雅堂诗话》。(《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四)
潘咏 清江苏宝应人,字伯琴。布衣。博览古今天算诸书,又精通舆地之学。同治五年(1866年)淮水溢,咏作《筹淮篇》,刘恭冕谓其考古而善通今,知今而能博古。诗长于乐府,文亦古朴。卒年三十六。有《伯琴文存、诗存》。(《清史列传》卷七三)
现当代时期
潘月樵 名宗岳,(1869-1928),艺名小连生。江苏甘泉(今江都,属扬州)人。其父业木匠,光绪元年(1875)病卒。家贫无以为生,与弟少棠随长兄恩荣逃荒至天津。长兄入赘陈家,长嫂陈氏出资延师教戏。初习梆子文武老生,后改皮黄。九岁即登台演唱。光绪三十年,应夏月珊兄弟之邀,加入丹桂茶园,又与夏氏兄弟一起创办我国一个近代化剧场新舞台,引进国外先进剧场技术。宣统三年(1911)九月,任上海伶界商团负责人之一,曾率伶界参加上海起义,攻占江南制造局。在上海军政府草创期间,又多次组织义演,为革命军募集军饷。1912年春,沪军都督陈其美委充沪军调查部部长,授少将衔。受孙中山接见嘉勉。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悬赏五万金购其头颅。易僧服得以逃脱,家财尽被抄没。光绪十年至上海,搭老天仙茶园,声名甚著,与汪桂芬齐名。后创办金台小科班,培养演员。又在上海办榛苓学堂,在苏州办菁莪学校,"专收贫家子弟,不取学费,两处开支,皆月樵一人唱戏所得之钱"(《潘月樵自传》)。
潘月樵扬州西湖乡人,京剧演员,辛亥革命时期被誉为梨园革命家,他的革命事迹以及急公好义的行为,为人们广为传扬。光绪年间,他到上海献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改编了《新茶花》、《黑奴吁天录》、《明末遗恨》等京剧新戏,激发人们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轰动上海滩,并多次举办赈灾义演,被推为梨园统一工会理事长,革命党人陈其美对他很为器重,时相过从。
1919年,武昌起义暴发,潘月樵组织了一支梨园敢死队,攻占清军兵工厂江南制造局,救出革命党人陈其美,上海光复后,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督都,派潘月樵担任督都府调查部长。他却功成不居,婉言谢绝,仍然献身舞台。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授予他少将职衔,孙中山亲自书写“急公好义”的匾额以资褒扬。后鉴于官场纷扰,仍回上海从事京剧艺术,培养出不少唱戏人才,名老生周信芳就曾受其影响。晚年潘月樵隐居常熟虞山。1928年病逝。
潘天寿 (1897-1971年),出生于宁波宁海冠庄村,乳名权,原名天谨,又叫作藩,学名天授,后改作天寿,字大颐。十九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陈子渊、李叔同等人指导,勤学苦练,将画、诗、书法、金石熔于一炉,书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二十七岁就任上海美专、新华艺学校中国画教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潘先生国画造诣精深,传统根基深厚全面,博采众长,汲取精华,然后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及独有天赋,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他充分发挥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长,汲取书法“屋漏痕”、“折钗股”的手法入画,运笔苍劲泼辣,用墨注重黑白对照,构图豪放奇崛、疏密相适。其笔下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赋予了蓬勃倔强的生命力,风骨遒劲、诗意盎然;指墨画独步画坛,沉郁古拙,气势恢宏;书法风格豪迈朴茂,真草隶篆,无一不精。他也精通画史、画论、且著作颇丰,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他一生从事中国画教学,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潘先生的代表作有《松鹰》、《秋夜》、《和平鸽图》、《睡猫》、《铁石帆运图》、《露气》、《欲雪》、《纪写百丈岩古松》、《小篷船》、《雁荡山花》、《雨霁》、《泰山图》等等。
潘汉年 (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1928年开始负责文化统一战线工作,30年代初期负责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遵义会议后,奉中央指示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工作以及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上层统战、国共谈判、民主党派、国民党起义投诚等统战工作。他是党在白区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导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建国初期,他成功开展了上海工商界统战工作。对潘汉年在统战工作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一些场合,给予高度评价。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忠汝 湖北黄陂人,又名汝庭。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湖北黄安(今红安)县警察局警备队军事教练。大革命失败后,率警备队士兵加入黄安农民自卫军,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总指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在抗击国民党军夜袭黄安县城时牺牲。
潘自力 原名潘自励,又名潘鼎九。陕西华县人。曾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中共陕东特派员兼渭南县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部长,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十九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协主席,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大使。是第一、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六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潘光旦 (1898.8.13~1967.6.10)别号仲昂,上海宝山县人。14岁到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赴美留学,专攻生物学,毕业后攻读动物学、生物学、遗传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上海东吴大学预科主任、光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同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兼课,讲授遗传学等课程。创办新月书店,主编《优生月刊》。民国23年(1934年)到清华大学担任社会系教授,兼任教务长。1952年调到中央民族学院任研究部第三室主任。其优生学中心思想是从种族本身的生物现象和种族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来说明优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撰写了《优生学原理》、《优生概论》等许多论著;翻译了恩格斯著《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玛尔克》、达尔文著《人种由来》。
潘承洞 (1934-1997〕,江苏省苏州市人。1961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1986年起至1997年不幸去世一直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曾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励委员会委员,及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潘承洞教授是当代著名数学家。1979年潘承洞教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获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承洞教授因病于1997年12月27日在济南不幸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潘家铮 土木工程学家。浙江绍兴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扬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潘梓年 江苏宜兴人,又名宰木、定思、任奄等。辛亥革命后到上海,先后在大同学院、龙门师范读书,毕业后在无锡任教。1920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1923年后在保定育德中学和开封第二中学任教。1927年初到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宜兴重建中共组织。曾任宜兴县教育局长。同年9月回上海,从事左翼文化工作,在北新书局负责主编《北新》、《洪荒》等刊物。曾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华南大学教务长。1930年在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机构工作,先在“社联”,后到“文总”任书记。1932年任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总编辑。1933年5月与丁玲同时被捕,1937年6月获释。后任《新华日报》社社长,历时八年。1947年3月到延安,在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任研究室主任。1948年12月任中原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著作有《逻辑与逻辑学》、《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论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大家来学点哲学》等。
潘 菽 (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潘 岳 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1976年-1982年,在解放军第三十八集团军、铁道兵第十三师服役;1982年-1986年,任经济日报资料员、中国环境报记者组组长;1986年-1988年,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副主任兼机关团委书记;1988年2月-1988年12月,任北京房山区委外联处处长兼外经委副主任;1988年12月-1989年12月,任中国技术监督报社副总编辑;1989年12月-1993年2月,任中国青少年报副总编辑;1993年2月-1994年5月,任团中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5月-1998年3月,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3月-2000年1月,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2000年1月-2003年3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3月,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评论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