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族基因遗传标记极可能为O-F136



       大家知道,分子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周王族基因遗传标记为N-F1998,但并未获得族谱专家及姓氏研究人员普遍认可,不排除为意外因素,证明力不够。而本人近在“23魔方”数据库中发现,属于O系三大支之一的Oγ(002611)下游O-F136,极可能是周王族遗传基因标记,其下游基因在姓氏分布与周王族封地高度吻合,呈高频分布。具体分析如下:

         一、周王族基因极可能属O2中Oγ(002611)支系。一是周人语言风格与楚人相似。文学界认为,先秦诗歌,如《诗经》等,与楚辞风格相似。因此,周人远祖极可能为远古楚地人群北上。从考古发现的古基因DNA分布看,分子生物学界认为中国主流基因O系应起源于长江流域。而从002611支系分布看,江淮一带分布密集。在原始社会江淮一带人群与楚地人群有密切交流(两地相邻)。因此,周人诗歌风格与楚辞风格一致也就不足为怪。 二是周人祖先旁支属002611。2019年随州枣树林出土曾国国君夫人羋加墓地,出土青铜膝器,铭文“伯括受命,帅(率)禹之堵(绪),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一般认为铭文中伯括是周初名臣南宫适,与周文王拥有远系祖先,子孙封为曾侯。由于曾、随同源(考古证实),曾随国后人曾随姓后代基因看,均高频分布属于O2系002611支系(Oγ)(见下图)。因此,周人属002611支系是可能的。  另,近媒体也公布燕国贵族基因属Oγ,也可能为召公一族。因此,增大了周人王族基因为Oγ的可能性。

        附一:

Screenshot_2024-01-08-19-54-42-92.png

附二:

Screenshot_2024-01-08-19-54-13-13.png

附三Screenshot_2024-01-08-17-19-28-43.png


附四

Screenshot_2024-01-08-17-18-36-70.png


        二、O-F136极可能是周王族主要依据。一是子其因在姓氏中分布与周文王子孙封地高度重合,且高频分布。特别是不常见戴姓、常姓人口中高频分布。二是在王姓中分布较高,可能与周文王后代有关。三是O~F136共祖于3110年,周文王约于公元前1050(距今3073)年去世,与文王生活年代相符。三是其下游基因与周直系封地姓氏来源高度重合。虽然该支系下张刘李姓人口分布较高,可能与后代因避祸或攀附改姓有关,在姓氏中普遍出现,因此在基因姓氏分布中张李刘姓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附五

Screenshot_2024-01-08-17-33-21-94.png


        三、O-F136其下游支系姓氏分布具体分析判断

         1、O-MF7704(形成于距今3090年)。该系在常姓人口高频分布,与卫康叔支孙封地有关。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

附六

Screenshot_2024-01-08-17-36-08-86.png

        2、O-MF7678(形成于距今2360年)。该支系中高姓人口高频分布。高姓高频分布极可能与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封地有关,可能是周王族他姓避祸改姓。

     附七

Screenshot_2024-01-08-17-35-01-77.png


      (三)O~MF7664。该系在戴姓人口高频分布,应与文王之姬伯邑考分封戴国有关。

       附八Screenshot_2024-01-08-17-37-19-96.png

       (四)O-MF6807。该系在杨姓人口中分布较高,可能与周直系两位任杨候有关。一是周武王孙晋叔虞次子第十世孙晋武公时封次于杨,称杨侯。二是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有关,春秋时为晋所灭,后裔以杨为姓。

     附九

Screenshot_2024-01-08-17-39-14-61.png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